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广电发展与教学改革:从传统到融合

区域广电发展与教学改革:从传统到融合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张芹摘要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的媒介融合成为当今传媒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思考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重在培养应用型新闻媒介人才的新闻专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必须多元化,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区域广电发展与教学改革:从传统到融合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张 芹(1)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的媒介融合成为当今传媒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纸质媒介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电信传播、网络传播之间的藩篱逐渐被打破,媒介间由竞争走向融合,在新闻报道、传播过程中积极合作。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思考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重在培养应用型新闻媒介人才的新闻专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综合实践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出,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国内学者蔡雯认为纳齐森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的是指各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3)。国内学者徐沁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范围来考察和研究媒介融合,它的演进是递进式、立体式的。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它既指各种融合的结果,又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4)

技术融合直接带来新闻报道与传播模式的嬗变。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所需要的技术比起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的技术要复杂得多,其新闻生产需要更加精细的划分和更为明确的专业分工,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从当下的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来看,传统媒体一般充当的是纯粹的内容提供者,而专业的技术公司充当电子化的包装者和发行者。例如美国的News Stand公司,利用自身在电子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全球200多家报刊形成了合作关系,为其制作电子报纸并通过该公司的网络平台发行,《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的电子报纸也由该公司制作发行。可以看出,媒介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已经改变,成为媒介内容提供者,内容的加工和内容的发行由来自外部的专业技术公司完成。技术公司凭借其专业技术将媒介提供的内容精心包装,再通过自身的平台优势将内容发布出去。以电子杂志为例,由Zcom公司为某音乐杂志制作的电子杂志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制作了Flash,具有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同时更注意该杂志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专门设置了“联系我们”“我来评论”等板块,使得受众能在线与编辑实时交流、与其他的受众分享视听经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未来的新闻报道与传播形式将更丰富多彩和个性十足,同时,技术的强大保证也会使得新闻传播在互动性、及时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积极改造新闻的生产流程,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掘出最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以求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引发了21世纪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复合化、多元化的“融合新闻”正应运而生,“融合新闻”的趋势进一步促成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融合的趋势。所以说,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教育要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的挑战下,以媒介融合为思考背景,重新思考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

蔡雯教授曾撰写文章指出: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表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新问题。媒介融合时代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使新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从美国初步获得成功的“融合新闻”案例中可以看到,融合媒介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5)

同时,结合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新闻媒介虽然很多,但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布点也较多。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总计达到661个,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的格局业已形成。因此,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必须多元化,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校生一方面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媒体实习实践;另一方面在某一种将来可能就业的媒体中多次或长时间实习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当代新闻教育正在承受两个短缺性挑战:一是资源型短缺;二是制度型短缺。前者不仅表现为实习实验条件、媒体技术资源的短缺,更反映在教学中的媒介政策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匮乏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萎缩上。后者则表现为一些有益的新闻教育创新实践,往往受到有关制度的制约,创新者的热情、付出的劳动和承受的风险,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认可和保护。新闻教育由此陷入困局。

面对困局,习惯性的做法是通过增大资源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实践一再证明这样收效甚微。基于这个背景,本文想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与实践着手,尝试探讨从制度创新入手,构建有主流媒体积极参与的新闻人才实训培养机制。

三、媒介融合时代与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探讨

1.根据教育理论,确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的指导思想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三大教育理论中,行为主义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是可取的。但它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即所谓“刺激—反应”,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可取的。在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根深蒂固,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理论上主要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

认知主义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我国现行的教学中最缺少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

人本主义的观点: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意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学习,自我实现是促使人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根据上述三大教育理论,初步确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训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营造实践环境的感官(刺激)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实训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实训活动教学要注重创设情境,在综合性学习情境中进行协作学习。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①激起兴趣;②激发动力;③激活思维。

以后将进一步完善其指导思想,并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2.建构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我国的新闻院校担负着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如何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培养出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我们认为需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其中,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部教学环节的一个链条。因此,思考怎么样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定上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市区位、媒介环境、师资条件、生源质量等综合因素,是将实践工作做得因人制宜、更深入的关键。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是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结合我们专业的8年办学尝试,我们认为要在“三个针对”的基础上加以构建:①针对不同高校所在区域来打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探索;③要针对社会行业的适时需求,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内容的有步骤、分层次、科学合理的安排。(www.xing528.com)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综合性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落实实践的循序渐进、一以贯之。因此,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设置;②见习、实习课程的实践内容设置。从两个方面的结合点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验室教学与参与社会新闻媒介的实战的结合。

3.研究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良好的实习成效的取得。总结国内主要的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实践的有:

(1)积极探索构建指向实践的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以场景模拟为主的实践观摩教学法。其中,现场教学、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和现身说法等等都是实践观摩教学法可以尝试的具体方式。这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的一条具体途径。如上新闻伦理课程的“新闻侵权法”一章时,就可以分组带学生去法庭旁听,通过生动、严肃的感性参观,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前段时间的课堂理论授课,让学生深刻领悟在新闻实践中应该如何在保护公民的相关权益的基础上进行报道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观念,促使他们思考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求大众传播活动和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最佳平衡。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和现身说法等主要是运用在校内的实践观摩课程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案例,组织专场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将案例分析课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地进行实战演习。往往,这种实践观摩的教学方法能有力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是要建构开放式教学课堂。首先是课堂时间上的“开放”。即除了课堂教学外,探索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式教学平台的搭建,增强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实时答疑交流。其次是课堂空间上的“开放”。积极邀请地方新闻媒体人才参与到理论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来。

三是要重视理论课程教学与课外学生业余活动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索以学生工作室为平台的实战教学法。

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实战教学法成为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理念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新探索。帮助学生组建以教师课题项目为依托的工作室,将新闻理论教育中师生的单向传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由原来仅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新型情景教学方式。如新闻史课,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新闻史上的今天”等各种专栏,结合新闻学理论和业务的要求,还可以要求学生实地采访、采拍,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新闻史的兴趣,磨炼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使新闻史变成可以触摸的历史。新闻实务课也可以“上山下乡”,如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就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下矿井采访矿工,到太行山上采访当年八路军日本鬼子的地方,让学生在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挖掘精彩的故事,在真实的世界里学到新闻学的理论和实际本领。

训练学生的新闻实战技能,还可以学生工作室为基本单位,与社会新闻媒体实现“实时互动”。这种媒体与高校合作交流的新闻实践教育是将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媒体与高校之间了解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它对于新闻教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能让学生从中锤炼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通过这一交流平台,为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和新闻从业人员而通力合作,最终达到三赢的局面。

(2)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积极开展专业见习、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校内与校外结合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有:一是建立与媒体运作接轨的新闻实验中心;二是广泛建立实习基地;三是将专家学者请进来讲学,同时也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此外,还要注重以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为中心,以深入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要重视个人与集体的结合。实践表明,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是非常讲究团队合作的,越是大型报道越是需要前后方协调、采编播发合一。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出发,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强调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相关的集体学习。如: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学生常年订报,开展新闻策划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

当然,科学的制度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来运行。因此,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依托地方媒体,重视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聘请媒体中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又如,走“产学研”的办学之路。依托地方媒体成长,在成长中反哺地方新闻事业建设。此外,还要注重革新各种教学评价机制,改革考试,重视对学生平时新闻素养的评价。在专业课程的卷面命题中强调至少有40%的内容与当下的时事新闻案例有关。此外,对学生的各种专业见习、实习活动采用量化积分的考评办法,从而杜绝没有发表专业新闻作品的学生也能获得毕业证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实施步骤与过程,不一定非要从低级层面到高级层面。现在全国各类、各级学校都在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地不断涌现,这一研究过程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引起的媒介融合成为当今传媒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纸质媒介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电信传播、网络传播之间的藩篱逐渐被打破,媒介间由竞争走向融合,在新闻报道、传播过程中积极合作。在当前这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思考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重在培养应用型新闻媒介人才的新闻专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1)张芹,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教育、传媒与文学研究。

(2)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网站,2006年4月11日。

(3)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采编,2006年第2期。

(4)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