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有“机”电视到无“机”电视陆地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影像技术显示,没有电视机的视觉时代即无“机”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因此,笔者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人类的影像传播已经进入了泛媒介或者无媒介时代,亦即从有“机”电视(影像)时代进入无“机”电视(影像)时代。

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从有“机”电视到无“机”电视

陆 地(1)

摘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影像技术显示,没有电视机的视觉时代即无“机”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本文梳理了视觉媒体的六次分化,介绍了无“机”电视时代视觉媒体在传播形态、传播功能、传播内容、传播空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主体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改变。

关键词 无“机”电视;影像技术;视觉媒体

说到电视,我们最容易和两类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是节目,也就是具有一定意义、可以远距离连续播放或者接收的有声电子活动图像;另一个是电视机,也就是可以远距离连续接收电视节目的技术装置或者设备。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影像技术强烈地显示,没有电视机的视觉时代——也就是无“机”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一、视觉媒体的六次分化

新闻传播学上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大范围、大规模承载和传播信息的物理性工具。依据人类摄取信息的器官途径,媒介主要分两大类:视觉媒介和听觉媒介。听觉媒介主要指广播电台收音机,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视觉媒体则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种类也比听觉媒介丰富得多。广义的视觉媒体包括以文字符号为主、线性承传信息的阅读性媒体,如书籍、报纸、杂志等。狭义的视觉媒体仅指以图像符号为主、非线性承传信息为主的观赏性媒体,如图画、照片、电视等。

在人类的传播史上,狭义的视觉媒体经历过至少六次大规模的技术分化:

第一次是照片与图画的分化(1826年)

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图画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等长,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存在,但照片的历史至今不到两百年。与用人工和涂料加工而成的图画不同,照片是用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1826年,法国发明家尼普瑟(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1765—1833)在他的家中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Le Gras的窗外景色》。这张照片虽然比较简陋,但是却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视觉媒体的第一次分化。

第二次是幻灯与照片的分化(1851年)

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一种新的视觉媒体幻灯片正式亮相。幻灯片与图画和照片最大的不同是能产生视觉上的运动效果。幻灯不仅是现代电影的雏形,更是标志着视觉媒体的第二次分化。1888年,世界上第一部“活动纸片摄影机”诞生。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爱迪生看到法国摄影家E·J·马雷博士发明的拍摄连续动作的照相技术和连续显示照片的装置后,萌生了发明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技术的念头。

第三次是电影与幻灯的分化(1895年)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美国的柯达胶片影像洗印技术首次展示。在幻灯技术和胶片洗印技术的推动下,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完成了视觉媒体的第三次分化,并于1900年带着《火车进站》等短片电影参展巴黎世博会,引起巨大轰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有声电影大行其道。

第四次是电视与电影的分化(1928年)

在马可尼无线电报的启示下,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L.Baird,1888—1946年)醉心于利用机械圆盘研究远距离发射和接收图像,并终于在1928年将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送到美国纽约。上个世纪30年代,在日本的高柳等科学家的努力下,电视机在德国科学家布劳恩(K.F.Braun) 1897年发明的阴极射线管(CRT)的成像原理上逐渐统一定型,从而完成了视觉媒体的第四次分化——电视与电影的分化。1939年,纽约世博会被电视台全程直播。电视媒体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夺去电影的风头,至今还盘踞在所有媒体的霸主席上。

第五次是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电视的分化(2000年)

随着数字技术、3G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电视于2000年前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电视与传统电视最大的区别是:即时性、互动性和移动性以及海量存储性。携此种种优势,新媒体电视在视觉媒体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电视媒体分庭抗礼的局面。

第六次是有机电视与无机电视的分化(2005年)

不管是传统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电视,在对信息显示终端设备的依赖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虽然传统电视从笨重的阴极射线管(CRT)成像技术(德国物理学家Kari Ferdinand Braun发明)显示终端,到等离子电视( P DP)、液晶电视( LCD)平板电视终端,技术不断革新,体积不断轻薄,包括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在内的新媒体电视也日益变得小巧玲珑,但是,在对信息显示终端的依赖上,两者只有大小轻重和程度之分,并无本质的区别。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由于大量先进的背投技术和超短焦投影技术以及影像拼接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得影视媒体对特定物理性显示终端设备的依赖成为历史。在上海世博会上,普通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布幔、线帘、水面、石头、水管甚至空气,都可以成为影像信息显示终端。中国馆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不但动画化了,而且显示在128米长的墙壁上。英国馆、“台湾”馆本身就像是一个电视显示终端。沙特馆就像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上最大的IMAX3D三维影院,影院屏幕达16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可以想象,如果依赖传统的CRT技术或者PDP、LCD技术,要完成上述影像的显现都是极为困难的,至少在成本上难以忍受。因此,笔者认为,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人类的影像传播已经进入了泛媒介或者无媒介时代,亦即从有“机”电视(影像)时代进入无“机”电视(影像)时代。“随处传播”已经不是指随处都能看到或者接收到信息,而是随处都可以显示信息。这就是人类视觉传播媒体的第六次分化,也是一次革命性的分化,意义深远。(www.xing528.com)

当然,理论和现实都已经证明,视觉媒体的每一次分化,都是一次巨大的传播技术变革,后者对前者不是取代,而是开发与丰富,更是对人类传播或接收信息活动的一种解放。

二、无“机”电视时代带来的变化

上海世博会宣示了无“机”电视时代的来临,虽然不是完全取代有“机”电视,无“机”电视时代却意味着视觉媒体在传播形态、传播功能、传播内容、传播空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主体等方面也将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1.传播形态的变化

人类进入无“机”电视时代以后,传播媒介的形态将变得更加丰富。依赖特定技术设备的传统机械式电视、随形就物的背投式电视、捕风捉影的激光电视、立体变幻的魔方式电视将在个人、家庭、公共场所和各种大型活动中各显风采,各领风骚。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和几乎每一个场馆,都为这种传播形态的变化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2.传播功能的变化

随着传播形态的变化,电视媒体的功能也将不断分化。以反映世界变化为主的信息型电视、以教育进取为主的学习型电视、以愉悦身心为主的娱乐型电视、以游戏猎奇为主的感应型电视、以美化环境为主的装饰型电视、以营造氛围或商业诉求为主的广告型电视等等,将为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仅可以看电视,也可以摸电视、玩电视、用电视。

3.传播空间的变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机”电视媒体已经占领了家庭空间、工作空间、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进入无“机”电视时代后,电视的传播将进入立体化的空间。看电视不一定要找电视机或者显示屏,墙壁、地板、天花板乃至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电视屏幕。人们将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立体视听空间中。

4.传播方式的变化

无“机”电视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将告别单一的电子传播时代,进入光影投射传播、光电人感应传播和立体交叉传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或方式并存的时代。顺便说一句,上海世博会上的无“机”传播技术设备大多数都是日、美国家的,国产的很少。这让我们在享受这道视觉盛筵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点苦涩。

5.传播内容的变化

进入无“机”电视传播时代以后,新闻信息、服务信息、娱乐信息、知识信息、情趣信息等传统电视传播节目仍将是重要的内容。但是,传统的视觉作品(如美术、照片、书法等)、生活器物组合、传播媒介本身和受众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6.传播主体的变化

由于传播手段和技术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电视媒体由电视台(或者网站)垄断传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企业主、广告主、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视觉传播的主体。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人类将逐渐进入泛主体或者无主体传播时代。

欧美市场上有句名言,商品的最后阶段是形象。我认为,人类传播的最后阶段也是形象。因此,电视媒体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将来会大放异彩。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另一个大变化或大趋势:媒体社会化与社会媒体化的双向加速。

【注释】

(1)陆地,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