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开放式教学的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
张 阳 童 云(1)
摘要 当代的新闻学教育正在各地的高校蓬勃展开,但是,我们的新闻学教育,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还在承袭着传统的新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广播电视应有的审美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本文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的角度,来简述电视新闻教学的审美教育与创新性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审美教育;开放式教学;创新实践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没有比“泛滥”来得更贴切的。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到2008年6月为止,在我国高校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877个,这些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分布于全国300多家高校之中,在校生超过13万人。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而伴随着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荼开设的同时,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余人,其中在编人员还不到15万人,换句话说,假如现在的新闻传媒机构的采编人员全部退出媒体,也只需要四五年时间,我们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把媒体所有的工作岗位全部占领。
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的发展必然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介绍,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座。在近三五年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媒体对新闻类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已经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一些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何梓华先生由此发出这样的感慨:“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高校却在大量培养!”
事实如此明了,一方面,新闻媒体需要的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供应不上;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生产的大量毕业生新闻媒体却看不上眼。这无疑是一个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人才培养的悖论。
还是从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中一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来看吧。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无疑是近几年在新闻传播众多专业中较为抢眼的一个专业。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的数量相对来说少一些,但目前在全国也达到120多所。一个严酷的现实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刚刚大力发展时就遇上了不大不小的就业寒流。究其原因,除了媒体从其自身角度所说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把握选题能力不足、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等等原因之外,或许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在教学实践环节里对于审美教育的缺失,以及教学方式和新闻实践的严重脱节。
德国诗人席勒在谈到美育的特点时曾说,美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这不仅指出审美是用一种自由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还说明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审美不仅仅是使学生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同时,审美在新闻传播中所担负的更多的是对社会、对人性的善的理解,更能激发出发现新闻背后美好的含义。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种精神自由状态,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心理需要,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因此,审美教育易于引发受教育者的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性。从教育手段上看,审美教育必须用美的形象作为手段去吸引人、教育人,因为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因而人在美的形象面前,能看到自身的价值、希望和理想,会感到亲切、自如和喜悦,从而激励自己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来说。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是按照所谓的大文科的方式进行招生,在某些学校或许还包括一部分的理科学生,不少学校还把此专业设置在中文系里,或者是由过去的教育技术专业转变而来,和作为艺术类招生的电视艺术学专业或者其他类似的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起点上就缺少影视艺术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的学校所开设的是新闻传播的课程加上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电视编辑、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技术基础、电视专题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的内容,而缺少美育的课程,特别是缺少审美的实践。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毕业生无法动手创作出富有审美元素的新闻作品,拍摄出来的电视画面不讲求画面的构图和稳定性,缺乏美感,语言干巴,没有感染力,在和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的竞争中,缺少新闻采访写作和叙事的文字功底,在和影视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竞争中,又缺少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职业理想大部分应该是电视媒体,但现在往往这大部分人的职业理想会变成极少部分人的现实,更多的人可能会从事与电视有关的职业,比如电视广告策划制作与营销、企事业单位的电视特约记者等,而这些职业又往往更加需要艺术的审美。因此,如何在学习阶段一方面加强审美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审美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的一个课题。
新闻需要审美,电视更需要审美。广义地说,传媒艺术可以将一些新闻类、社会类节目中的叙事艺术,纪录片、专题片的创作艺术等包括进来,而这种包括也许是颇有价值的。这里指的是作为创作手法的艺术性质。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艺术类的栏目,如法制栏目、经济栏目等,都借鉴了文学的叙事方法,把事件或案件的情节讲述得跌宕起伏,注重细节表现,并设置诸多的悬念,留待下次播出,这样使受众在收视这类节目时成为一种艺术观赏,产生了欲罢不能的审美心理。此类节目还时常看到编导在有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如侧重于表现一位成功人士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则具有更为明显的艺术气质。纪录片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形象,专题片对于素材影像的视觉效果选择,解说词的艺术化等等,都使大众传媒的这些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品格。由此可见,作为电视新闻类的专题片、纪录片等,需要吸取艺术传播的审美手段,在表现力上体现审美的价值。
强调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艺术审美最好的方式是加强审美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新闻传播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电视的审美是无处不在的,电视文本的写作、电视画面的创作、电视的后期编辑、电视音乐的应用,都体现着艺术审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一方面要在理论学习上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及时把理论运用到创作的实践上,而理论的学习一方面是书本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观片,从经典节目、经典影片中领会影视审美的含义。在2007年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实验教学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就提出了“研究节目是基础,做好节目是目的”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为影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借鉴;影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将实验课与影视理论课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影视实验课自身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广电媒介的基本技能;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与作业,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体现影视审美,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去创造审美,应该是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大力推广的开放式的教育形式。(www.xing528.com)
电视需要审美,电视创作需要创新,在实践中,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常态化的选题表现不足以充分体现现代电视手段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不足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要鼓励学生在选题不变的情况下做与众不同的表现。白岩松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感慨道: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难做,那是因为,同样的一个选题,会有五六个栏目去做,怎样才能做得与众不同,怎样才能更精彩更吸引观众,是每一个编导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创作一个选题时,应该好好思考这样一个感慨的含义。只有最能够表现选题的真和美,最能够表现审美特质的节目,才能够最吸引观众的关注。这是“眼球经济时代”对电视提出的要求,也是电视工作者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也同样是我们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在具体的实践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当增加有关课程的教学,比如音乐欣赏、影片鉴赏、影视语言的泛读教育,使学生增加电视表现手段的感性认识,增加审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如影像创作课程的设置。影像创作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中,不预设课程的最后样式,也就是给学生创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应当鼓励他们任何形式的创新。当然,选题创新和表现创新是同步的,所谓选题创新,是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任何可以表现的选题,从电视短剧到纪录片,从MTV到电视散文,都是可供选择的创作对象。对于学生的影视创作的训练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短片的创作,比如公益广告的创作,要求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做电视的表达,如何以最简洁的电视语言表现一个公益的主题,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选题和表现手段,这样的创作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对于主题文本的写作、对画面情绪和节奏的表达以及对主题的升华能力。类似这样的创作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同样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有不错的表现。表现创新也是能够反映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的实验手段。同样一个选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段,对主题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这样的创作更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学生们的创作往往会出人意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将来面对同样选题时强于其他媒体表达的目的。
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审美教育不是它的全部,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或许更具有职业的要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实践教学,各个学校有其不同的方法与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尝试以“命题作文”式和“自我选题”式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开放式的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所谓“命题作文”式教学,就是对所有的采访小组统一给出采访命题,学生按照这个大命题,各自讨论出不同的选题切入点,进行采访制作。所谓“自我命题”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自我寻找各自所采访拍摄的命题,体裁不限。
现在的电视媒体,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众多,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尤其如此。一个新闻事件出现,往往会有不同媒体不同栏目的记者同时去做报道。如何从这样的新闻事件中凸显出自己的报道、吸引观众和读者的关注与评论,是所有媒体、所有的新闻栏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且,我们的广播电视机构时常会有大型的策划报道,这也是主题先行式的“命题作文”。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模拟将来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职业环境,加强“命题作文”式的实践教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不能只寄希望于学生都去电视媒体实习,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了解电视新闻的采访与制作,我们还是需要把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结合实践来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阶段进行专业的训练,而不是直接上赛场比赛,这样会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选题,而不是像媒体记者一样疲于奔波而无暇总结。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或许没有围墙外面的社会有那么多的新闻可以挖掘,但是,正是因为学校里的新闻线索埋藏得深,所以才更能够考查学生对于挖掘新闻线索和发展新闻线索的能力。例如,每个学校都有学生社团,那么它们存在的现状怎么样?学生每天都和后勤打交道,那么学校后勤服务如何?学生每天有很多活动,他们进行得怎么样?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采访的命题,学生采访小组可以按照这个大命题来挖掘和思考一些他们能够掌控的角度进行策划、采访和编排。事实证明,当学生静下心来对这些大家都面对的命题做思考时,会激发他们选择个性化的采访角度、个性化的编排方式,以及个性化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命题作文,在课堂讲解时,不同的采访小组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别人身上得到有益的收获。这种课堂内的“命题作文”实际上是目前形势下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形态。
如果说“命题作文”式的实践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模拟将来的新闻职业时经常遇到的常规做法的话,那么,“自我选题”式的实践教学体现的是媒体更加注重的独家新闻式的报道方式。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实践,他们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从表象上挖掘内涵的能力,“自我选题”给了他们思考的机会,采访小组通过团队的思考,挖掘身边司空见惯然而又有深度的选题,会带给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实务型的教学,在教学中,不仅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新闻实践的方法。抓好课堂上对于“命题作文”和“自我选题”作业的讲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每当进行到这个教学环节,学生总是有最大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环节的收获最大,他们总是会说:我们小组为什么没有抓到这个选题呢?我们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组那样思考呢?我们为什么没有像老师那样梳理整个新闻的脉络?作为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环节逐渐摸索出了这样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面对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高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开放式的教学之路,教授学生其他专业共有的课程之外,加强学生的审美与创新实践能力,才有可能为新闻媒体提供与众不同的人才,也才有可能在一样的电视创作面前,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2]周建青,朱辉.实验,影视教学通向成功的桥梁.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注释】
(1)张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系主任;童云,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