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宏观经济转型:打造幸福中国

中国宏观经济转型:打造幸福中国

时间:2024-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腾讯网上“幸福和房子的关系”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认为“幸福和房子有关系”,其中69.9%认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需的”。庙堂上下,不分阶层,不分地域,“幸福”话题风靡全国,甚至有与会代表大胆提出施政导向应以“幸福指数”取代GDP。“幸福”概念广泛见诸媒体和网络。

中国宏观经济转型:打造幸福中国

1.打造“幸福中国”——中国宏观经济转型

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本瑟姆认为,公共政策应致力于把幸福最大化。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幸福”无疑是中国大地最温暖的词语……

来看一下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8美元到如今已超过2500美元。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这在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安徽等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改革试验,到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最后逐步向城市推进;经济领域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据法新社报道,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从国家级的大事件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天宫一号”的圆满发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等,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从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件看,上世纪80年代初买东西还要凭票证,过年也就是几斤猪肉,一条鱼,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全指着这点儿东西,如今,大多数人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市场、超市天天卖新鲜的,吃不了搁家里反而放坏了。同样是吃,现在与30年前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30年前百姓生活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吃饱饭”,如今,人们开始追求低热量、低脂肪、全面营养和健康科学饮食生活方式,比如:一日三餐要讲究搭配才能营养到位;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水果抗衰老……粮票更是变成给孙子辈讲历史的“文物”了。居住方面,30年前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曾以遍布“鸽子笼”式住宅而“闻名于世”的上海如今已今非昔比,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约30平方米。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三大件”,梳理一下,大致情况是上世纪70年代“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上世纪80年代“三大件”是冰箱彩电洗衣机,上世纪90年代“三大件”是空调、音响、录像机,进入新世纪,“三大件”演变为房子、车子、票子……以上这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然而中国的现实却是,房价不断上涨,百姓幸福指数屡屡下降,盖洛普民意调查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多达71%的被问者说,他们生活艰难。17%的人说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与此相比,只有38%的美国人说自己生活艰难,有多达59%的答问者认为自己生活美满。根据腾讯网上“幸福和房子的关系”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认为“幸福和房子有关系”,其中69.9%认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需的”。如此看来,将幸福与住房挂钩是一种再合理再朴实不过的选择。但遗憾的是现在要实现这一选择,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目前房价来看,买房不仅是低收入人群难以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要付出艰辛代价。

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本瑟姆认为,公共政策应致力于把幸福最大化。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仍是关于幸福的问题——“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温总理真诚地回答说,幸福就是要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释放出的信号十分明显: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幸福”无疑是中国大地最温暖的词语,不但挂在很多人的嘴边,而且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后,成为“两会”期间最热的“热词”。庙堂上下,不分阶层,不分地域,“幸福”话题风靡全国,甚至有与会代表大胆提出施政导向应以“幸福指数”取代GDP。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幸福武汉”“幸福沈阳”“幸福广东”“幸福山东”……“幸福”概念广泛见诸媒体和网络。有的城市甚至提出了具体的幸福目标,以此彰显地方政府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和增进民众福祉的决心。比如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具体细节是“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5%”;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与省人大会议小组讨论时,现场作三副“幸福”对联,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这三副对联的横批均为“共建共享”,其中一副对联是“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汪洋说:“每个人都要为幸福广东尽职履责,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作为一县之长的陕西省华县县长朱福俊同样不甘示弱,也发出振奋人心的声音,他说:“全县老百姓的幸福决定了我的幸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县每一个人的幸福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幸福”作为施政导向的轮廓,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事实上,早在我国GDP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前,即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明确提出“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彼时,胡主席就将公民的幸福感列入中国政府的责任单,已经为告别GDP崇拜埋下了伏笔。

随着“十二五”施政纲领的确定,人民的幸福,成为国家坚定的追求,民众鲜明的期待。有学者指出,当下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就有“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以增进社会福利的方向。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今年的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上,“幸福”成了大多数代表、委员们的心声——资料显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凌孚委员两会提案题目就叫《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社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委员说:“‘十二五’的转型就是转向幸福感。”热心的网友指出,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里的笑声有多甜。让幸福来敲门,首先要摆脱“以GDP论英雄”的局面,正确的政绩衡量标准必须是复杂而且多项的,经济发展的指标还要增设发展质量、发展效率与发展效益等。(www.xing528.com)

从全球来看,一股“幸福”浪潮正在悄然兴起,瑞典、丹麦和挪威等欧洲国家的“幸福教育”从娃娃抓起,并将其纳入国家研究计划。英国和法国也正在通过衡量幸福指数来调整公共政策。英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底在卡梅伦首相的委托下开始对英国人的幸福指数进行调查,而法国总统萨科齐也责成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该问题展开研究。

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目前对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4800名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19个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为家庭和谐、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医疗服务。这一调查结果,让上至中央下至各地的政府部门得出这样的结论,“幸福施政”应当先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体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是如下内容: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在原来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的干部考核体系中,增加与老百姓相关的指标如教育、卫生、就业、收入等。

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认为,“幸福”的外延就包括经济生活质量、政治生活质量、文化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质量等,在这些领域中寻求突破,是打造“幸福中国”的关键

收入被视做提升幸福感的“硬通货”。今后五年,GDP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将超过7%,对此,国内外媒体为此鼓掌,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这意味着百姓个人财富增长首次有了跑平甚至跑赢国家发展速度的可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相应的数据分别是7.5%、5%,而“十五”期间则分别为7%、5%,在“九五”中分别是8%、5%。

与国家级规划相对应,北京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年均经济增长指标也是8%;山东将GDP年均增长下调至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上调至10%,并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重庆提出截至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5%”,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基尼系数由0.42降到0.35,成为将基尼系数纳入指标的唯一地区;即使边远落后的宁夏,也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瑞银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曾经说过:“从宏观角度看,如果你不理解中国房地产,你大概就不会理解中国。如果你在追踪这些大宗商品和行业(比如金属、水泥铁矿石煤炭汽车零部件、建筑设备、发电机械等),你最好能对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房地产的推动,中国目前消费了全球多达50%的主要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比如水泥、铁矿石、钢材和煤炭。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起重机和永不停歇的建筑工地。

但从2010年4月开始的本轮楼市调控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一个大的产业周期上来看,2011年,中国房地产已经见顶。

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十二五”规划下的房地产政策也有很多的不同。与从前单向“鼓励”市场发展不一样,政策更多地倾向于“继续深化住房长期制度改革,坚持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简单说,改善民生成为房地产的重中之重。而以往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和政策中的地位,将被新能源等行业所取代。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转型,房地产行业在政策的掌舵下将华丽转身——这匹脱缰的“野马”将被制服。住房的民生性、保障性功能将成为中国楼市未来的主要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