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及网络观看行为

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及网络观看行为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青年人;电视;视觉传播过去,我们在研究电视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关注电视对青年人的影响,而忽视了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今天,我们不妨颠倒过来,看看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而青年人被视为国家的未来,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现在就已经是消费社会的主力群体了,他们当然会影响报社的广告收入。考虑到全世界的网民在整体上都比较年轻,所以,不能忽视网络对青年人观看电视行为的影响。

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及网络观看行为

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

刘 宏(1)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青年人观看电视行为的改变,提出呈现扁平化特点的青年文化已对电视发展产生了影响,移动化、视频化、个人化的传播趋势将是媒体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青年人;电视;视觉传播

过去,我们在研究电视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关注电视对青年人的影响,而忽视了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今天,我们不妨颠倒过来,看看青年人对电视的影响。

很多年以前,报纸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报纸的读者在流失,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流失的读者中,青年人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青年人被视为国家的未来,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现在就已经是消费社会的主力群体了,他们当然会影响报社的广告收入。于是,许多报刊很早就开始使用各种办法来吸引青年人读报。西方报纸首先使用的方法是从小抓起,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开始接触报纸,用免费和优惠的报纸价格来培养未来的读者。不过,这个方法好像失败了,恐怕不仅仅因为有了互联网,还可能因为某些我们至今都没有搞清楚的原因。

有趣的是,一个国家的报纸人均拥有量似乎和这个国家青年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比如,北欧国家的人均报纸拥有量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那里的年轻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非常高的。

如今轮到电视了。电视曾经把许多年轻的报纸读者变成了电视观众,现在,网络又把很多年轻的电视观众变成了网民。虽然年轻的网民也在网上看电视和读报纸,不过,他们看上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观众了。考虑到全世界的网民在整体上都比较年轻,所以,不能忽视网络对青年人观看电视行为的影响。曾经有国外的学者认为,网络在西方国家的普及并没有增加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也就是说,从方便性的角度看,网络是目前为止人类使用的最方便的传播媒介,而方便性和普及性似乎并没有直接和政治热情挂钩。当然,西方学者对中国人使用网络的情况是很关心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网民的年轻程度,如果说中国的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的青年民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反对。而西方学者的观点通常是认为中国的网络状况和西方有所不同,因为中国的网络好像比传统媒体活跃,所以,中国网络的方便性有可能会促进中国青年人的参政热情。但是,这仍然只是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假设上。中国的网络是否会成为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这似乎依然是一种理想。因为中外文化不同,社会政治体制不同,产生公共领域的土壤不同,对公共领域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如今还有多少青年人在看电视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网上看韩剧和美剧。许多中国的韩剧迷自发在网络上无偿翻译韩国电视台最新播出的电视剧供爱好者收看,这里不探讨知识产权问题,在时间上,中国的这些韩剧迷通过网络几乎是可以和韩国当地观众一样同步收看最新播出的电视剧,他们是无固定场所的收看者,他们可能住在北京或者烟台。而韩国的观众则不同,他们的收看地和电视剧内容发生地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现在的中国中年人曾经经历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断裂,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正在经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断裂。前者是纵向的,垂直的;后者是横向的,平行的。

如今的青年文化似乎正在出现扁平化的趋势,就是一种时空的割裂,失去空间感的时间文化,也是失去厚重感的文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怎么办?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我们过去习惯于说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而现实是,网络才真正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换句话说,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合二为一了。在这种背景下,看电视也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电视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移动的。这反映了电视观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当人们在网上看报纸的时候,报刊的生存方式就出现了危机。广播也是如此,如今人们很少能够在家里找到收音机了,但是,广播并没有消失,人们仍然在听广播,只不过他们听广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视似乎也在经历这个过程,电视机的形状不再是唯一的,画面可以在任何地方呈现。这正是技术革命带给传播的改变。

《非诚勿扰》节目的启发

《非诚勿扰》节目在2010年是非常火的,在它的带动下,电视相亲节目在中国甚至成为一种现象。单纯的节目似乎不应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湖南卫视搞的《超级女声》节目,不同的是,“超级女声”现象代表的是更小一些的青少年,而《非诚勿扰》节目涉及的是更大一些的青年。

如果说“超级女声”现象反映的是青年人的行为方式,而“非诚勿扰”现象则代表了青年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是80后青年人展示自己看法的舞台。她们在台上的语言颇为犀利。她们在整个成长的年代里大概没有参加过一次游行,当然国庆节单位组织的阅兵除外。他们只有电视剧《奋斗》,那是他们的社论。当他们没有地方发社论的时候,她们就拍摄电视剧《奋斗》。当他们没有挑战社会的舞台时,她们就利用电视相亲交友节目来发动挑战。她们可能不能代表所有的“80后”和“90后”,但是,她们确实举起了代沟的大旗。(www.xing528.com)

在上个世纪末,代沟这样的问题通常是由《中国青年》这样的杂志提出的。而在21世纪,几次涉及代沟问题的讨论都是由电视挑头的。并且,代沟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青年学的主要问题了。80后青年一代有了他们自己的舆论领袖,比如,韩寒。他们有足够多的同龄偶像。这和以往的历史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几乎不看同龄人的作品,我们只看比我们年纪大的人写的作品,我们习惯于阅读经典的作品,例如,世界名著。我们可以说没有同龄的偶像,我们的偶像都是更成熟的人,我们是在学习偶像,不仅仅是要崇拜他们。而今天的青年一代是产生粉丝的一代,“超级女声”是一个典型。他们需要自己的领袖,他们有足够多的艺术明星来崇拜。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似乎我们在错误的地方讲对的东西。几个强势的省级卫视纷纷把它们的相亲节目办成了电视论坛,有人说像《焦点访谈》,我觉得更像是讨论节目,只不过它似乎成了不能承受之重,因为缺少讨论节目,所以说就把价值观这样沉重的话题放在了本该轻松的节目中,这是一种讽刺,是电视的错位,也是政治的错位。

对比起来,央视的讨论节目主持人都到哪里去了?自从《实话实说》节目停了以后,崔永元的节目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环节了。倪萍是在云南卫视开的辩论节目《民生大议》。而《对话》节目已经基本上蜕变成了一个专门为所谓的成功人士打造的成功指南。我们似乎只剩下大学辩论赛了。难怪很多人会觉得《非诚勿扰》像讨论。

虽然现在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节目已经停播了,但是,它对相亲节目讨论环节的改造还是比较敏锐的。因为在当时三足鼎立的卫视相亲真人秀节目中,江苏做的是最好的。何炅坐镇的《我们约会吧》一直压着浙江。后来,浙江靠交锋讨论一度打败了湖南。浙江卫视启用万峰来对抗江苏的乐嘉是明智之举。万峰被称为“电台怒汉”,敢说话,虽然比乐嘉大很多,不过,他比乐嘉更敢于直面问题。乐嘉通常不反驳女嘉宾的观点,他更多的是侧重在心理学的分析。而万峰更多的可以归纳为社会学的批判。久违的代沟问题又回来了,这是螺旋的上升。

为什么江苏的《非诚勿扰》节目比湖南的《我们约会吧》好看?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湖南电视的弱龄化,就是什么都往小了搞。虽然交友节目需要俊男美女,但是江苏卫视的节目增加了交锋的环节。谈吐无疑能够使这种节目增加年纪和档次。毕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同龄人看同龄人的节目。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还有一个启示,就是他们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和电视的互动。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开始,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趋势,谁抓住了网络,谁就抓住了青年。感觉好像青年人都躲在网络里面,只有在好节目出现的时候,他们才出来。在中国的电视台中,湖南卫视应该说是离青年人最近的,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他们的节目几乎都在围绕着青年人来做,他们的电视台定位在快乐,这一点也在瞄准着年轻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是做得最成功的。不过,湖南电视也有一个弱点,李幸说中国的电视是弱智,我觉得湖南电视是弱龄,就是陪着青少年玩,陪太子玩,似乎是怕这些年轻一代长大,所以,像何炅这样的主持人在湖南卫视大行其道。这样做的结果是笼络住了年轻人,但是,这也是另外一种方式的愚民化,只不过现在他们愚的是青年人。一旦青年人进入了大学,并且毕业了,他们对湖南电视就常常是只剩下怀念和怀旧了。

手机记者和青年一代

如今的青年一代是视频的一代,也是手机的一代。这当然会影响手机电视的发展,也会影响移动电视的发展。

多年前,手机图像曾经是新闻突发事件的见证方式,也就是说,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非专业人员偶然正好在新闻现场,他们用手机拍下了照片或者视频,这些就成为见证者图像。而现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手机数量剧增,手机记者成为一种可能。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手机记者甚至成为一种超前发展的亮丽风景。在澳大利亚,一些记者也在尝试用手机采访,而这种方式也有可能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受。

如今是视觉传播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视频化的时代。这并不是说视频化已经取代了电视化,而是说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今后的青年一代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接受视频化,因为他们几乎是在视频化环境下长大的一代。

新华社办电视是中国新闻界最近一两年的大事。新华社的转型反映了文字传播向视觉传播的过渡。新华社电视并不是和央视竞争,它的目标是国际传播,换句话说,电视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电视越来越国际化的时候,相对的,报刊变得越来越国内化。如果说过去的青年人是相信白纸黑字的,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已经是眼见为实了。耳听为虚是送给广播的概念。如今的年轻人真正是读图的一代,必须是有图为证,崇拜画面,用画面说话。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国际传播一直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传播者总是以国家和组织的形象出现的,他们表现的也是国家和集体的视角。而现在,情况悄悄有所变化,一些个人开始使用博客或者其他传播手段到国外从事某种报道,他们有可能并不是某个机构派遣的,因此,他们有可能只代表他们个人,就是说,他们报道的是个人视角的国际新闻,是一种个人化的国际传播。

【注释】

(1)刘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