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社交绝招-读书助你成功

打造社交绝招-读书助你成功

时间:2024-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读书是社交成功的基石在社交中,读书是成功的基石。罗斯金把他自己的文学成就归功于这些严格的训练与研究。我们已举出太多的成功人物及特殊的例子,这个秘诀已经完全公开。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孔子还告诫众人,份内的工作,应尽快地完成;对自己的言论应负责任,尽量避免自我意识过强。由此可见,孔子的学问和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最具实践性的学说。

打造社交绝招-读书助你成功

12 读书是社交成功的基石

在社交中,读书是成功的基石。

想要增加自己活动能力的人,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

英国演说家福克斯经常高声朗读莎土比亚的作品,以改进他的风格。格雷史东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和平庙堂",里面有一万五千册藏书。他说他自己因为阅读奥古斯丁巴特勒主教、但丁、亚里士多德和荷马等人的作品而获益匪浅,荷马的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也使他非常感兴趣。他写了六本书评论荷马的史诗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英国桂冠诗人但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长篇背诵下来,罗斯金的母亲每天逼他背诵圣经的章节,又每年要把整本圣经大声朗读一遍,一点也不能遗漏。罗斯金把他自己的文学成就归功于这些严格的训练与研究。

英国政治家及演说家庇特年轻的时候,经常阅读一页或二页的希腊或拉丁文作品,然后把这些段落翻译成英文。他每天这样做,持续十年之久,结果,他获得了一项无人能比的能力:在不需预作思考的情况下,就能把他的思想表达成最精简最佳排列的话语。

约翰·布莱特说:"我到图书馆时,只会感到一阵悲哀:生命太短暂了,我根本不可能充分享受呈现在我面前的丰盛美餐。"布莱特十五岁时离开学校,到一家棉花工厂工作,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上学校。然而,他却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光辉灿烂的一名演说家,以善于运用英语文字而享有盛名。他阅读、研究、作笔记及背下各著名诗人的漫长诗篇,如拜伦、密尔顿、华兹华斯、惠特尔、莎士比亚、雪莱等。

古希腊演说家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亲自抄写了历史学家修西底德的历史著作八次之多,希望能因此学会这位历史学家那种华丽高贵而又迷人的措辞。结果呢?两千年以后,威尔逊总统为了改良自己的演说风格,特别去研究狄摩西尼斯的作品。英国演说家阿斯奎斯发现,阅读大哲学家伯克来主教的著作,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训练。

苏格兰的史蒂文森作家中的作家,他是如何发展出使他得以闻名的那种迷人风格的呢?他说:"每当我读到特别令我感到愉快的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我一定要马上坐下来,要求自己把这些特点模仿下来,第一次不成功,于是再试一次,经常是连续多次不成功。但是,从这些失败的尝试里,我在文章的韵味、和谐、各部分的协调与构造方面,获得了一些练习的机会。我以这种勤勉的方式模仿海斯利特、兰姆、华兹华斯、布朗爵士、霍桑及蒙田。不管别人喜欢与否,这就是我的方法。"大诗人济慈更是以这种方法学习,在文学上很少有比济慈更优美的气质。这种模仿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好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无法完全模仿的一些特点,就去试试,不要担心失败。

我们已举出太多的成功人物及特殊的例子,这个秘诀已经完全公开。林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拿起书本,仔细阅读及研究。这才是最重要的。"

杰佛逊总统写道:"我已经放弃阅报,改为阅读古罗马历史学家泰西塔斯和古希腊史学家修西底德的著作,我发现,我自己变得快乐多了。"如果你学习杰佛逊的作法,把阅报的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几周之后,你将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快乐、更聪明了,你难道不愿意如此尝试一个月,并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阅读一本好书?你在等待电梯、巴士、送餐、约会的时候,何不取出你随身携带的那本书来看看呢,它们一定能增加及改进你的思想。

如果你这样做,你的词藻将会开始变得美丽而优雅。慢慢地,你也就具有了这些精神伙伴的荣耀、美丽及高贵气质,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告诉我,你读了些什么,我可以说出你是哪种人。"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里,个人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难以生存下去,只有做一个有干劲的人,才不会被淘汰的。首先,书本的知识是基础,想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必须再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消化吸收才行。

学习并非一定要看许多书,能否由书本的知识中获得启示,得到实践性的智慧,这一点十分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做学问必须懂得实践,这种求知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干劲以外,还需要哪种观念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最好的启示。如果只沉迷于学习,却不加以思索者,就难以获得知识。反之,如果只一味地思考,却不用心学习,又会沦为自以为是之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并非指一定的人数,周围的任何人均可包括在内。意思是:对我来说,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从优秀者身上学习优点,而有缺点者正可以做为我反省的提示。

此外,孔子还告诫众人,份内的工作,应尽快地完成;对自己的言论应负责任,尽量避免自我意识过强。这些训示也适合做为现代人的行为指标。由此可见,孔子的学问和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最具实践性的学说。

庄子》中记有一则故事:

一日,齐桓公正在书斋看书,在院内工作的车夫轮扁,突然停下工作,进入书斋。(www.xing528.com)

"请问殿下,这本书到底说些什么呢!"轮扁问。

"是一些圣人的言论和训示。"

"那一位圣人现在仍活在世间吗?"

"不,很早以前便去世了。"

"那么书中的话,岂不是如同渣滓一般!"

"你胡说些什么?渣滓,你竟敢如此侮辱先圣,你必须说出个理由来,否则必定拿你治罪。"

面对怒气冲冲的齐桓公,轮扁坦然回答:"我只是由长久的工作经验中获得这种启示。比如车子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得和车轮的承受力平衡。这个原理说来容易,但实际制作可就有困难了。当初我让我的儿子学习这项技术,至今尚未熟练。所以我虽已七十高龄了,仍得自己亲手制造车轴。比如古代伟人的言论,都只是用嘴巴说说而已,国君所读的书,难道不是古人的渣滓么?"现今所谓的技术性秘诀,或经营理论,也许正如轮扁所说的一样吧!

虽然看书是一件有益的事,但如果沉溺于其中,而未付诸实践,这些死知识是毫无意义的。往脑海里不停地填入繁杂的知识,充其量只是博闻多识的人而已,只有希望获得启发的效果,对知识有所选择,切实付诸实行,这样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发生作用。

最近几年,种种"速成"已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最新流行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一味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极易造成对事物的曲解。因为,对任何事物要求了解真相,都有一个认知过程,那些只要求稍具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其实不过是个积累符号的机器。因此,一旦你希望成为一个"人"或一个具有"涵养"的人,就应广泛猎取各种知识,即使对与己无关的事物,也应有相当的关注,并努力地学习、了解。

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培养你社交能力同样适用。

所以在与人进行交往之前,必须有这种心理准备,预备一些知识性的话题,这对于你能力的发挥相当重要。

话题的准备来自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妨以自己身边的见闻、经历或体验作为素材,或者收集些你觉得很有意思的资料。将其输入自己大脑,再视时机或气氛,适当地运用这些话题。

在交际中,没有知识撑腰,不管你怎么讲道理,对方不会那么轻易地对你信而无疑。知识和"逻辑"相辅相成,彼此的重要性不分上下。问题就在于知识的脑筋跟逻辑的脑筋有很大区别,这一点务必认识清楚。知识是靠记忆储存于脑里,需要时它就靠大脑的联想功能把知识从脑里搬运出来。逻辑是井然有序的道理,它可以从搬运出来的知识,再创出新的知识,然后又储存在脑里。

换句话说,记忆只是把知识"藏在仓库里",逻辑却可以在脑中把知识进行再创作。知识经过逻辑的再创作后,可以更深刻地烙在脑中。

许多人认为,只要书看得多,那些知识就属于自己,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这是一种误会。

只有靠推理、判断,才能把知识完全消化,才能完全把它据为己有。不少人在书架上排满(装饰)了琳琅满目的书,说什么"书香满屋",认为自己是跟别人迥然有异的知识分子而沾沾自得。可是他们是不是真的把那些书的内容据为己有了呢?真的在自己心灵中造成添血加肉的作用了呢?

有推理、分析这种习惯的人,就大不相同。就算书房中只有一本书,只要那本书的内容,它就可以胜过万卷书而成为知识的基石,从中再创新知识,使它真正地属于己有。这种人,即使屋中没有充分的书,由于再创了知识,仅仅那一本书的内容,脑筋就够充实了。想一想,如果终夜不睡地倾力看书,穷其一生究竟能看多少本书呢?当然,您若这么做,可以吸收到数倍于别人的知识和乐趣。

先生吃饭,吃的都是最普通的大锅菜,从不特殊单做。但他也有一点小小的爱好,就是每顿饭都要喝上一点酒。先生用的酒壶,是一个锡质的方开暖壶,大概可装四两酒。先生吃的酒以绍兴酒为多,吃时他也不需要人陪,自斟自饮,一壶吃净后也不再添。他一般不吃饭,菜也吃的很少。因为有胃病,他每次都要吃上几片面包。顿顿如此,天天如此。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清淡的生活,能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待一件小事,恐怕在这个世上就不会有什么事情与他为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