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提出了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改进对策。因此单一、单项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 蕊(1)

摘要 广播电视作为深受亿万受众欢迎的传播媒介,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传媒业日渐迅猛发展,电视节目呼唤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残酷的市场竞争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高校也是挑战。目前,广播电视人才,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从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提出了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问题;对策

每年春天,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都吸引了数以千计

的考生报名。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有播音主持或相关专业,加上不少民办院校与广播专业学校的跟进,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万余人。然而,如今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很难胜任媒体节目改革创新的要求。为什么高校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毕业生却远不能满足媒体行业的要求,反而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占领了媒体行业的主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并不是学播音主持出身的,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播音主持教育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从而提出了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

1.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无序。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学校“一哄而上”地开办这个专业?很多和播音主持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校也纷纷开办,设施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也开办,难道教育部门对“扩招”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扩招专业”?归根究底是教育规划管理的无序才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

(2)生源质量差。众所周知,播音主持专业的录取方法不同于一般文史或理工类的录取。报播音专业的不少考生都带有一种投机的心理。据教育部下发的2010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第一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而在招生录取中,专业面试分又占了较大比例。专业面试的随机性、随意性都比较大。所以它成了高考的一条捷径,成为那些文化成绩不理想,连二本录取都没有把握的考生趋之若鹜的出路。

(3)师资严重不足。有市场才有需求,而提供需求的正是被利益驱动的高校。正是他们才催化了整个教育市场化的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是开办此专业的学校,没有一个愁招不到学生的,生源好得出乎意料。然而因为这个专业需要更强的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学校在市场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自然学费要远远比普通本科学费高很多。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由于招生过于火热,在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据了解,一家民办院校仅一届就招了200多学生,按照播音主持艺术教学规律,这样的招生规模,至少需要配备25名以上的专业教师,但事实上他们没有一名在册专业教师,只聘请了几位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职播音员来搪塞专业教学。而外聘在职播音员主持人,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更难保证。这样的教学成本极低,而获得的利润却很高,坑害的是学生。

(4)教学滞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很多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注重“单向式”“灌输式”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雷同于一般教学模式。因此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学强调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内容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够,因材施教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利于学生专业个性的培养。

教学内容滞后。现阶段的播音主持教学,仍在延续传统。大一学习普通话语言和吐字发声,大二学习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大三学习广播新闻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大四学习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广告配音、纪录片配音。(2)从广播电视媒体中有声语言应用的角度上看,这四年的学习内容已经基本涵盖了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技巧,理想状态下,经过这教学过程,足以培养出合格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单一、单项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5)课程设置不当。课程设置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①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偏多,文化素质课少;技能课多,理论素养课少。②一些课程内容陈旧、重复,使得学生兴趣不浓。③总体上课时偏多,且课时利用率不高。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大体上是动口多,动脑、动手少;广播训练多,电视上镜少;有稿播音实践多,节目主持实践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养成。⑤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十几年未作更新,部分教材内容落后于广播电视的发展。

(6)培养方向偏差。传媒业的急速发展要求大量人才的加入。然而当前播音主持人才供需的状况,是既过剩又紧缺。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所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跟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3)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是22600个(岗位),就总体情况来说,中央、省及省辖市广播电视机构的主持人就业岗位目前已经处在基本饱和的状态。广电媒体中的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断的发展。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播音主持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然而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环节缺乏针对性和多元性,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单一、千篇一律,难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对高层次、多样化、复合性、实践性人才的要求。

(7)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广电行业最急需的是应用技能型的实用专门人才。播音主持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我们的播音主持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这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培养出的播音员、主持人落后于市场需求的标准,因而应紧跟实践前沿。因此很多院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安排了专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欠缺的知识和努力的方向。但是只在理论课学习完后要求学生到电台、电视台进行实战训练,熟悉媒体的环境及工作流程,平日里却缺少实践研究,一味地学习理论,死读书,导致了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四年,步入了工作岗位后,不同程度地存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现象。

2.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不但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其发展中还遭遇到了外部的一些挑战。

(1)主持人教育的质疑。由于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播音主持专业办学热。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很少有哪个专业像播音主持专业这样受到这么多人的质疑。“中国的主持人教育可谓是世界首创,绝无仅有”。(4)在主持人的故乡美国,在传媒大国,甚至在港澳台地区,根本没有专门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

从1988年到200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五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这五届大赛的金、银、铜奖获得者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很小。从大赛中走出的鞠萍、程前、高丽萍、任志宏、辰光、袁鸣、曹可凡、撒贝宁、沈冰等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主持人都不是学播音主持专业的。

2007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甲级和乙级优秀播音员与主持人,评出的甲级10名,乙级10名,仅有4名毕业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还有,央视的“名嘴”们,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朱军、张斌、杨澜、倪萍、张越等也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的科班生。

这是怎么回事?科班毕业的主持人为什么还不如非科班的主持人?为什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故乡没有把电视节目主持作为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来研究?

(2)播音主持无艺术论。卓有成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传媒专业时,也为这一问题所困扰:

“作为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的藏书量不可谓不丰,我却没有查出一本有关所谓主持人理论方面的书籍。有关主持人的著作除名人传记外,只有一本名为《采访的艺术》的书带有一些理论色彩。作为一个电视大国和主持人这个词的发源地,出现这种现象一开始让我很诧异,问及指导老师,他反问道主持人艺术?没听过这样的说法。”(5)

笔者认为,主持人将广播电视节目创造性地传播给受众时,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感受到主持人流畅、自然的主持技巧。但这仅仅只是一种技艺,而非艺术。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实质是大众传媒的“把关人”,而非艺术家。如果违背了新闻资讯节目最根本的宗旨——即真实,而将播音主持归到艺术范畴,成为一种表演,那也就消灭了艺术自己。

(3)后现代语境下的新挑战。“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慢慢扩展到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波及全世界影响至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怀疑、否定为思想特征并力图超越现实性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很快蔓延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冲击,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及众多的课程流派。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特征是“提倡多元化视角”“对非理性的提升”“具有批判反思精神。”(6)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E·D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他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 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ous)。熊明川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一文中解释了4R标准的主要内涵:“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关联性即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7)进入后现代语境,意味着不要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而要从具体实际和丰富的现象本身出发去理解事物,后现代的语境为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大众文化的盛行,娱乐类节目在影视节目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具有综合素质的主持人的需求比例逐渐增大,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却没有针对这些的专项训练。播音主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较大便是一个明显的问题。院校培养的人才跟传媒现实和实践尚有一定的距离,有滞后脱节的现象。

二、改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对策

面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去面对新的形势,推动播音主持教学的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深化改革,以实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

1.加强考核筛选,三部门联手监管

播音主持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它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和演播场地作为教学的基本条件,来保证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在近似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国家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都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国家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规范中,对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场地及师资等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很多院校在盲目办学的过程中,在资金、设备、场地乃至师资等方面的投入并没有达到专业教学的规定,这样条件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在专业教育上,广电部门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结合实际来培养学生,否则盲目地“齐步走”,只会导致很多人学出来找不到相关的工作,耽误了前程。广电管理部门作为专业行政管理机构,对广电状况非常了解,他们如果介入对院校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监管,可以带来很多符合实际的、富有新意的理念,促进本专业教育步入正轨。同时,政府应要求和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包括专业的审批、监管、考核、奖罚以至撤销等内容的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对已开设的本专业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对好的奖励,对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标准的要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本专业等措施,从而达到遏制盲目办学,减少低水平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名额。

2.创新选拔制度,注重生源质量

“发现选拔人才是培养优秀人才最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好的树苗,无论如何也不能长成参天大树。”(8)所以,每年的专业招生至关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好苗、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培养价值呢?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标准选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个性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主持人最响亮、最急切的呼唤。”(9)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受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往千人一声的“播音腔”和千人一面的主持模式,早已令受众厌倦。受众需要的是个人化主持人。

首先,高校要改变过去只注重考生共性的招考方法。很多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每年年末和年初的专业考试中的模式大体相似。初试、复试、笔试等三个环节。内容上大都是自备稿件朗读,指定稿件朗读、才艺展示、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写影评等。过分注重考生的声音好、形象好,而忽略了对考生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个性考核。加之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又低于普通专业,通过这样标准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是外美有余,内秀不足。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说:“节目主持人并不是一个美丽的行业,而是一个智慧的行业,国外电视界都把主持看成只有天才型人才才能干的职业。”因此,各高校在招生时除了考查考生的形象、声音、播音技巧之外,更应该注重考查考生有关生活常识文学修养、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口)试题,判断考生或机智、或诙谐、或儒雅、或大气、或稳重、或活泼的个性特征,从中挑选出既有文化素养,又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人选。

生源质量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报考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来源面很广。这就要求一定要秉着为播音主持专业选拔真正的人才的目的,把考生质量放在首位。

3.加强师资力量,引进微格教学法

成才不易,育才更难。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是一项精品“工程”,绝不是那种大批量生产的“流水作业”。无论培养何类节目主持人,关键还在于师资力量。由于播音主持专业年轻,导致师资也年轻。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最好是“双师型”,既有传媒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钻研能力。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好学生,必须有好教师。播音主持专业应尽快配备本专业的专职教师,最少有1—2人。这些专、兼职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既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又能多方面地教会学生实际技能。播音主持属于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应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教学方法,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www.xing528.com)

微格教学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先提出来的。微格教学中的“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这里是指分类研究教学行为的规律,从而掌握教学技能。现在看来,必须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评价依据,同时,借用现代的视听技术和声像设备手段,来完善教学环节的各种小型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播音主持专业进行的“微格教学”,是放大教学过程中各个细微部分,发现、剔除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细微问题,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每门课必须在每学期开课前出台完善的授课计划;再根据授课计划,每位教师提前拿出本周内的教案;再以教案为基础,提前说课;接着上课时录音或录像,课后本人和专家督导组共同观摩分析,查找问题,趋利避害,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微格教学”如同在放大镜下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放大各环节细部,使各个环节运转规范化、科学化。在整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具体的授课计划是执行“微格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准备教案和说课是“微格教学”的准备阶段;而课上录音或录像以及课后的观摩分析是“微格教学”见成效的结果阶段,这是“微格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步骤,没有这个阶段就不能称其为“微格教学”。

4.注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播音主持教学重点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从注入式转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学方法就必须向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自主式转变。这样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学。这样教学效果是比较突出的。

播音主持专业是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的基础、智商、兴趣、爱好都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学。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课程,采用的是小组授课形式,即把学生按照专业基础分组,基础接近的分为一组,每组以10人左右为宜。每次上课,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辅导到,并根据他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出解决的办法,要求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同时,由于并不是单独的一对一授课,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比较,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步。

5.优化教学知识结构体系

正如中国播音学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所言:“新闻性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根本属性。中国播音学必须在4大学科群的支撑下来实现成长,哲学、美学是一个,新闻传播学是一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文学艺术是一个,这4大学科群强有力地支撑着中国播音学的发展。”所以,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应为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课程可分为:

(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解决后劲不足问题;

(3)专业基础课:新闻专业基础——培养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播音专业基础——训练语言表达基本功;

(4)专业课:体现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优质人才;

(5)选修课:注重各方面修养的提高,兴趣及特长的强化。为提高学生的新闻素质和时事、政策水平,在高年级还应设时事政策讲座。

6.分门别类,培养专才

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人专业创始人孙祖平教授根据10年的办学经验指出:“节目主持人不是一个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职业构成的工种概念。而我们却把这些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看做纯粹的同一种人。”10年主持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分门别类地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节目品种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构系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行当分工也随之精细、深入、配套,有多少种类的主持人节目就有多少种类的节目主持人。可是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却是“全才”“通才”,他/她似乎能主持任何一种节目。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体系所培养出的播音员主持人,他们的职业生命存活期很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2005年招生分有“口语传播”“体育解说”“新闻主持”“综艺节目主持”“生活节目主持”五个方向,其中“为适应广播电视体育文化与传播的需要,本专业二年级后分出体育评论解说方向20名,并开设体育播音与主持、体育评论与解说等方面的课程。”(10)作为主持的专业分类,上戏的主持专业就很明确地把培养“综艺游戏”型主持人作为培养目标,把“演艺和游戏”作为主专业课程,学习戏剧表演、曲艺表演、晚会策划、游戏组织。学习演艺的门类、理论和历史。学习游戏的理念、境界、种类和方法……若条件许可,还培养出镜的新闻记者。我们从这两个在全国培养出众多优秀主持人的学校的办学经验中得出,主持人当然应当分类培养,如果不分类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既无法播音,也无法主持好任何类节目。但分类不能太细,分得太细会导致无法在实践中操作,或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较窄。笔者认为可以把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分为四个方向:

(1)播报型主持(播报、配音方向);

(2)记者型主持(新闻报道、评论类节目方向);

(3)艺员型主持(综艺、竞技、游戏类节目方向);

(4)专家型主持(知识型主持、社教、服务类节目方向)。

在培养内容上,播报型主持人注重普通话语音、口腔控制方面;记者型主持人注重新闻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艺员型主持人注重才艺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现场控制能力方面;专家型主持人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第二学位课程的学习,从而成为专家型主持人。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是显现不出各自的特点的。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重点学习,培养真正的一技之长,能在以后行业分类选择时有目标,不至于很盲目,走出校门之后也能给自己以正确的定位。

7.加大实践教学,提高专业素养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更要探索出一个既适应专业发展又能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课程体系。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应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根据广播电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推出系列竞赛类课程。学生在系列比赛中走上舞台,面对竞争、感受压力、挑战自己,极大促进了专业氛围的形成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1)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职业意识。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其特点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深度、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其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在理论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以后,就应该让学生接触实务操作。重视学生实际技能训练是职业院校的任务之一。如《语言表达》课程,在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就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模拟进行,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检验自己课堂学习的效果,找出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学习《节目主持》课程中,当理论部分学习完毕,学生可以去广播站、演播室或电台、电视台实践,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现场驾驭能力,从而培养职业的敏感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今后走上播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赛类课程的设置。竞赛类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专业竞赛和素质拓展类竞赛,可以定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专业类竞赛课程,类似于“挑战主持人”“诗歌朗诵大赛”等形式的竞赛。在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素质拓展类竞赛挖掘学生的艺术特长及表现能力,拓展其专业适应能力。这也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等用人单位对主持人多才多艺的要求。这一赛事可以安排在每年的第一学期,节目类型不限,提倡创新,并且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节目。活动分初赛、复赛、决赛。从启动到结束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通过素质拓展类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挖掘出学生除播音主持以外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是各种和语言相关的艺术表现能力。

(3)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分量。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分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应该占有较大比重。调查显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佳比例应该在2∶1到7∶3之间。如果实践教学比例过小就达不到技能实训的效果;反之理论知识功底薄弱,学生也无法顺利进行实际操作。

(4)加强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行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地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就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校企联合实训实践的网络畅通新格局,真正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推荐优秀受训学生就业,实现预就业制。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成为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引入“大实验观”的理念,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实行对“课堂实践—假日实习—毕业实习”梯形结构实践教学阶段体系的三级协调管理。还建立了实践教学动态评估体系,对各个实践教学阶段进行相应的督促、检查、验收、评比及奖惩。(11)这些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学习借鉴。

【注释】

(1)马蕊,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马欣.对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3)中国高校新闻专业激增.人民网,2005年10月28日。

(4)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杨秋华,余训爽.现代教育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1期。

(7)熊明川.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8)张秀清.播音主持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9)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10)资料源自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播音与主持艺术”招生简章。

(11)资料源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8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