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年)出身于门庭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祖先因战功卓著而受封为马尔巴罗公爵。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个活跃的政治家,曾任下院议员、财政大臣。母亲珍妮·查罗姆是美国一金融家的女儿。丘吉尔从小受到典型的贵族式教育,7岁进小学,14岁入哈罗中学。他并非不爱学习,然而,上流社会必修的拉丁文却令他十分头疼,成绩常常是全校的最后一名,这使他既孤独又全校闻名。他崇拜英雄,向往着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决定报考军事院校。经过三次考试,于1893年考取桑德斯军事学院。在军事院校的学习使他如鱼得水,终于摆脱了学习落后的困境。
1895年,丘吉尔入第四骠骑兵团,挂少尉军衔。他先后到古巴、印度、苏丹、南非等地参战和驻防。与此同时,他担任了战地记者,向国内报道战场的消息。他读了成箱成箱的书,还动笔写了一本小说。在英布战争中,侥幸从战俘营逃脱的历险,使他成了国人眼中的英雄,以至在1901年的议会选举时,有11个选区向他招手。他固执地选择了上次失败的奥德海姆选区,终于如愿以偿,1901年6月,他以保守党议员的身分进入议会,从此踏上仕途。
1917年,战争进入后期之时,劳合·乔治首相重新起用丘吉尔为军需大臣。11月,俄国爆发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红色政权。对此,丘吉尔忧愤交加,极端仇视苏维埃政权,一心希望将其扼杀。他鼓吹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并组织对苏俄国内的白匪高尔察克、邓尼金之流提供大量军援。无奈,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这些活动再次以失败告终,丘吉尔个人的政治生涯也走向低谷。
1922年政界更迭,保守党上台,丘吉尔失去了官职,又失去了在下院的议员席位。他再次转向保守党,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重新当选为议员。1924—1929午,他出任财政大臣,为重温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他力主恢复金本位制,使英镑回复到战前的币值。这项政策虽然暂时加强了英国的信贷,却极大地损害了经济的复苏,使出口更加困难,曾受到凯恩斯的批评。1926年,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丘吉尔主张采取强硬措施,他授命出版一份应急报纸《英国公报》,刊登政府关于罢工的意见。对印度、爱尔兰等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也主张坚决镇压。他越来越不能容忍政府的软弱态度,于1929年与鲍德温首相分道扬镳。此后,他只保持着下院议员的席位,进入政治上的荒漠时期。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张伯伦改组内阁,邀丘吉尔入阁任海军大臣。重返海军大臣之职使丘吉尔百感交集,他领导的海军在大西洋海域对德军展开了战斗。而此时,和平主义的主张尚未销声匿迹,英法希望祸水东引,对德宣而不战,西线战场出现了奇怪的“静坐战”。
1940年5月,希特勒调兵西进,荷兰、比利时等不堪一击,顷刻瓦解。张伯伦慌忙下台。10日,丘吉尔出任首相兼国防大臣,他立即把全国经济转入战时轨道。6月22日,法国投降,德军开始实施入侵不列颠的计划,昼夜对英伦三岛进行空袭。在这关键时刻,丘吉尔一如既往,坚定果敢地领导人民进行保卫祖国的战斗。(www.xing528.com)
丘吉尔知道,英国决不能单独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作战。为此,他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特别是争取美国的支援。他与罗斯福总统建立了个人间的通信联系,战争期间二人间的通信超过千封。欧洲大陆的八个流亡政府设在伦敦:比利时、荷兰、自由法国、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希腊和南斯拉夫,英国也成为一切受迫害者的避难所。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即捐弃前嫌,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1个月后,双方签订了《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他又与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大西洋宪章”。丘吉尔梦寐以求的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终于初步形成。
1951年,他再次出任首相,以挽救濒于崩溃的大英帝国。然而,他已经77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内政外交均无所建树,陷于衰势的大英帝国已无可挽回地没落下去。丘吉尔回天乏术,于1955年辞去首相职务,宣告退休。但仍任下议院议员直至1964年7月。
为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1953年英国王室封他为爵士,并授予其“嘉德勋章”。1963年,还得到美国的“荣誉公民”称号。
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年)、《世界危机》(1923—1929年)、《马尔巴罗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年)、《英语民族史》(1956—1958年)等。为此,1953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是著名的业余画家,开办过个人画展,1948年被选为美术院的名誉院士。
丘吉尔以政治家、演说家、文学家的美名留炳于史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因武装干涉苏联、第二战场、冷战等等引起不少的批评,但批评者也不能不承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大国务活动家,一位具有超群智慧、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人。以致在他生活的最后几年里,他被世人称为:活着的最伟大的英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