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住宅市场分化,楼市应对策略,急需解决

未来住宅市场分化,楼市应对策略,急需解决

时间:2024-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是联合国多个公约中的政府责任,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保障体系,以用社会安全网接住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人群。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

未来住宅市场分化,楼市应对策略,急需解决

6.“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未来住宅市场将一分为二

任何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格局,都应该是“两口锅”吃饭:“一口锅”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一口锅”是供应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

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利是联合国多个公约中的政府责任,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保障体系,以用社会安全网接住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人群。

从国际上的情况看,廉租房一般要覆盖15%~20%的人口,发达国家覆盖30%~40%的人口。然而,从1998年我国实行房改、取消福利化分房政策时,中国的住房需求远远没有解决,因为保障房的配套没跟上。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的经济适用房仅占总住房面积的6%,廉租房的覆盖人口不及5%,历年完成的保障性住房不及各地政府承诺的一半,如2009年承诺60多万亩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上只有30万亩。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是有钱的没钱的全挤到同“一口锅”里吃饭。加之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拥有大量的优势资源,拥有更优厚的居民福利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大量人口向这些城市蜂拥转移,以春运为例,每年短短40天之内,全国竟有十亿多人次的人口流动,这蔚为大观的人口流动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问题,除了地区发展失衡外,就是城市住房的需求旺盛。然而,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渐渐进入“市场化”轨道,“居者有其屋”像一个美丽的童话,离人们越来越远,随着高房价而来的是房奴、啃老族和大量闲置房等社会现象的“井喷”。这是我们在市场化之初出的错。改革之后,尽管我们加快了城镇住房的建设工作,职工们开始从住办公室到住筒子楼、再到合居一套房逐次过渡到单元住房,但仍有不少地方的、集体的企业无力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住房差别不断扩大。

任何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格局,都应该是“两口锅”吃饭:“一口锅”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一口锅”是商品房,供中高收入阶层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在商品房这块,不论房价多高,政府都可以尽可能少地干涉,让其充分的市场化,即便出现像香港70多万港币每平方米的天价豪宅,有卖有买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就像是汽车市场,有几千万元的阿斯顿马丁,有几百万元的兰博基尼,但也有几万元的QQ车和几十万元的甲壳虫。也像我们选择出行方式,你可以开奔驰宝马,也可以坐公交地铁关键是有选择,而我们的房改呢,因为保障房的缺失,像北京、上海,即使房价降价一半,低收入人群还是买不起。所以,解决中低端居民的住房问题,关键不在商品房价格,关键在保障房。设想一下,如果早就“分锅”吃饭,有钱的买商品房,没钱的住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相信就不会有今天房价的居高不下。

同“一口锅”吃饭,吃得烦心的是百姓,吃肥了的是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由于房地产价格近十年持续攀升,房地产行业的可观利润造就了许许多多千万富豪。从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中,50%的企业家涉足或者以房地产为主业,房地产和基础建设行业为各行业之最;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有35位富豪经营的产业涉及房地产,令其他行业难以望其项背;2005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上,前200人中有64人来自房地产行业,有人用简单算术,即以几个主要大城市房地产利润总额除以全年天数计算,北京不到两天就产生一个房地产亿万富翁,广州约三天产生一个亿万富翁;2007年中国富豪榜出炉,房地产商大获全胜;2010年中国千万富豪达三十几万人,其中大部分涉足房地产。(www.xing528.com)

再看看百姓这边,一方面有强劲的住房需求需要满足,另一方面房价高涨,令他们可望不可企,只好望楼兴叹。合理的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联合国制定的标准是3∶1。据笔者了解,现实中,美国是3∶1,日本是4∶1,新加坡是5∶1。发达国家一线城市中的这一比例分别为:纽约7.9∶1,东京7.9∶1,首尔7.7∶1,伦敦6.9∶1,最高的是悉尼也只有8.5∶1。而中国从2000年左右的6.8∶1,上升到了20~30∶1,“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甚至达到40∶1以上。

一边是百姓的住房需求强劲,一边是房地产商不断推高房价,捂盘惜售,屯地闲置,坐等升值,加上保障性住房跟不上,导致楼市逐渐进入恶性循环,供给越发跟不上,需求越发强劲,于是房价难跌、将持续上涨的预期根深蒂固。如果那时保障性住房同步跟上,至少目前政府没有必要因民意舆论而进行调控。所以,分“锅”吃饭,才是解决楼市问题的根本办法。

所幸的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到“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从全球情况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全民拥有住房的财富目标,即使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也无能力实现这种梦想,但许多国家都分别用商品市场、租赁市场和政府保障的不同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公民的居住权利问题。而中国却在试图用拥有家庭财富的方式满足所有家庭的住房欲望。显然这是有问题的。因此,2009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修改了17处,而其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条,将“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改为“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这一政策目标的改变,可以说是在人多地少国情下的现实选择,也可以说是对前期房地产调控的总结。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与土地供应的矛盾日渐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面临极大挑战;另一方面,每年数量庞大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增加了对城市住房的需求,这些需求完全通过市场来解决并不现实。只有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才能落实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政策,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要。正如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所言:“该走保障的走保障,该走市场的走市场,让居民知道应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住房困难。”

2011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谈房价时表态,“十二五”规划确定,今后五年,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届时,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将达到20%,将有力缓解住房问题的压力。”按照“十二五”期间3600万套“保障房”的基本目标,2015年底,“保障房”存量占比才能逐步达到30%,基本覆盖城市低收入家庭。温总理的表态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也使国家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宏图更加立体。未来的楼市将出现两个层次的市场,一个是商品房的,一个是保障性住房的,对于商品房来说,以后开发商开发建设的比例会有所调整。保障性住房原来比例特别低,从2011年的指标来看,未来或占到50%~70%的比例,切实保证百姓居住权益得到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