康格里夫和斯蒂尔
与斯威夫特完全不同,威廉·康格里夫在世纪之交就来到伦敦寻求机遇。他的第一部戏剧《大龄单身汉》和纪念玛丽女王之死的诗歌《悲伤的新娘》一炮打响。其声誉为其赢得了哈利法克斯郡主查尔斯·蒙太古的支持,这也是斯威夫特在上文诗歌中遗憾没有得到的东西。蒙太古任命康格里夫为出租马车行的主管,尽管也许只是一份闲职,但一年也能拿到100英镑的报酬。在那些有权有势的朋友们关照之下,不管是托利党执政还是辉格党掌权,康格里夫一直担任着一些临时性的政府闲职(例如小商小贩主管,驻牙买加岛大使,等等),他一边醉心于诗歌,一边享有着美差。几次失败之后,康格里夫彻底告别戏剧舞台,但是继续创作,其作品也时而在当时的期刊杂志上出现,理查德·斯蒂尔爵士的《闲谈者》就是其中之一。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是爱尔兰最大的教堂,其历史可追溯到432年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之时。根据传说,帕特里克当年就在紧邻现在大教堂的公园里为皈依者施洗礼,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就用木材在这里建了一座教堂。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1192年,都柏林大主教约翰·科明在城墙外侧(这里不受市政当局的管辖)兴建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当时,都柏林已经有一家大教堂了,即基督大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前身建于公元5世纪末期,也就是半神化的人物圣帕特里克生活的那个时代。据说,圣帕特里克就是在这里的一口古井中为爱尔兰的皈依者洗礼的。该教堂就是为了纪念这口古井而建。在爱尔兰,关于圣帕特里克传教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1901年,一群工人在附近的公园清扫时发现了一块标志圣帕特里克之井的石头,从而印证了这一口头传说。(www.xing528.com)
根据传说,圣帕特里克曾使用三叶草向异教徒阐释三位一体的概念,人们常把它看做圣帕特里克传教才能的证明。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教化爱尔兰,完全归功于他能够清楚地表明基督徒与异教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古代爱尔兰人以井为图腾,因为水井能够为人疗伤,而自从圣帕特里克和其他一些早期传教士赋予了古井神话色彩,大家就更容易将水的治疗功效与洗礼用水的净化功能联系起来。
斯蒂尔也是都柏林人,出生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北边的公牛胡同。和斯威夫特相同的是,斯蒂尔也是幼年丧父。在一位叔父的照顾之下,他13岁的时候就到英格兰求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都柏林。
1709年,斯蒂尔在伦敦成功地创办了他的第一本杂志《闲谈者》,在18世纪的前20年,他继续创办了许多其他杂志,并亲自编辑和创作,为他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论坛,其中也包括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斯威夫特为原型,斯蒂尔塑造了艾萨克·比克斯塔夫爵士这一角色,这是一个荒诞的角色,斯蒂尔曾在一系列鞭挞人性邪恶一面的文章中多次使用。和其后一个世纪的王尔德一样,斯蒂尔的风趣诙谐完全是爱尔兰式的,他在离开都柏林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