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腔唱腔音乐:六大板式与欢音腔简介

秦腔唱腔音乐:六大板式与欢音腔简介

时间:2024-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秦腔唱腔音乐泛指秦腔的“六大板式”,即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秦腔中把“欢音”曲调演唱的唱腔,习惯上称作“欢音腔”。这也是秦腔音乐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转调方法。传统中本无此称,系新中国成立后秦腔新音乐工作者借鉴京剧板式分类方法所加。多用于偏重叙事或表现某一特殊心绪等戏剧场面,但较少独立成段,一般同其他板式连缀组成完整唱腔,含欢、苦音两种曲词。系表现昏厥、苏醒情绪的专用唱腔。

秦腔唱腔音乐:六大板式与欢音腔简介

第三章 秦腔唱腔音乐

泛指秦腔的“六大板式”,即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以上六种板式除滚板外,其他均有苦音、花音之分。有的板式

在拖腔部分还有“彩腔”出现(苦音欢音都有)。这种“彩腔”又叫“二音子”或“拉腔”,是本腔的延伸,更为本腔锦上添花。

各板式详情请看以下条目说明:

欢 音:又叫“花音”、“硬音”。秦腔唱腔音乐所用两种曲调类型之一。与“苦音”相对。秦腔中把“欢音”曲调演唱的唱腔,习惯上称作“欢音腔”。同样把“苦音”曲调演唱的唱腔,称作“苦音腔”。二者虽然所用旋律材料基本相同,但由于音阶结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情绪色彩。欢音腔所用各音排列如下:

5 6 7 1 2 3 ↑ 4 5

欢音曲调的调式结构,是以5为主音的徵调式,同时也存在着以1为主音的少量宫调式。其中,4音的音高,较本位4略高,却又高不到升4,在3~5两音小三度之间基本处于等分的音位,即略大于小二度,又略小于大二度。故记谱中常在该音左上角标一↑以区别,甚至更多情况下索性不标以减少赘繁。

无论欢音曲调是以5为主管的徵调式,抑或以1为主音的宫调式,其主音与上方三级音之间均构成大三度音程,使之具有大调性质。作为调式特性音的3、6二音,在曲调中又显得十分活跃。4、7二音则较少用,遂使曲调颇显明亮并表现出欢快、喜悦之情。

欢音曲调与苦音曲调之间的互相转换也极为巧妙,只需将欢音曲调中的3、6二音易为4、↓7二音,曲调即刻就会变得忧伤、悲凉起来。这也是秦腔音乐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转调方法。

苦 音:又叫“哭音”、“伤音”、“软音”。秦腔唱腔音乐所用两种曲调类型之一。与“欢音”相对。秦腔中把“苦音”曲调演唱的唱腔,习惯上称作“苦音腔”,同样把“花音”曲调演唱的唱腔,称作“花音腔”。二者虽然所用旋律材料相同,但由于音阶结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情绪色彩。苦音腔所用各音排列如下:

5 6 ↓ 7 1 2 3 4 5

苦音曲调的调式结构,基本以5为主音的徵调式,其中↓7音的音高,较本位7略低却又低不到降7,在6~i这一小三度之间基本处于等分的音位,即略小于大二度,又略大于小二度。故记谱中常在该音左上角标一↓以示区别,甚至更多情况下索性不标以减少赘繁。

苦音曲调主音5与上方三级音↓7之间所造成的小三度音程,使它具有一定的小调性质,而作为特性音的4、↓7音不仅在曲调中大量出现,还显得十分活跃,遂使曲调晦暗并表现出忧伤、哀怨之情。苦音曲调与欢音曲调之间的相互转换也极为便捷巧妙,只需将苦音曲调中的4、↓7二音易为3、6二音,曲调即刻就会变得欢快、喜悦起来。这也是秦腔音乐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转调方法。

慢 板: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曲调委婉,节奏稳和,腔速徐缓,一板三眼。曲中常有细碎装饰性音群和迂回冗长的拖腔,既美化唱词,又修饰旋律,故属“声多字少”、“声情多而词情少”的抒情性唱腔。因此,每当舞台上出现这类板式唱调时,总意味着剧情已进入一个抒情的场面。但抒情中并不排斥叙事,而是往往通过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完成其表现剧情和阐释人物心理的任务。

慢板,本由〔二六板〕扩展而生,故二者之程式格局、腔型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从其外部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慢板〕旋律雕琢华美、曲体长大复杂、板眼周期较长,二六板则旋律简单质朴、曲体简短单一、板眼周期也较短。〔慢板〕板式唱腔的曲体,词格结构皆由上、下句组成。其中第一、三、五……奇数句称上句,第二、四、六……偶数句称下句。一个上、下句为一个基本单元,对唱词来说即是一个词段,对唱调来说即是一个乐段,二者结合构成唱腔即是一个腔段。由〔慢板〕板式演唱的唱腔,不论大小长短,皆由这样的众多腔段连缀组成。填入〔慢板〕板式的唱词有两种格式:一种是以三三四词组排列而成的十字句式。一种是以二二三词组排列而成的七字句式。其板式唱调同样按此分作四个乐节(或称四个腔节),当然也还会出现字数上的增减,但板式唱调一般将其归纳在以四个乐节的曲体程式结构之中唱出。

依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慢板〕还可分为〔慢三眼板〕、〔中三眼板〕、〔快三眼板〕。但无论腔速与旋律怎样变化,其一板三眼节拍则不会变。又依其表现情绪,还可分为〔欢音慢板〕和〔苦音慢板〕两类。前者如《卖画劈门》白茂林所唱“清早间奔大街去卖墨画”一段,后者如《激友》张仪所唱“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倒”一段。另外,又通过曲调、节奏的变化发展,派生出〔麻鞋底〕、〔三滴水〕、〔苦中乐〕、〔十三腔〕、〔三拉腔〕等“彩腔”以及〔阴司板〕、〔伤寒调〕、〔撂板〕等诸多变体唱调,以此构成十分庞大的〔慢板〕板类“家族”,供多种戏剧情绪表现择用。

中三眼板:又叫“拦头”或“拦头板”。秦腔(慢板)变体之一种。即旋律装饰性稍差,行腔速度较快的(慢板)。传统中本无此称,系新中国成立后秦腔新音乐工作者借鉴京剧板式分类方法所加。多用于偏重叙事或表现某一特殊心绪等戏剧场面,但较少独立成段,一般同其他板式连缀组成完整唱腔,含欢、苦音两种曲词。欢音〔快三眼板〕,或称欢音〔拦头板〕,如《游龟山》田云山所唱“大人官居总督位”一段;苦音〔快三眼板〕,或称苦音〔拦头板〕,如《十五贯》苏淑娟所唱“山树叶乱飘零谁管谁问”一段。

阴司板:秦腔〔慢板〕变体之一种。系表现昏厥、苏醒情绪的专用唱腔。其板式结构、分腔分句、起落程式与〔慢板〕一致,只是旋律多在中低音区内行进,且行腔吐字也多模拟少气无力、难以支撑、神志昏迷以刻画其人物昏沉和饱受精神刺激的情绪。〔阴司板〕的唱词,开口第一句前三字以取“耳听得”、“昏沉沉”者居多,这也成为一种固定程式。但一般均不过长,多为四六句,唱完结束或转入〔慢带板〕、〔喝场〕或其他板类。欢音腔中极少,仅限于苦音腔,如《窦娥冤》蔡婆婆所唱“耳听得有人将我唤”一段即是。

伤寒调:秦腔〔慢板〕变体之一种。系表现人物病入膏肓、无力说话而又极力挣扎苦诉衷肠和弥留人间的专用唱腔。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运行,其拖腔连续下行级进。它的下句腔过门为本唱调专用过门,故称〔伤寒调〕或〔伤寒调过门〕。演唱也多用虚声吐字,音韵多归于“噢”,高音多有下滑与微颤音润腔。它是在〔阴司板〕和〔苦音慢板〕基础上的综合发展变化,故在同州梆子中将其称为〔阴司板〕而不称〔伤寒调〕。本调无欢音,仅用苦音唱出。秦腔中〔伤寒调〕虽在一般人物身上偶有所用,却以《祭灯》诸葛亮弥留之际时所唱“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一段最具典型。

四句慢齐:又叫〔慢齐〕或〔四句慢截〕。秦腔〔慢板〕的别称。因其以四句腔词构成完整的独立〔慢板〕唱段,同时又采用〔齐板〕落板形式而得名。〔四句慢齐〕多系人物首次登场时唱出,用以点示全剧主题和表现人物身份与情绪,旋律发展与曲体结构,明显带有起、承、转、合性质,且一般均较深沉、委婉、抒情。欢、苦音皆可唱出。欢音〔四句慢齐〕如《卖画劈门》白茂林所唱“清早间奔大街去卖墨画”一段,苦音〔四句慢齐〕如《血泪仇》王东才所唱“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一段。(参见本书戏剧杂谈中“秦腔基本常识之秦腔板眼、秦腔板路、唱词)

二六板:也称“二流板”。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因系由两个六板(即上、下腔句各含六板)而得名。一板一眼节拍,旋律朴实无华,行腔平稳流畅,尤其音乐曲调同唱词语言能够紧密地结合,故属于“字多声少”、“词情多而声情少“的叙事性唱腔。每当舞台上一旦出现这类板式唱腔,总意味着剧情已进入一个较为平静或激动状态下,人物或侃侃而谈,或讲述事件,或双方争辩。但叙事中并不排斥抒情,尤其〔慢二六板〕唱腔,同样具有一定的类似〔慢板〕抒情的功能。

〔二六板〕依其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有〔慢二六板〕与〔紧二六板〕之分。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均起于眼而落于板,即所谓“眼起板落”。但记谱上〔慢二六板〕经常表现为一板一眼(2/4)的节拍形式,〔紧二六板〕则为有板无眼(1/4)的节拍形式。实际上它仍然是严格的一板一眼,或者说是速度较快的一板一眼(2/8),其所以有有板无眼的感觉,原因在于梆子由一拍一击变为两拍一击(即只击“板”而不击“眼”,艺人称此为“抽一梆子”)。〔二六板〕同样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一个基本单元,每个腔字句,各含两个腔节,无论三三四格十字句还是二二三格七字句,甚至五字、三字、十多字、二十多字句式皆可填入演唱,说明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的变化性。比如通过安字板位的变化可生出〔碰板〕和〔叮板二六〕,通过旋律节奏的简繁可生出〔慢二六〕和〔紧二六〕,通过调式音阶的变化可生出〔欢音二六〕和〔苦音二六〕等。因此,在任何戏剧情绪下不仅大量应用,还作为衍生秦腔各类板式唱调的母体板式(或称“基调”、“核腔”、“核心唱调”)而显现出相当灵活的裂变功能。

慢二六板:即通常所说的〔二六板〕。含欢、苦音两种腔调。〔欢音慢二六板〕如《献杯》田夫人所唱“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一段;〔苦音慢二六板〕如《探窑》王宝钏所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参见本书戏剧杂谈中秦腔基本常识之秦腔板眼、板路、秦腔唱词)

紧二六板:秦腔〔二六板〕式的一种。即腔速较快、旋律简洁、更具语言特征的〔二六板〕。通常以有板无眼节拍记谱,无拖腔,也无上、下腔句过门。但一般不能独立构成完整唱段,多在〔慢二六板〕之后作为表现叙事感情升华与增深。欢、苦音皆可演唱。〔欢音紧二六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孟伯仓进帐来讲明此话”一段,〔苦音紧二六板〕如《赶坡》王宝钏所唱“才封他后军督府在朝班”一段。

碰板二六:又叫〔二六碰板〕、〔碰板〕。秦腔〔二六板〕变体之一种。因变原来眼上起唱为板上起唱(即碰着板唱)使“眼起板落”变为“板起板落”形式而得名。〔碰板二六〕虽对腔幅有所简缩,却因采用以重复前句唱调旋律为其过门(艺人称此为“踏脚窝”)而更富于歌唱性,而且三字句、五字句以及欢、苦音均可入乐演唱。甚至往往还被处理成二人对唱形式。以欢音〔碰板二六〕对唱的如《火焰驹》芸香、桂英所唱“啥花开得满园香”一段,以苦音〔碰板二六〕对唱的如《庵堂认母》王志贞、徐元宰所唱“前世点过琉璃灯”一段。

叮板二六:又叫“顶板”。秦腔〔二六板〕变体之一种。由〔碰板二六〕紧缩一倍而成。板起板落,有板无眼,不分腔节,腔速急紧一泻而下,故多用于表现人物争辩对骂的激动情绪,既可处理为对唱的形式,也可处理为独唱的形式,既可用欢音腔唱出,也可用苦音腔唱出。以欢音腔唱出的如《三对面》公主与包拯的对唱“好一大胆包文正”一段,以苦音腔唱出的如《赶坡》王宝钏所唱“叫来和尚把经念”一段。但它不能独立构成完整唱段,通常置于〔紧二六板〕之后或全段即将结束之处,以造成戏剧情绪的高潮。另外,也有人将秦腔〔紧带板〕唱腔同称为〔叮板〕。

带 板:又叫〔双锤带板〕。秦腔唱腔主要板式之一。是在〔二六板〕结构、节奏、旋律变化、改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紧打慢唱”板式。其中〔带板〕为无板无眼(散板)节拍,〔双锤〕为有板无眼(1/4)节拍,戏中二者结合使用,其旋律极富朗诵性语言特征,看似行腔自由,实则节拍严谨,故能造成“内紧外松”的戏剧性演唱高潮。因此,每当舞台上一旦出现这类板式唱调,或在一段唱腔中出现这类板式唱调,总意味着人物情绪和戏剧冲突已进入强烈而又异常激动的局面。

〔带板〕类板式唱腔,依然是上、下句结构的体制,唱词也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并依其腔速和节拍节奏特点,分为〔慢带板〕、〔紧带板〕、〔慢双锤〕、〔紧双锤〕四种类型。〔带板〕与〔双锤〕结合可独立构成完整唱段,并在相互对比中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参见本书戏剧杂谈中“秦腔基本常识之秦腔板眼、板路、唱词)。

慢带板:即腔速较缓慢的〔带板〕。无板无眼、曲调节奏自由,伴奏节奏严谨,始终在双锺击节的严谨伴奏控制中构成“紧打慢唱,并多置于唱腔首尾,欢、苦音皆可演唱。欢音腔唱出的〔慢带板〕如《黄鹤楼周瑜所唱“黄风吹动了长江浪”一段,苦音如《庵堂认母》王志贞所唱“他把那血书字谜说出唇”一段。

慢双锤:秦腔〔带板〕板式的一种。故又叫〔双锤带板〕。因击乐以双锤敲击鼓板伴奏而得名。在〔二六板〕基本形态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有板无眼,消眼起唱,节奏紧凑,旋律富于语言化,适宜于表现激动、紧张之情。欢、苦音皆可唱出。欢音〔慢双锤〕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我正在城楼发调琴韵”一段,苦音〔慢双锤〕如《三世仇》虎儿娘所唱“虎披羊皮把人伤”一段。

喝 场:又叫〔喝场子〕。秦腔〔带板〕变体之一种。多插入〔带板〕上、下句之间唱出,散板节拍,带有呼唤性质,但不能独立成段。唱词多取剧中人名,三起三落,净角〔喝场〕尾句还多带“腔”(假嗓翻高)。故又称〔喝场腔〕。多用于表现悲恸欲绝的哭喊之情。〔喝场〕仅有苦音而无欢音。如《五台会兄》杨延昭所唱“杨五郎,好惨的五郎、好惨的五郎”即是。

尖 板:又叫〔垫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无板无眼,行腔自由,是一种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板式。通常为一句并作为成套大段唱腔的引句在帘内唱出,也可通过发展变化独立成段。如《烙碗计·赶路》刘子明所唱“方才间我不打你叫我打”一段,即是在一句〔尖板〕基础上发展成的完整唱腔。但这种例证毕竟不多。〔尖板〕由〔带板〕发展变化而生。有〔慢尖板〕、〔紧尖板〕两种,各含欢、苦音两种腔调。〔慢尖板〕各腔节多带拖腔,宜于表现激昂豪放之情。〔欢音尖板〕如《打銮驾》包拯所唱“将八抬平落在玉阶以上”一句即是;〔苦音尖板〕如《赤桑镇》包拯所唱“一言赛过万把刀”一句即是。

岐 板:又叫〔大岐板〕、〔大起板〕,其间因常带二音拉腔,故又叫〔岐板腔〕或〔苦音拉腔大起板〕。秦腔〔尖板〕变体板式之一种。是在〔苦音慢尖板〕基础上吸收〔滚板〕板式音乐材料综合发展而成的一种辅助性板式。不仅结构庞大,曲体复杂,而且更具悲壮、痛苦、难耐之情,但唱词仅有一句。只有苦音而无欢音,如《斩秦英》银屏公主所唱“银屏女绑烈子去把殿上”一句即是。

二导板:又叫〔导板〕、〔二倒板〕。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其腔词仅有一句,故不能独立成段。通常置于成套大段唱腔之前或之中,作为众多板式联套的引渡与串线,或声乐引导过渡来用,其唱词多为十、七字句式,唱腔多为两个腔节,第一腔节(即前六字或前四字)以整板节拍1/4、2/4)唱出,第二腔节即(后四字或后三字)可以为散板,也可以为整板,通常以散板演唱者居多。并依节奏、曲调的结构变化与扩充,派生出〔导板腔〕、〔导板带把腔〕、〔导板序子腔〕等多种变体,又依腔速的变化与旋律的简繁,生出〔慢二导板〕和〔紧二导板〕,同时还依调式音阶的不同,生出〔欢音二导板〕和〔苦音二导板〕两种表现不同感情的腔调来。

滚 板:也叫〔滚白〕。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由〔苦音尖板〕变化而生。无板无眼,具有很强的朗诵性质。虽可独立成段,但更多则同其他板式连缀进行演唱。唱词有二体,一种是五言体,讲究韵脚与对仗,上、下句分明。如《断桥亭》白素贞“薄命女姣娥”一段即是;一种为散文体,字数多少无定,不求合辙押韵,但仍体现着较明显的上、下句对仗性质。而且多以“我叫叫一声”之类呼唤性词汇为开头。如《三滴血》周仁瑞所唱“我叫叫一声王大嫂”一段即是,其唱调旋律趋于语言四声之调,富朗诵性而少歌唱性,甚而完全像哭喊说白一样。因此,当其一旦在舞台上出现,总意味着人物悲伤情感已达到无以遏制的高潮。〔滚板〕只有苦音而无欢音。

(详见戏剧杂谈中“秦腔基本常识”之秦腔唱词)。

以下谱例详见第四章秦腔弦乐引子及过门:

板头过门:又叫“起板过门”。秦腔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唱前由文场奏出弦乐曲调,并紧接在板头铜器之后。具有规定调高、板式、速度以及酝酿情绪、衬托表演、渲染感情的作用。〔慢板〕的板头过门如〔大开头〕、〔二开头〕、〔三环〕等。各有欢、苦音之分。

间奏过门:又叫“句间过门”。秦腔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句腔和下句腔之后由文场奏出的弦乐曲调。上句腔之后奏出的称“上句过门”,下句腔之后奏出的称“下句过门”。具有承上启下,贯穿情绪等作用。秦腔各板式都有自己的间奏过门,并有欢、苦音之分。

落板过门:又叫“结尾过门”。秦腔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段演唱结束时由文场奏出弦乐曲调。具有延伸情绪、稳定终止等作用,一般多见于〔慢板〕、〔二六板〕、〔带板〕唱腔的〔齐板〕落板形式中。(www.xing528.com)

踏脚窝:秦腔过门一种。仅指〔碰板二六〕唱腔而言。因其将前面唱腔旋律以文场弦乐加以重复变为间奏过门而得名。

“踏脚窝”通常被处理为“清板”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人声演唱时不加文场伴奏,唱毕则乐队合而复起,以此构成人声与乐声相互对答映衬的艺术格局。但就以重复前面唱腔旋律为其过门这一手法而言,却不为〔碰板二六〕所独有。尤其在诸如〔麻鞋底〕、〔十三腔〕等〔慢板〕“彩腔”中表现更甚,只不过它演唱仍不离伴奏,故不称其为“踏脚窝”罢了。

亮 调:又叫“亮弦”。指套在武场击乐中的一个乐句,常由板胡奏出,似提示调性或亮亮音色。身份较大的角色演唱〔塌板〕时加用“叫板”多有“亮调”。起大浪头时也多用浪弦(“亮调”)。

歇板过门:又叫“游弦”。秦腔过门的一种。各类唱腔因夹插念白或表演,取用“歇板”落板形式暂时终止演唱,并由文场弦乐继续奏出衬托音乐。参见“慢歇板”、“二六歇板”条。

叫板腔:由念白转入歌唱时的一种过渡形式。常以呼唤、感叹性的词汇或声调表演出来,其声调介于歌唱与说白之间,并由此而引出“板头铜器”或“板头过门”。故称“叫板”。秦腔“叫板”在〔慢板〕、〔二六板〕和〔带板〕唱腔中都有运用,有时还具有很强的旋律性,故又称其为“叫板腔”。

起 腔:即紧接“板头过门”之后唱出的第一个上句腔。由于它作为一大段唱腔的开头,其节奏、旋律以及乐思和板式结构都展示得非常细腻而完善,故将其称为“起腔”以便于同其他上句腔区别。起腔往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即便是富于叙事的〔二六板〕内同样如此。

三变腔:也称“变一腔”。即〔慢板〕唱腔的第二个上句腔,或者说〔慢板〕唱腔的第三句唱腔。其他板式皆无此称。由于〔慢板〕第二个上句腔正处于乐思全面展开,音乐进入全面推进和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对其旋律与节奏作出必要变化以示同“起腔”(也即第一个上句腔)形成一定的对比并呈现出“转”的寓意,故将其称为“三变腔”或“变一腔”。“三变腔”的旋律发展变化主要集中在“头腔”之上。

紧开口:秦腔〔慢板〕唱腔开口起唱形式的一种。与“慢开口”、“平开口”相对。仅用于〔慢板〕“起腔”。因开口起唱时,把“头腔”的腔词结合(唱词前三字)安排得相当紧凑而得名。多用于表现激动情绪。

平开口:秦腔〔慢板〕唱腔开口起唱形式的一种。与“紧开口”、“慢开口”相对,仅用于〔慢板〕“起腔”。因开口起唱时,把“头腔”的腔词结合(唱词前三字),节奏安排得比较平缓而得名。多用于表现沉稳而略带陈述的情绪。

慢开口:秦腔〔慢板〕唱腔开口起唱形式的一种。与“紧开口”、“平开口”相对。仅用〔慢板〕“起腔”。因开口起唱时,把“头腔”的腔词结合(唱词前三字),节奏安排得比较疏松而得名。多用于表现从容情绪。

头 腔:也称“一腔”。“第一腔节”的简称。秦腔唱腔结构划分形式的一种。按照腔词结构的自然分节规律,将其上、下腔句划分为若干个腔节。对唱词来说,一个腔节便是一个词组(或者说一个音节),对唱调来说,一个腔节则是一个乐句(或者说一个乐节)。但由于秦腔各类板式的曲体不同,分节规律也就不尽一致。比如有的板式唱腔甚至干脆不分腔节。因此“头腔”对十字句式的〔慢板〕来说,就是每句唱腔的前三字,对十字句式(或七字句式)的〔二六板〕来说,便是每句唱腔的前六字(或前四字)。如《生死牌》黄伯贤所唱〔慢板〕“适才间我问了一桩公案”一句中的“适才间”三字即是。

唱腔之后的“间奏过门,又叫“头腔过门”。上、下腔句皆如此分节,但也存在着有人将上句“头腔”称“上一腔”,将下句“头腔”称“下一腔”的情形。

抽梆子:秦腔唱腔击节伴奏法之一种。与“间梆子”相对,多用于〔紧二六板〕。当唱腔由〔慢二六板〕转入〔紧二六板〕时,梆子由前面一板一眼的两拍击节,抽去一梆变为有板无眼的一拍击节。艺人们谓其为“抽梆子”。

间梆子:秦腔唱腔击节伴奏法之一种。与“抽梆子”相对,多用于〔慢双锤〕。属扩充腔幅、拉宽字距的一种形式。在〔慢双锤〕下句腔中的七字句式之三、四两字或十字句式之六、七两字,各变原来一小节唱出为两小节唱出,梆子艺人便在此加一梆子,即称“间梆子”。如《拜台》诸葛亮所唱“独占关东半边天”中的“关东”二字即是。

慢齐板:又叫“慢齐”、“慢截”。秦腔〔慢板〕类唱腔落板形式之一种。仅用于〔慢板〕板式独立成段的唱腔之中,故仍保持其一板三眼(4/4)节拍。同时为加强其结束感,还在通常〔慢板〕下句腔基础上,对曲体腔幅和唱词板位作出压缩调整,变原来头腔中眼、二腔头板、三腔中眼、四腔头眼起唱为头腔中眼、二腔中眼、三腔头板、四腔头眼起唱,并有〔齐板〕专用落板过门,欢、苦音〔慢齐〕皆如此。

慢留板:又叫“慢留”。秦腔〔慢板〕类唱腔落板形式之一种。仅用于〔慢板〕板式独立成段的唱腔之中。以抒发人物激动情怀,在〔慢板〕下句腔基础上,对曲体结构、板眼节拍作出一定变化而形成。即把〔慢板〕下句腔的头腔加上拖腔与过门,二腔变一板三眼节拍为无板无眼节拍,形成“紧打慢唱”,但无落板过门。

慢歇板:又叫“慢歇”、“慢绕”。秦腔〔慢板〕类唱腔落板形式之一种。当演唱中需要加入念白或表演使歌唱暂停,即用〔慢歇板〕落板,但文场则继续奏出歇板过门以配合人物做戏。故属不完全落板。欢、苦音上、下句均可使用。〔慢板〕上句腔“歇板”时,须将最后一字从中眼后移于板上唱了。

下句“歇板”则为〔慢板〕,下句原由头腔中眼、二腔头板、三腔中眼、四腔头眼起唱为头腔中眼、二腔中眼、三腔头板、四腔头眼起唱,并对腔幅作出一定压缩,其后文场接奏歇板过门以配合演员做戏。

撂 板:秦腔〔慢板〕唱腔行腔法之一种。因“撂”板演唱而得名(撂:西北方言,抛撇舍弃意),并略去腔中所有过门,对其腔幅也作出简缩。欢、苦音〔慢板〕上、下腔句皆可撂板演唱,实属以紧缩手法形成的一种〔慢板〕变化腔句。

马鞍桥:又叫“送板腔型”。秦腔〔慢板〕类唱腔行腔法之一种。系〔慢板〕转入他板的中介桥梁,故名。以调整紧缩〔慢板〕(多为上句)腔幅节奏,并在第四腔节处,从板眼到字位构成极富节奏顿挫的特定腔型,使之变成可与后面板式自然衔接的过渡句。欢、苦音〔慢板〕皆有。

懒翻身:秦腔〔二导板〕行腔法之一种。系〔二导板〕转〔慢板〕的中介桥梁。当其不用过门而直接通过演唱转板时,其〔二导板〕第一腔节(即十字句式前六字或七字句式前四字)保持原来腔型不变,至第二腔节(即十字句后四字或七字句后三字)则以〔慢板〕唱出并完成转板。欢、苦音〔二导板〕皆有。

二六齐板:又叫“二六截板”。秦腔〔二六板〕类唱腔落板法之一种。以保持原来〔二六板〕一板一眼节拍结束演唱为主要特征,并对其腔幅、字位、腔速作适当扩充、疏宽、减慢,以增强结束感,最后尾以专用落板过门。多用于欢、苦音〔慢二六板〕唱腔。

二六硬齐板:又叫“硬齐”、“硬截”、“硬扎”。秦腔【二六板】类唱腔落板法之一种。即不带过门和拖腔的“齐板”落板形式。

二六留板:秦腔【二六板】类唱腔落板法之一种。以变原一板一眼节拍为无板无眼“紧打慢唱”而结束全段演唱为其主要特征。欢、苦音【二六板】上、下腔句皆可运用。上句留板系不完全落板。当其人物演唱中需要道白或表演而暂时终止歌唱时,即用留板。其后还尾以专用过门配合演唱做戏。做戏毕再起原板继续演唱。

二六歇板:又叫“二六绕板”。秦腔【二六板】类唱腔落板形式之一种。以专用歇板衬托演员做戏和不完全落板为主要特征。欢、苦音【二六板】上、下句皆可运用。

欢音三环:秦腔【欢音慢板】唱腔板头过门之一种。同“苦音三环”相对。运用最为广泛。有快、慢、简、繁之别。快速欢音三环旋律较简,用于欢音中三眼、快三眼唱腔。慢速欢音三环旋律较繁,主要用于欢音慢三眼唱腔。

苦音三环:秦腔【苦音慢板】唱腔板头过门之一种。同“欢音三环”相对。使用最广。有快、慢、简、繁的区别,快速苦音三环旋律较简,多用于苦音中三眼、快三眼唱腔,慢速苦音三环旋律较繁,主要用于苦音慢三眼唱腔。

拖 腔:秦腔唱腔旋律发展程式之一种。为表现情绪需要而拖长的部分。以曲调华婉、不带唱词、仅用字音字尾或规定字韵真声唱出为其主要特征。秦腔各类板式唱腔之拖腔,虽有长有短,却以取“安”韵者居多,其歌唱性、抒情性很强,并作为程式固定在某一腔节之中或之后,成为该句唱腔组成部分,也可根据感情表现要求给予发展变化。

彩 腔:又叫“二音”、“拉腔”、“二音拉腔”等。秦腔唱腔旋律发展程式之一种。为表现情绪需要格外附加在唱腔中的拖长部分。以曲调华婉、曲体长大、不带唱词,仅以特定字韵付诸于假声翻高八度唱出为其主要特征。秦腔各类板式唱腔之彩腔,虽然有长有短,由各类板式唱调旋律发展变化而成,以取“衣”韵者居多,并作为程式固定在规定部位。板式不同,所属彩腔的曲调、曲体亦不同。【慢板】苦音彩腔有“苦中乐”、“软三滴水”、“哭腔子”;欢音彩腔有“麻鞋底”、“硬三滴水”、“十三腔”等;【二导板】彩腔有“导板腔”、“导板序子腔”、“导板带把腔”等;【带板】彩腔有“喝场”,【尖板】彩腔有“岐板腔”等。

软三滴水:又叫“苦音三环腔”。秦腔【慢板】苦音类彩腔之一种。同“硬三滴水”相对,共上、下两句。分嵌在【苦音慢板】上、下腔句之中。上句彩腔含两个乐句,分别附在上句唱腔头腔、四腔之后;下句彩腔为一个乐句,附在下句唱腔头腔之后,如《赶坡》王宝钏所唱“适才间大嫂对我言”即是。

苦中乐:秦腔【慢板】类苦音彩腔之一种。由“软三滴水”彩腔发展而成。故二者旋律和在唱腔中的嵌加部位大体一致,只是上句彩腔第二乐句较“软三滴水”拖长三小节,下句彩腔之后增加一小节,旋律也略有变化。如《坐窑》吕蒙正所唱“吕蒙正回寒窑风雪当道”一段即是。

苦 腔:也称“三拉腔”、“哭三腔”。秦腔【慢板】类苦音彩腔之一种。依情绪表现需要插入【慢板】上句腔之后唱出。含三个腔句,各以呼唤人名为主,唱词处施以真声,拖腔处则用假嗓翻高八度。“苦腔”又分“慢叫”、“紧叫”二体。“慢叫苦腔”曲体宽疏,如《打柴劝弟》陈勋所唱“老爹爹、老娘亲、小兄弟”即是,前两句基本为同乐句重复,施以真声唱出,后一句真声唱出唱词后,则转用假声翻高八度彩腔;“紧苦腔”曲体紧凑,如《祭灵》刘备所唱“荆州王”三腔即是,其演唱处理与“慢苦腔”同。

硬三滴水:又叫“欢音三环腔”。秦腔【慢板】类欢音彩腔之一种。同“软三滴水”相对。但较“软三滴水”略短。如《打金枝》唐君瑞所唱“唐君瑞出宫来前呼后拥”一段即是。

十三腔:秦腔【慢板】类欢音彩腔之一种。由“麻鞋底”彩腔发展而成,但曲体更为长大,旋律更为华婉。如《打金枝》金枝女所唱“夜晚间与驸马齐肩歇卧”一段即是。

麻鞋底:秦腔【慢板】类欢音彩腔之一种。由“硬三滴水”彩腔发展而成。唯上句第二乐句作了较大发展扩充。如《龙凤呈祥》孙尚香所唱“孙尚香在画阁自思自叹”一段即是。

导板腔:又叫“倒板腔”。秦腔【导板】类彩腔之一种。即嵌在【二导板】尾部以假声翻高八度唱出的托腔部分。

导板带把腔:秦腔【导板】类彩腔之一种。欢、苦音均可演唱。在“导板腔”尾部格外扩充四小节(即称“带把”而形成)。

导板序子腔:又叫“导板序子”、“二导板序”。秦腔【导板】类彩腔之一种,是“导板带把腔”的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并吸收【慢板】拖腔的音乐材料而形成。

喝场腔:秦腔带板彩腔。用于唱段结束之处,其结构与“喝场”同,每句喝场完均带一句彩腔,仅苦音中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