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是个有趣的年份。如果把今天的万科、招商地产、保利地产、广州城建、浙江广厦、华发股份、天鸿集团、宋都集团……放在一起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房地产企业最初的起点都是1984年!
而从此时到1998年的十多年间,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商品房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还是福利分房,谁家儿子官级大分到大房子,谁就是生活圈中有头有脸的人物。1998年,福利房终结,这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以后,单位分房这件事,人们只能听别人说说,或者是在影视作品中见到了。从这一年起,在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变成了回忆。房改刺激了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腾飞。然而,这一次房改,中国的住房需求却远远没有解决,因为保障房的配套没跟上,因此,对中国众多老百姓来说,刚刚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后,又迎来了高房价的痛苦。2003年以后,中国房价更是扭曲成为财富的象征。瞬间,世界变了,住房条件直接决定着家庭的经济水平,决定女儿下半辈子的幸福,温和的丈母娘变成“没房不嫁女”的高房价推手……2010年全国高考作文直指高房价,“90后”齐呼“有房就是幸福”。2011年春晚的五个小品中,有两个说的是房子引发的故事:一个讲为争房子而假离婚;一个讲因买不起房而借房来结婚。春晚小品集体“说房”,折射出高房价背景下人们对住房问题的广泛关注。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赶不上房价涨得快成为不争的事实,房价超乎常规的上涨让“攒钱买房”越来越不现实,更多的刚需人群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保障性住房。然而保障房“旷课”一旷就是十年。因此,在2003年,为抵抗高房价,北京青年于凌罡在十几家网站上,以网名“蓝城木鱼”发帖子,呼吁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住宅合作社,进行集资盖楼。尽管这场轰轰烈烈的集资建房运动后来变了味,从最初的个人集资建房到现在的由新成立的公司指定开发商,由原来惟恐避不开开发商到主动与开发商接触。但此事引发了此后上海、温州、重庆、深圳、武汉等城市相继出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热潮。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划算。据估算集资人比市场价格少花约30%到40%的房款,就可以实现安居。但是,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因为融资难,拿地难,合作者之间众口难调等原因,很多项目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没能进入实际的操作。
相比集资建房这样的“伟业”来说,个人“自建”住房就容易得多了。据媒体近几年报道,河南退休矿工陈新年在自家小院挖了一个40平方米的“地下房间”;北京78岁老人黄日新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北京某设计院员工建造了一个内部空间不足2平方米的“蛋形蜗居”……无力购房者以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实现居住梦想。
然而,“胶囊公寓”“蛋形蜗居”等形式的居住是脆弱的。要想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必须建立百姓住房保障体系,有力解决民生问题。(www.xing528.com)
2011年,被称为“保障房元年”,举国上下开始大建“保障房”。
根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住建部文件规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文件规定,2011年要建1000万套“保障房”,其中,包括400万套棚户区改造、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以及400万套廉租房和公租房。未来五年,全国计划建设保障房3600万套,土地供应量的50%~70%做保障性住房,今明两年各10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数字让苦于居住难题的国人深感兴奋,“两会”前后,各地地方政府纷纷签署目标协议书的“表态”,更让人觉得“人人有所居”的幸福生活离我们不远了,甚至似乎近在眼前,举手可得……
“人人有所居”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到底是近还是远?
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