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交绝招:以高标准严己宽人,助您取得成功

社交绝招:以高标准严己宽人,助您取得成功

时间:2024-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凡事应严己宽人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败,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的用人过失,遂自贬三级。当今的社会中,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

社交绝招:以高标准严己宽人,助您取得成功

15 凡事应严己宽人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从古至今,纵观成大事者,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严于律已的典范。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品行,持之以恒,从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品格基础。

放纵还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羡慕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同时,我们对那些放纵自己、无所作为的颓废之士要加以批评和唾弃。生活中最容易做的是小事,因为它无处不在;最难做到的也是小事,因为它很琐碎。譬如,随口答应别人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随即就忘了,别人却常常惦记着,寄厚望于你;约好的时间,也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迟到几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也不太在意。这些虽然事小,却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

怎样要求别人,怎样要求自己,这是一个做人的态度与原则问题。人在交往中产生矛盾恩怨,工作中发生缺点错误,总有自己和别人两方面的原因。解决矛盾,克服缺点错误,需要从自己和别人两方面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只看到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矛盾和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甚至有时候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弃除怨恨,才能为你的人生之路扫清不该有的障碍。只有对自己严格,在责人之前先责己,把矛盾解决好,才会"身正"、"令行"。从人们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严于律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至国家君臣,小至布衣百姓,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既责人,又责己;先正己,后正人。"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责己就是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只有自身正,其令才会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别人.谁会听呢?

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败,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的用人过失,遂自贬三级。

这种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均是从严于律己而出的。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全面,对别人的要求宽厚、简约。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蔡元培认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的,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此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宽厚而简约了。

当今的社会中,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点,不遗余力,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这样,不但自己和别人共同进步,也有利于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形成积极建康的良好风气。

谦逊,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名士常以谦谦君子来自律。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人谦逊平和,宽容大度,很受学生们爱戴。冯友兰曾这样评价他:"胸怀阔然,彻视无问,测其蕴,则诰平苦沧澳之无际……"

有些年轻人认为,做一番大事业要轰轰烈烈,而不能拘泥于小节。不拘小节,可能是一种"豪放洒脱",但在做人的原则上小处也是不可随便的。

其实小事随便,决不是什么无伤大雅、无足轻重的,但到头来出现不可估量后果的例妇比比皆是。

前不久美国潜艇浮出水面时撞翻日本渔船,造成船毁人亡,是由于潜艇上的操作人员一个漫不经心的操作失误。日常生活中,有人从高层住宅上随手扔下一个酒瓶,结果将恰从楼下经过的行人砸死。一家度假村没在一种玻璃门上做警示标记,结果让奔跑的小孩一头撞上,受到重伤。据说世界上许多森林大火,也往往是有人乱扔烟头造当其一个人将烟头随手一扔时,哪会考虑到森林着火、消防员冒死扑救、地球资源遭破坏?当一个人随手扔酒瓶的时候,他一点不曾考虑会闯出这么大祸……

做人,小处随便不得,所谓"防微杜渐"。有些事,就算没有惹出大漏子,比如随地吐口痰,随手丢一只空易拉罐,结果让人罚了几十元钱,你说值不值?(www.xing528.com)

这里有一个笑话,讲一位有心脏病的老者住楼下,楼上住一位小伙子。小伙子晚上回来时脚步重,动静大,老者你就听吧:噔噔噔——上楼梯了;咣当——开门了;哗哗哗——洗漱呢;最要命的是上床时脱皮鞋,先脱一只,一扔,咣!老者心一哆嗦。再脱另一只,一扔,咣!老者心再一哆嗦。这两哆嗦过了,才算安静下来,老者才能入睡。老者脾气好,一直忍着,可夜夜如此也受不了呀!这天,见了小伙子,老者就给小伙子说了,小伙子态度挺好,虚心接受。可到了夜里,老者听着那动静又来了——噔噔噔!咣当!哗哗哗!老者想,忍着吧,不就再两声吗?咣!一声。老者等第二声,奇怪,怎么不响了?老者这个心悬哪,就等着第二声响过好入睡,等了一宿,没响——原来这小伙子脱另一只鞋时,突然想起了老者在白天提的意见。就轻轻地把鞋放在了地上……

这虽然只是个笑话,却值得仔细品味。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过去的平房变成了高层建筑。一二百户住一个楼,你小处随便,楼道里乱堆东西,夜里把电视机音量放到最大,从窗户往外随意扔垃圾,你觉得没什么,可别人怎么办?如果人人如此,这个社会岂不天下大乱了。

道德的角度劝人不要忽视小处的修养。今天,除了道德外,还有法制。一旦因为我们的"小过失"而引发了大祸,那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也有一些"小事"并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甚至也谈不上是多严重的道德问题。比如,坐地铁在座位上跷二郎腿,让站着的乘客别扭;开会迟到;雨天开快车,溅行人一身水;打公用电话时煲电话粥,不顾后面有人等;消防队救火时围观挡道;嚼完口香糖乱吐;在公共场所乱叫乱喊……这些举止,给他人添不便,惹他人不痛快,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毫无惭意?假如他人也如此待你,你作何感想?人人都这样"不拘小节",社会还能有何文明可言呢?

从小处,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是做人的一个入口同时也是缺口。虽然时代已到今日"后工业社会"、数字时代,E—时代,但人性的这些"一念之差"的毛病并未根除,我们应该以古为镜,检点自己,应该注重一些社会道德,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有一些行事随便的人,常常在一处墙角小便,秽气冲天。于佑任老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纸"不可随处小便",张贴于墙角。刚贴上没多久,浆糊都没干,这纸条就不翼而飞——原来于老先生是有名的书法家,有一人极其敬慕于老先生的墨迹,便把这纸条揭了去,重新剪裁裱糊后挂于中堂,曰"小处不可随便",以时时自警自励。

微小之处不放纵自己,谨慎处之,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不正之风击倒的。之所以"正"而且"大",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中有一种东西,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海是宽广的,做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可以纳百川之水。这也是倡导的一种精神:宽厚平和、虚怀若谷。

做人。首先要宽以待人。反之,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肯定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那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记住这些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言行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对一个行为或言论的反映、感觉如何,才能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便会自觉地宽以待人了。

宽以待人,还要对他人的毁誉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态度。

蔡元培先生曾经对青年人说过这样一席话:"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的确,在人生旅途上,人们经常会遇到毁誉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毁誉,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历来高尚的人都主张要注意个人品行和道德的修养,注意声誉。

一个人的声名往往容易毁于其他人的议论里。"人言可畏",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不会长久站得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终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俗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说:"人言不足恤。"对待毁人名声的流言蜚语,无言是最好的轻蔑,"模糊"些可以省却许多解释和精力。对于那些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人言",只当耳旁风,就像鲁迅先生对待这种"人言"一样,连眼球都不转一转!"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将"人言"打个粉碎。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是毁是誉,无甚价值,万勿因人毁誉而忧喜。"因"毁"而忧会失去信心,为"誉"而喜会停步不前。与其因毁而忧,不如自强不息,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与其因誉而喜,不如谨慎谦虚,不骄不躁,更上一层楼。先哲们谆谆教诲我们:不为己忧,不为物喜。是我们做人处事应该牢牢记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