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传统到融合: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从传统到融合: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李亚铭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教学与学科群,但却不能满足媒体对高层次语言传播人才的相对需求。应时代的要求,本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中国播音教育,加强以语言传播能力为核心的主持人教育和语言传播教育,大力发展语言传播通识教育。中国的播音专业教育是应时代呼唤而生的。

从传统到融合:区域广播电视发展与教学改革

语言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李亚铭(1)

摘要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教学与学科群,但却不能满足媒体对高层次语言传播人才的相对需求。所谓的主持能力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建立在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支持平台之上的语言传播能力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惯性地把主持人的培养置于播音专业教学之下,把播音和主持捆绑在一起,只针对了媒体的相对需求,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对语言传播人才的绝对需求,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应时代的要求,本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中国播音教育,加强以语言传播能力为核心的主持人教育和语言传播教育,大力发展语言传播通识教育。为提高民族的语言素质、捍卫本土话语权作出创造性的工作。

关键词 主持人;播音员;播音与主持艺术;语言传播教育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教学与学科群。但却不能满足媒体对高层次语言传播人才的相对需求。是哪些原因将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置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事物的性质和未来,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知道它的过去。知道它从哪儿来,我就会知道他往哪儿去。”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现状的梳理,结合美国、台湾等地区的口语传播教育,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谈几点建设性的思考和展望。

一、光荣:应时代而生的中国播音教育

中国播音理论建设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延安陕北台老播音员们的《十天工作总结汇报》。人民播音的开创者们在弹火纷飞的年代里,在破烂的小庙中,在断腿的小桌前“传递着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2)他们严肃认真地进行播音创作,一丝不苟地完成党交付的宣传任务。同时还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播音业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一时期编写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中就详细阐述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以及怎样备稿,怎样掌握重音、停连,怎样表达语气情感等方法和技巧。延安陕北时期的播音创作经验,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中国播音学科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优良传统。尤其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人民播音员齐越,建国后作为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下同)工作了17年,是播音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国的播音专业教育是应时代呼唤而生的。党中央历来重视广播工作,重视广播——当时这一新兴媒介,在宣传、鼓动、动员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早在1947年,毛泽东在接见延安台播音员钱家楣时就指出:“广播工作很重要,要努力把工作做好!”(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需要媒介通过信息的传递,运用解释、重复、灌输等手段,实行舆论引导,保证政令通畅,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基本一致的意见与认同,以调节社会矛盾,巩固人民政权,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广播电视以其强大的时效性、渗透性、群众性和感染力,理所应当地担负起这个任务,而播音员则是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间的“枢纽”“喉舌”。截至1960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市(县)广播站2558座,比1949年增长了42倍多。(4)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一线播音人才极度匮乏(主要是电台播音员),短期培训班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在上述背景下,北京广播学院在60年代初开始着手播音专业的组建。1963年正式招生,学制为三年制大专。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中文播音专业诞生了。

北京广播学院作为播音学科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汇聚了一批著名播音员和播音方面的专家学者,如齐越、夏青、徐恒、马尔方、张颂等,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1980年从新闻系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系;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意味着学科建设走向成熟,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5)1996年成立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0年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由初创时期的三年制大专,逐渐形成了大专、本科(二学位)、硕士、博士四个不同层次的专业序列教学体制。理论建设方面:1983年第一部播音学教材——《朗读学》(张颂著)出版。紧接着,《播音发声学》(徐恒著)、《播音创作基础》(张颂著)、《播音文体业务理论》(毕征主编)、《中国播音学》(张颂主编)以及《实用播音教程》(共四册)等一批教材陆续出版,专业建设不断充实,学科理论体系颇具中国特色,尤其在朗读学、发声学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中国播音教育一路走来虽然筚路蓝缕,但却继承发扬了人民广播的光荣和优良传统。

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建设相对薄弱,出版的教材中以经验总结和技巧训练居多,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发音、用声、吐字、朗读等有声语言的应用技巧上。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较少从新闻学传播学等支柱学科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虽然专业序列教学体制完备,但人才培养层次区分不明显,本科与大专、双学位、研究生在专业教学上区别不大,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6)毕业生日益显得基础相对薄弱,在未来职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后劲不足,现有教学体制难以较全面地覆盖节目主持人教学,这些也将成本专业今后迅速发展中的瓶颈。

虽然播音学科经历了文革时期“左”的路线干扰,存在着上述一些问题,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播音教育还是取得很大成绩,培养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著名播音员,如六七十年代毕业的铁城、徐曼、虹云、李娟、雅坤、丁然等,80年代毕业的肖晓琳、张宏民、罗京、李瑞英、李修平等。一直以来,播音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技巧,而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工作。他们切合了时代的脉搏和要求,切合了当时群众收听、收视的社会心理与习惯,切合了当时直线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中,播出了大量关于生产建设取得成就的好消息,宣传了党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解放人们的思想,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豪情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历史地审视这一时期中国播音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不容抹杀!

二、困境:错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史,折射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尤其是电视,在80年代以后以其声形俱佳的优势,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曾几何时,收音机电视机被摆放在家里最高最显眼的位置。目不转睛、正襟危坐是那个时代观(听)众的标准像。随着国门渐开,政治氛围日益宽松开放。当人们开始躺着或斜倚着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也预示着受众期望广播电视节目的形态变得更人性化更容易平等交流。广播电视不再只是报告新闻、传递资讯,人们还需要它提供娱乐,丰富业余生活。“有效地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7)此时的播音员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为大众传播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人际性色彩,从而大受欢迎。主持人节目也风靡开来。

播音与主持二者之间是存在着分野的。笔者不赞同“主持人播音”“为播音创作的百花园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8)的说法。播音不能涵盖主持,二者有着不同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播音员依据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客观准确、严谨规范的传播信息。播音是大众传播“强效果理论”的产物,虽然也强调“对象感”,但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占据强势中心地位。在我国,播音员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不能突显本人的人格化存在,甚至“从1966年起,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取消广播中播音员及电视新闻记者署名的制度”。(9)主持人则是以活生生的个人身份出现在受众面前,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在大众传播活动中革命性地注入了人际传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形态”,“实现了大众传播的人际化和人际传播的大众化”(10)。日常生活中,主持人也似乎成了每个家庭的编外成员。

美国是主持人的故乡,一般认为是CBS的制片人Don Hewitt在总统大选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节目主持人(Anchor)的概念。美国虽然没有主持专业,却涌现了一批在广播电视史上可圈可点的主持人。下表中(表1)[9](注:由于资料有限以及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年龄比较难把握,这里搜集的是这些主持人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或做主持人成名时的年龄。)

表1

续表

上表罗列了15位美国知名主持人的基本情况:学科背景方面,他们中只有两位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有的甚至是学习美术专业或生物专业;学历方面,1位硕士、8位大学毕业、有5位大学肄业、名声赫赫的拉·里金竟是中学毕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之前或做主持人成名之前有过一段不短的媒介实务工作经历。新闻传播的实践中造就了他们亲和可信、博学多识、表达严谨、敬业自律等多维综合素质集合起来的有效传播能力。在我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赵忠祥、白岩松、水均益、王志、王小丫、方宏进、叶惠贤、朱军、杨澜、倪萍、许戈辉、胡瓜吴宗宪等等。在台湾地区,主播和主持人一般是由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的,每个台每年都有选拔,竞争异常激烈,往往是千里挑一。中天卫视挑选主播时本着一个“3C”原则:“Convincing令人信服的、Comfortable看起来舒服的、Conscientious讲真心良知的”。(11)因此,所谓的主持能力,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建立在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支持平台之上的语言传播能力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以媒体人严格自律的职业道德为根基的。当然,有声语言的吐字、用声技巧和语言规范作为有效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理所应当地要包含于主持能力之中。

我国早期的节目主持人主要是由播音员演变和转化过来的。当广电媒体大量需要节目主持人时,由于培养播音员的体系和研究成果已趋向完备,于是就惯性地把主持人的培养置于播音专业教学之下,把播音和主持捆绑在一起,将有声语言的用声技巧、语言规范以及不同节目类型演练作为教学的主体。播音专业改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系变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教学与学科群。大多数院校以《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作为主干课程,课时量达到850学时以上。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专业能力。大量毕业生不能满足媒体对高层次语言传播人才的需求,或者是职业生命周期较短,后劲不足。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

三、构想:大有作为的语言传播教育

中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欧美、港台等传媒产业高度发达、学科研究高度细化的地区也没有将播音主持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但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口语传播学(speech communication)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口语传播学传承了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以说服为主要理念的语艺传统,一直深受西方社会的重视。美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传播学院以及台湾地区的世新大学都开设有此专业。作为现代传播学科的重要源头之一,口语传播学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它的前身是19世纪晚期美国大学开始设立的演讲学系(speech department),教学内容包括了演讲、辩论、口头诠释、戏剧等口头表达类课程。19世纪50年代晚期,传播学领域掀起了实证研究的浪潮,一方面吹向演讲学系,使得早期的演讲学系转换成口语传播学系;另一方面吹向新闻学系,使之脱胎换骨成大众传播学系。口语传播和大众传播一起并列成为传播学科的两个主要次领域。口语传播研究的主题集中在考察人们沟通时信息的产制、接受、意义共享等课题。同时,在探究不同情境的沟通互动行为过程中,口语传播学也构筑了对于小团体、组织以及跨文化等不同人类社会情境中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研究。它将演说、说服、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与领导等口语传播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旨在打造具备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对一至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其毕业生遍布各行各业,颇受欢迎(表2)

表2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一至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出自世新大学网站,http://www.shu.edu.tw/index.asp.

笔者了解到世新大学口语传播教学中设置了《语音表达艺术》《主持与播报实务》等课程,像非凡电视新闻台的黄斐瑜等不少主持人、主播都出自该系,就连主持人辈出的广播电视系的学生,在确定自己往主持人方向发展之后,也都去口语传播系旁听相关课程。(www.xing528.com)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无论是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还是新闻报道采访。不管沟通的媒介为何,传播的主体都是“人”,都必须通过人的语言传播得以实现。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它也是进行节目主持、新闻评论、人物访谈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基础。这也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因此,笔者认为语言传播教育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语言传播”的提法涵盖了传播过程中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因素,较台湾学者沿用的“口语传播”,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

下面笔者从语言传播专业教育的改革和语言传播通识教育的展望两个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语言传播专业教育的改革

坚持中国播音教育。当前,节目主持人的受欢迎程度似乎大大超过了播音员。但是,播音员的地位无法被主持人取代。播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清晰性、简洁性、蕴含性的特点,与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紧密契合。即便在BBC、CNN、CBS、ABC等世界知名的电视公司依然沿用播音员来报告新闻。在我国,播音教育教学已取得显著成果,尤其在朗读学、发声学方面的研究独具中国特色。在此,不多作赘述。张颂、陈京生等多位播音学者被国外华语广播聘为播音指导专家,甚至港台一些播音员也以在大陆受过播音专业教育为荣。因此,我们自己也要格外珍视。中国播音学教育的民族性和汉语有声语言的韵律美以及堂堂正正的播音风格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个过程中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时代风貌,契合广大群众收视(听)的心理诉求。

加强以语言传播能力为核心的主持人教育和语言传播教育。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关注了主持人语音语言技巧等微观方面的训练(当然,这也是语言传播能力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较少从传播学角度对主持人进行观照。主持人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决定了我们要从口语传播、人际传播、语言学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播能力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专著在大陆还比较鲜见,需要我们加强引进,加强本土学科建设。

目前,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已近200余所,在校生数万人。与如此庞大的数目相对的是数量偏小、竞争激烈、人员变动较少的播音主持岗位。学校、学生、家长都面临着很大压力。其实,一个专门的大学学科决不是进行岗前的对口培养,而是一种专业能力与素养的习得。欧美为什么有那么多口语传播系,需要那么多口语传播人才?是由其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决定。中国亦是如此,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各个行业越来越需要具备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社会也越来越需要与之相对应规模的语言传播教育。当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只针对了媒体的相对需求,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的绝对需求。加强语言传播教育也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一次机遇。笔者所在的院校已经有两届毕业生,一部分没能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学生却在中学语文教育、导游、市场营销、公务接待等行业干得有声有色。

这里要注意的是,语言传播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相对的其他学科的依托。世新大学新闻系的黄西玲教授在和笔者的交流时指出,口语传播教育教学的口径过于宽泛,日益显现出分散的态势。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辅修一个学科或选修一个学科的主干课程,在语言传播的指导下,努力构筑起一个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持平台。否则,语言传播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开始分门别类地培养主持人,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语言传播通识教育的展望

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观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表达、思考逻辑分析等能力,与阅读习惯、宏观及历史观的视野,从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我国的战国时代,语言能力就已经被视为“人”基本素养的一部分。现代社会中,语言传播教育已成为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个体强有力的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往往成为事业成功、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关键因素。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价求职者工作能力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表达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一门社会科学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对人类社会尽可能地发挥它的功用。因此,语言传播教学的学者应该尽快着手开设语言传播通识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求职面试、生活交友等方面切实得到指导和提高。此类课程也更将为教育、服务、销售、司法、礼仪、公关、导游、外交等领域需要很强说话能力的人员提供帮助。

结束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是国家教育部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2000年以后,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般遍布全国。这股“热”的背后需要我们的“冷”思考。我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是在特有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但今天它已不能完全承担起对主持人的培养任务,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时代需要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向语言传播教育转变,需要我们坚持中国播音教育,加强以语言传播能力为核心的主持人教育和语言传播教育,大力发展语言传播通识教育。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更何况日新月异的传播学科。还好,我们站在老一辈语言传播学者的肩上。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话语的权利是保障其他权利的基础。愿语言传播教育能够为全面提高民族的语言素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捍卫本土话语权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我们呼唤中国的“克朗凯特”!

【注释】

(1)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传媒系教师。

(2)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3)杨兆麟,赵玉明.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4)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580页。

(5)张颂.中国播音发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6)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要求.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7)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Communication Theories:Origins,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Media.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2页。

(8)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9)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10)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1)资料源自中天电视网,http://www.ctitv.com.t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