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殖民统治
到12世纪末,亨利当初留在爱尔兰为自己管理殖民地的大多数人都已死去。在平息反叛过程中,亨利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其中包括阿尔斯特。亨利二世之后,其子约翰继位,在此期间,英国人占有的爱尔兰田地进一步得以巩固并封给了英国地主。这些地主不满足于仅仅征收租税,他们更希望将这些土地殖民化。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英国地主不仅带来了士兵,还带来了居民,包括农民、自由佃户、工匠。他们建立起新城区,占有了绝大多数可耕田。爱尔兰地主被迫迁往山区和林区。经过努力,英裔诺曼人逐渐取代爱尔兰人担任皇家教区的主教。国王约翰统治时期,都柏林建立了圣帕特里克教堂,专门培养效忠王室的预备修士。爱尔兰其余王国的首领必须向英国缴纳贡税才能保留土地,他们无权让他们的继承人继任,从13世纪到14世纪,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地不断扩张,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地区。
圣三一学院
圣三一学院位于都柏林市中心,占地约47英亩,是爱尔兰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解散了都柏林始建于1320年前后的第一所大学,伊丽莎白女王继位之后,一些都柏林人争取到皇家特许令在都柏林建立学院。1592年,都柏林市政当局将没收来的万圣修道院的土地赐予新建学院,位置就在城墙外大约一英里处。由于当时学院的宗旨就是要培养新教徒的统治阶层,以对抗罗马天主教,所以,学院只招收新教徒的学生,直到19世纪早期刑法放宽,才允许天主教学生就读。
圣三一学院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文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校友如下:
乔纳森·斯威夫特、威廉·康格里夫、乔治·伯克利、奥利弗·戈德史密斯、埃德蒙·伯克、亨利·格拉顿、约翰·菲尔波特·柯伦、托马斯·穆尔、西奥博尔德·沃尔夫·托恩、罗伯特·埃米特、托马斯·戴维斯、查尔斯·里维尔、查尔斯·罗伯特·马图林、约瑟夫·谢立丹·勒·法努、塞缪尔·弗格森、布拉姆·斯托克、奥斯卡·王尔德、道格拉斯·海德、约翰·米林顿·辛格、塞缪尔·贝克特、伊文·伯兰、威廉·特雷弗。
一直以来,英国殖民地的拓展都归功于欧洲经济的腾飞,当时,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农业兴旺发达。但是,到了14世纪初,市场趋于稳定,英格兰地主在爱尔兰的土地不再是他们的摇钱树,于是,他们纷纷回到英格兰。他们在爱尔兰的庄园疏于管理,日渐衰落,微薄的收益也不再投资于爱尔兰经济,而是悄悄带回了英格兰。没有了英国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输入,在爱尔兰的殖民者开始说爱尔兰语,并与爱尔兰人通婚。而在英国国内,毫无团结意识的英国贵族之间战火不断,甚至煽动对手的爱尔兰臣民起而反之。除此之外,恶劣的气候导致连年歉收,从而造成饥荒,接着是1348年至1349年的瘟疫,英国人口锐减,不得不从爱尔兰引入大批移民,爱尔兰的耕地被废弃。英国对爱尔兰先是进行殖民统治,后又弃之不顾,这一点所造成的影响在整个爱尔兰历史上都一直存在,甚至直到今天还挥之不去。
14世纪,王室一直试图逆转这一潮流,但没有成功。爱德华三世恳请英国地主们回到他们的农庄,重新耕种他们的土地,对抗无赖的英裔爱尔兰权贵。其继任者理查二世甚至于1394年带兵抵达爱尔兰,坚持用英格兰的政权力量对抗争吵不休的贵族。但是,想要重新将爱尔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多在外地主不再依靠耕种土地牟利,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在爱尔兰的地主。结果,英国本土的利益就向西流入了爱尔兰。1399年,理查二世被废黜,再现殖民地昔日辉煌的可能性几乎化为乌有。
对于爱尔兰贵族来说这倒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充分享受着自前诺曼王朝以来久违的自由。15世纪,爱尔兰显示出复兴的迹象,吟游诗人再次开始吟诵爱尔兰酋长的英雄祖先。爱尔兰地主势力也不断壮大,开始和英裔爱尔兰统治阶层的家族联姻。英国王室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仅仅包括都柏林及其周边各郡的一部分,即佩尔(Pale)。也许是失去了兴趣,也许是无能为力,尽管名义上英国王室仍然保留着对整个爱尔兰的所有权,事实上,英国历任国王都将该地区的统治权交给了基尔代尔郡郡王菲茨杰拉德家族。
这样一种体系的确不好驾驭,但它却行之有效,除了爱尔兰各派系对佩尔和都柏林的不断侵犯威胁,双方倒也相安无事。1534年,亨利八世刚刚摆脱了苦不堪言的婚姻,精神大振,对爱尔兰产生了新的兴趣。尤其是,基尔代尔郡的第九代郡主公开宣称国王最近的婚姻改善在天主教的爱尔兰是令人质疑的,国王被迫采取行动没收了菲茨杰拉德家族的土地,处决了这个家族的绝大部分成员,并在爱尔兰国会发起了宗教改革,改革内容和他在西敏寺进行的改革如出一辙。(www.xing528.com)
如果亨利八世只是想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打破东部爱尔兰的某种政治停滞,他的目的达到了。曾经受到基尔代尔郡主压制或制约的爱尔兰酋长们纷纷派抢劫团伙进入佩尔和都柏林,从而拉开了大骚乱的帷幕。直至英军登陆将大部分好寻衅的爱尔兰领袖驱逐到了偏远地区,并与比较温顺的酋长们达成协议,佩尔才又恢复了和平,这也意味着王室在爱尔兰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英国的君主原本也是爱尔兰的国王,这样的安排对他们来说当然不坏,但是还有一些爱尔兰酋长固执地坚持独立,这样一来镇守其边界就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伊丽莎白女王试图将这一财政负担转嫁给佩尔的英国人,但没能如愿,她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亨利·西德尼爵士自1565年就开始担任爱尔兰总督,他为伊丽莎白献上一策,那就是“重新开拓殖民地计划”。以前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尝试,但是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行动需要英国军队提供安全保障,这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的。西德尼的这一计划有所不同,它将经济上的负担转嫁给了私人业主,即投机商。任何盖尔地主不得占有王室的土地,否则将被剥夺财产;任何,盖尔地主不得武装反叛王室,否则将没收其土地。这些没收来的土地将被重新分割赐予投机商,这些投机商在自己的领地之内组织私人军队,为建立英国文明保驾护航。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可以依照宗谱索取其他的领地,包括英裔诺曼地主已被盖尔化的后裔的领地。这一新的殖民策略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叛乱,而这些叛乱也只是为进一步掠夺土地提供了托辞。
然而频繁的叛乱却令伊丽莎白女王苦不堪言,1570年她结束了这一侵略性的殖民计划,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多虔诚的英国新教徒已经在爱尔兰安家落户。正是这一宗教的融合和土地分割的不公加速了爱尔兰的现代化。
伊丽莎白意识到尽管詹姆斯·莫里斯·菲茨杰拉德用以反对她的天主教十字军势单力薄,但是即便在佩尔也得到了广泛支持,这时,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对其采取军事行动。伊丽莎白派遣亚瑟·格雷·德·威尔顿勋爵率领8000名精兵镇压教皇的武装部队;埃德蒙·斯宾塞作为其助手随军出征。在芒斯特的斯米尔克,斯宾塞见证了爱尔兰历史上最为血腥的大屠杀。格雷勋爵的任务完成之后,斯宾塞继续留在爱尔兰,1581年他在都柏林得到一份闲职,租住在巴尔丁格拉斯勋爵的家里。1582年夏天,斯宾塞在都柏林城外的新阿贝租了一套房,但是没过多久,格雷勋爵在芒斯特的战利土地都被重新划分成了种植园,1586年斯宾塞得到大约3000英亩这样的种植园,地点就在多纳雷尔(Doneraile)附近。然而,直到1588年他才搬进自己在基尔克曼的新城堡,与此同时,还担任着不同官员的秘书。1589年,斯宾塞与自己的邻居沃尔特·拉雷爵士交好,拿出自己的手稿《仙后》与其分享。这一作品给拉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90年他带着斯宾塞去见女王,女王奖励斯宾塞一笔奖金,并封其为“桂冠诗人”。回到爱尔兰之后,斯宾塞在基尔克曼过上了种植园主的生活。1596年,他创作了《仙后》的第二部分,同年还完成了《爱尔兰现状》。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爱尔兰,斯宾塞对痛苦、流血、摧毁非常熟悉,在《仙后》里,他根据自己的经历着重描绘了爱尔兰的大骚乱。1598年,大混乱再次爆发。同年夏天,修·奥尼尔要求归还其祖先土地的运动掀起了整个芒斯特的反叛,斯宾塞和家人逃往科克,他在基尔克曼的城堡被洗劫。也多亏了他,女王才得知了芒斯特反叛的消息,但是在抵达科克三周之后,斯宾塞就郁郁而终了。
《仙后》原计划包括十二卷,但是斯宾塞在去世时才完成了前六卷以及第七卷的部分章节。斯宾塞在爱尔兰生活了将近20年,他一直对英国的一切保持着不二的忠诚,而对爱尔兰人却总是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因此,在他的史诗里,伊丽莎白女王和爱尔兰的新一代英国领袖总是英雄:格雷勋爵很可能就是他笔下的阿提加尔,沃尔特·拉雷爵士就是提密阿士,而女王则是帕丽托玛、格罗丽亚娜和贝尔佛比。而斯宾塞既然只把爱尔兰人看作喜欢煽动战争的天主教徒和对英国和平与新教的威胁,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愤怒与贪婪是爱尔兰人的典型特征。具体说来,斯宾塞笔下的普伦特就是德斯蒙德郡主(这个人曾在斯宾塞拥有庄园的地方拥有土地),而梅尔杰无疑就是奥尼尔叛逆的一个。
修·奥尼尔本想要回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却遭到了英军的重兵打击,1601年两万精兵调往爱尔兰。在金赛尔之围一战中,他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但是由于得到了天主教的支持,奥尼尔的这次起义比以往任何威胁王室的反叛都更为成功。有人提出建议并说服詹姆斯一世(1603年接替伊丽莎白)若想让爱尔兰归顺,必须削弱天主教的势力。于是,所有参与反叛的天主教徒的土地都被没收,无法提供有效所有权的天主教徒的土地也被没收,包括这些天主教徒拥有的其他财产。这么多的土地有待耕种,成群结队的英国人来到爱尔兰。还有一些有远见的天主教徒设法保住了自己的财产,但是,为了避免受到自己新教徒邻居和官方的猜疑,他们开始穿着英国服装,学说英国话。爱尔兰的彻底英国化从此正式拉开帷幕。都柏林曾经是一个设在国外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军事基地,如今变成了英裔爱尔兰的统治总部。
【注释】
[1]阿尔斯特(Ulster),爱尔兰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英国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阿尔斯特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