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了谁的幸福———关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
马晓筱(1)
摘要 就在江苏卫视改版升级为幸福频道的同时,《非诚勿扰》在全国火了。本文试图从《非诚勿扰》节目的嘉宾选择、音乐包装、主持人搭档设计等方面对该节目进行分析,以确定其节目定位,并对节目的发展走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 《非诚勿扰》;节目策划;节目定位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于2010年初开播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借助2008年冯小刚的同名贺岁电影一炮而红,节目将名牌效应最大化。在江苏卫视的官方网站上,《非诚勿扰》被定位为“2010新派交友电视节目”。每期节目都会有24位女嘉宾前来相亲,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来了解同一位男嘉宾。在此期间,女方亮灯表示对男嘉宾满意、愿意继续了解,灭灯则表示对男嘉宾不满意。若场上只有一位女嘉宾亮灯,主持人将询问男嘉宾的意见,如果他也中意亮灯的女嘉宾,则速配成功;若场上所有女嘉宾都灭灯,则男嘉宾必须离场。三关之后,如果仍有多位女嘉宾亮灯,则男嘉宾将获得选择权,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嘉宾。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江苏卫视的这档节目也迎合了江苏台“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发展节拍。
现代中国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提高,人们开始审视自身生活的质量以及内心的幸福指数。当受众面对媒体时,已经不单单是被动接受,而是有选择地进行接受。在新媒体及互联网如此强大的今天,电视媒体必须出新出奇。《非诚勿扰》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它并不新鲜,但是开播以来的收视率成就了一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参加节目的嘉宾还是舞台、灯效、音乐包括主持人和色彩性格分析师等都一一成为热门话题,细节成就了《非诚勿扰》。
一、节目嘉宾
《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们成功扮演了“红花”的角色。她们言语大胆、性格个性、外表靓丽,无论她们是否具有相亲交友的诚意,她们都用各种方式已经或者正在接近自身的目的。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首先嘉宾的选择就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如果节目上出现的女嘉宾千篇一律没有特点,那么这档节目也会随之黯淡,节目的核心理念也不能得到体现。《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说:“《非诚勿扰》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相亲’这个阶段上,而是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青年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的价值观’的更高境界,节目在潜移默化中探讨当代社会所有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
节目中一个80后女孩因为大胆直白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围观,有人喜欢她的直率“谁不爱钱啊?”有人讨厌她,不喜欢她的拜金主义爱情观。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具有引领我们认识现实的价值,也揭示了道德与情感之间需要修正的现实。一档节目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无非是在嘉宾的真实身份和言论上。但是除去这些,我们在每一期的节目中可以发现都会有一个主题再通过反复的讨论出现一个所谓的指向,正是因为这些带刺的话语通过撩拨嘉宾以及受众的内心,引领其对是非做出判断。而各种背景、不同职业的男嘉宾,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生,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对幸福的理解有了或多或少的顿悟。《非诚勿扰》这档精心策划的节目,其节目内容的承载力、传播影响力以及意义价值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同类婚恋类节目,节目主创者的用心预设和掌控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势态,为今后的娱乐节目及真人秀节目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范式,那就是节目制作应该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除了借鉴之外,还需有更多的创新能力。《非诚勿扰》的确捧红了许多男女嘉宾,也许有人觉得这档真人秀的交友节目并不真诚,但是毋庸置疑,他正通过一种讨论的方式带领我们体验现实与梦想。所以,至于嘉宾是因为什么而来参加这档节目也许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说幸福不可以娱乐。
二、节目的音乐包装
《非诚勿扰》节目包装非常精细,从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灯光、舞台、化妆,还是音乐等视觉效果来说都已经达到了同类节目的上乘水平,带给观众最新潮的感受。节目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根据不同的单元和场景设计了不同的音乐,分别是所有女嘉宾出场时的背景音乐Girl Friend、男嘉宾出场的背景音乐Can You Feel It、被选女嘉宾上台的背景音乐Gee、男生选择心动女生时另外两位女生归位的背景音乐《不爱,请闪开》、男女嘉宾配对成功的背景音乐《梁山伯与朱丽叶》、男生败退时的背景音乐《可惜不是你》等等,这些音乐也随着《非诚勿扰》的走红,在百度等各大搜索网站呈上升趋势。而这些细节的设计,也成为一档节目的记忆符号,我们通过这些记忆符号来加深对一档节目的印象和感情,这也是节目策划的成功所在。通过这些幸福符号,让我们在观看一档娱乐或者说真人秀节目的同时,深切地介入自我的思考。
三、主持人及搭档的设计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成名于《南京零距离》这样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而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孟非对于现场的掌控以及对于话题的敏感捕捉无疑都是极其成功的。因此他在这个相亲舞台上的提问和点评能够准确抓住普通人心态,让相亲变得更加有真实感。尽管节目是“5分钟速配”的形式,但因为有了这位沉稳睿智“月老”的存在,让节目有了真实的情感支撑。
而这档节目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光头性格分析师乐嘉,他貌似调侃的话语往往成为女嘉宾选择的一个风向标,他的建议或者犀利的点评,也在引导着整个节目的导向。正是因为主持人良好的掌控和对话题的把握以及性格分析师的引导使整个节目在娱乐调侃的氛围中、在观众的自我思考及嘉宾的重新审视中,直接体现出价值观的碰撞。
借用孟非的一句话,“《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亲’这个阶段上,而是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更高境界”。无论是对“富二代”内心想法的初探,还是对美女同居试婚以及金钱是否可以超越爱情等问题的讨论,都无疑让观众及嘉宾在表达多元价值观、爱情观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当下转型中国社会的复杂多元性。南京大学周晓红教授肯定了这种节目形态,“《非诚勿扰》播出的社会背景面临转型,是从一个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的转型,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而对于个人来说每一个人也都会在内心扪心自问,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四、关于节目定位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受众普遍觉得节目不好看、不爱看,甚至更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观看台湾、香港及国外的节目。跟风已经成为国内广播电视节目的一大硬伤,毫无创意的内容、恶搞低俗的节目使得看电视变成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为了娱乐而娱乐,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在双向传播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念,一档节目甚至一个频道通过这个理念打造一个品牌,由此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人们早就不满足于发短信竞猜等手段来拉近所谓的距离,但是通过什么样一个理念来稳定这样一群目标受众,是很多电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江苏卫视于年初将“情感世界”这样一个核心标语改为“情感世界,幸福中国”,这也预示江苏卫视的节目设置和编排都将围绕着“幸福”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传递而展开。江苏卫视刚刚升级为“幸福频道”,同时又做了《幸福晚点名》,这个节目是整个频道新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情感天下”到“幸福中国”,我们强调的是更积极的情感,男女之情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非诚勿扰》栏目组王刚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有成熟的团队、合适的主持人、情感配对的传统,再配合社会关注婚恋的大潮,天时地利人和,我对收视成绩很有信心。”《非诚勿扰》并不是第一档江苏卫视的“幸福牌”,在此之前的《人间》等都不同程度地直指生活的本质,让人们在柴米油盐、人生苦乐中同节目一起追寻幸福及人生的真谛。而由于目标受众的变化等多种原因,《非诚勿扰》将目标受众群锁定在出生于80年代的这样一群年轻的孩子中,80后这个曾经饱受争议的一代现在已经走进社会,他们面对感情婚姻以及家庭的态度和选择本身就是一个话题,然而这档节目的受众明显不仅仅是80后,其覆盖面之广,成就了2010年收视率的一个奇迹。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非诚勿扰》这种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相亲类节目打破了传统节目的规行矩步,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很好地杂糅,这样无形中扩大了不同阶层的消费人群。婚恋交友在2010年的今天已经不再是媒妁之言,早已超越了“含羞吐露”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在对待婚恋问题的态度上,他们要感情也要“面包”,他们“我思故我在”,因此这样一档节目的争议并不应该是讨论节目中某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媒体,需要如何制作节目,需要怎么样的创新,才能够在抓住了受众的同时,也抓住社会的脉搏。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展示,崇尚自由,《非诚勿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友平台,而是一个展示年轻、宣扬自我的舞台,嘉宾通过主持人和性格分析师的引导进行自我展示,引起我们对这一代年轻人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在这样一个舞台中,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我们都看到的每个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和渴望都大同小异,却又各不相同。
随着热播而来的还有巨大的争议。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顿。面对非议,江苏卫视表示接下来的节目中孟非和乐嘉都不会换人,但是《非诚勿扰》已在嘉宾选择、身份确认、讨论话题选择、录制过程审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坚决防止导向偏差,节目组对所有已播出节目涉及话题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理分析,列出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和禁止的话题。为确保节目的真实性,节目组逐步构建了确保嘉宾身份真实、表达真实的“四道防线”:包括调整嘉宾选择标准,从综合考虑外形、表达、职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调整为以“真实、真诚、健康、有强烈相亲欲望”为第一诉求;规范嘉宾选择流程,通过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对其所填写的个人资料予以核实;拓展嘉宾信息来源,通过对入选嘉宾所在单位或居委会、街道的实地采访或电话沟通,核实个人信息真伪,并对其生活状况、个人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情况深入了解;开放录制现场,邀请主流媒体共同监督节目制作流程。媒体人张女士说:“肯定这个节目存活的意义能够直面人们状态各异的理念,迷茫也好,极端也罢,容留各种价值观相克纠结直接撕扯,并且能为一切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这类节目能够存活下来,也许是我们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最好注脚。”(www.xing528.com)
很多电视研究专家也对这类新节目进行肯定,著名电视评论家李幸表示:“十年前征婚类节目曾经救活了中国电视,催生出了谈话类节目,而相比十年前不温不火的征婚类节目只有真人缺乏秀,现在出现的节目是不折不扣的真人秀,是一种心理真人秀,在《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带领之下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同类型节目。”
结 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可以肯定是“媒介为受众提供了狂欢的场所……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讲述他们自己的话语,从而建构了一种非官方的、平民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婚恋类节目本身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提供第一次见面邂逅的机会,这并不代表会配对成功,不能因为它的快餐化、速食化、浅薄化而来界定“幸福”。同样因为媒介的催化作用,现代男女对幸福、爱情以及婚姻的态度过多地依赖了外力的作用,而媒体所要做的是通过一个交流平台提供一个邂逅的场所,供嘉宾以及受众在思考的同时对幸福、爱情以及婚姻有一个正确而又理性的认识。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他的《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提到电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称其主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关联,“我们越来越生活在现实的图像或画面之中,而不是直接生活在现实之中。”电视的美化现实或创造画面的功能,迷惑了很多观众或参与者。精致的妆容、华丽的经历、炫目的舞台灯效等,都容易造成审美假象。
相信整改后的《非诚勿扰》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真诚的追求幸福的镜子,无论是受众还是嘉宾都能够透过这面镜子,看到真正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谢耕耘,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新闻界,2006年第2期。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
[3]谢耕耘,丁瑜.中日韩电视婚恋节目比较.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
[4]默多克,刘长乐.东西论剑——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北京出版社,2006年。
[5]侍浩军.以娱乐关怀民生:《非诚勿扰》的核心理念.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6]俞虹.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之辨析——《非诚勿扰》之我见.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7]张国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综述。
[8]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青年作家,2010年第4期。
[9]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严海英.《超级女声》的后现代思考.山东视听,2006年第2期。
【注释】
(1)马晓筱,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