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教学改革:3G网络与流媒体平台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教学改革:3G网络与流媒体平台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G网络与流媒体平台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实践教学改革刘羽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危害已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当前我国主要电视媒体中,高素质专业化新闻现场报道人才储备严重匮乏,这种境况对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教学改革:3G网络与流媒体平台

3G网络与流媒体平台下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实践教学改革

刘 羽(1)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危害已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传播及其应急体系,做到及时报道与正确引导,事关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对现场报道人才的需求为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与时俱进,着眼于复合型、实战化、能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构建基于无线及有线网络传输的电视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出镜记者培养模式及训练手段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流媒体平台;现场报道;实践教学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资产密度迅速聚集,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取日益加重,给社会生活带来各种危机。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自然灾害以及国内外城市综合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与危害呈不断加大趋势。当事件出现时,媒体能否做出迅速反应,能否正确传递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事件的解决,甚至关系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传播及其应急体系,使媒体能够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通过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人心,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进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2)

在新闻传播领域,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媒体传播,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闻与传播学术界及业界已经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资源。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系统性不强。近5年来,我国国内出版的新闻传播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专业期刊中,发表了大约300篇以此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这方面的专著目前还不多见,其中以史安斌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和赵士林的《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为代表。这两本著作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应当采取的报道策略和反应措施。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当下,电视凭借自身所独具的传播特性和资源优势,成为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主要平台,新闻栏目中的现场直播与各种形式的连线报道日益常态化。电视现场直播是电视传播形式中既平常又特殊的一种。所谓平常是因为同步记录、同步传播正是电视媒介的重要特性,是电视的本体语言(3)所谓特殊是因为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经常性的大规模直播才勃然兴起,继而引发了全国电视界的直播热,又使直播从特殊归于常态。

可以说,电视直播平常与特殊的发展历程中,体现着电视传播理念的变化,蕴涵着电视传播的进步,也预示了电视直播的新前景。此外,电视直播的常态化对于媒体与社会具有双重推进意义。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日益常态化,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媒体对具备一专多能的出镜记者、摄影记者及现场编辑的人才需求。当前我国主要电视媒体中,高素质专业化新闻现场报道人才储备严重匮乏,这种境况对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变革,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利用“211工程”学科建设契机,对《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广播电视现场报道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给予立项,深入研究适应实践发展的新型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平台的技术构架,构建真正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新闻现场开展报道、并能够实时传输与多点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平台将3G无线传输与流媒体技术捆绑后引入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基于无线流媒体传输的直播报道型实践教学系统,实现了出镜记者培养及训练手段的创新与突破。

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将信息工具植入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效果,是教育部一贯大力推行的教学改革方向。该平台利用新技术改造传媒课程实践,通过在新闻现场报道及节目制作课程中导入传播新技术,更新传统实践模式和教学手段,探索和实施实践教学中信息传播新技术的深度植入。以该项目为基础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改造获教育部首批《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立项,项目成果可辐射至新闻摄影、写作、采访、编辑、报道、节目制作、新媒体编创等众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推广和示范意义。

一、平台建设目标分析及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部批准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出镜记者班集中体现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电视与新闻学院中电视编辑、电视摄影、电视新闻及编辑出版4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可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进入出镜记者班学习。在该班的后续课程中,会聘请业界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配合各种针对性的实训手段,面向各级电视台和新闻传媒机构输送高层次出镜记者和记者型主持人才。

出镜记者班视“现场报道”这一核心技能的培养为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实时传输手段的或缺,现场报道的实践训练总是在“拍摄—记录—回放”的传统模式下进行。这种模式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接受指导教师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常,学生须将现场报道的影像带回学校,以提交作业的方式接受教师指导。当学生根据指导意见重新实施报道时,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已不复存在。

(2)在传统模式下,要想让学生得到及时指导,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同处报道现场。对于课堂教学,这意味着报道点必须统一安排,面对新闻线索和新闻现场,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无疑弱化了对于新闻敏感等关键素质的培养。

(3)在现场报道中没有实时互动,久而久之,导致报道者的思维趋于单向化,缺乏应变能力

(4)报道缺乏“即时观众”。报道中如果出现错误,尽可重新开始,无法锻炼报道者承载“镜前压力”、提升报道者把握自我状态和镜头感的能力。

刻骨铭心的汶川玉树地震凸显出各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分工。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体现出在大众覆盖、权威信息传达和对专家、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优势。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则在实时滚动快讯和捐助组织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成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美国新闻传播知名学府——密苏里新闻学院自2005年增设了媒介融合专业课程,致力于融合型新闻媒介人才的培养。NBC、CNN、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主流媒体均已经利用网络成熟地开展了媒介融合的运作。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新型融合形式层出不穷,融合新闻报道越来越成熟,但与之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媒介融合教学实践体系尚未出现。

为了积极应对这一转型,该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对融媒时代的到来给予了关注。几经探讨,确立了注重跨媒体人才培养的原则,要求能够适应电视与网络两个媒体发布平台的现场报道需求。根据融合新闻的工作流程,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全媒体技术进行报道,更要思考如何统一协调各媒体,对报道方式进行整合策划。

综合上述考量,同时兼顾对于现有专业及相关课程的横向支持,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在构建之初明确了以下目标:

(1)运用成熟技术,替代费用昂贵的卫星传输及距离有限的微波手段,在广域范围内实现实时传输或准实时传输,构建适用于教学的异地可接入式视音频传输体系。如果是准实时传输,延时量应控制在教学应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实现该目标后,长久以来学生无法深入新闻现场或无法得到“即时指导”的模拟式教学将成为历史,被实战型教学彻底取代。此外,平台可让学生切实体验从事直播报道所必须面对的“镜前压力”和“临场状态”。

(2)多点互动。教师可身处教室,通过网络接收各报道点回传的视音频信号。报道现场可实时接收教师的语音回传。这样,借助技术平台实现了课堂空间的拓展,既允许教师对身处不同位置的各组学生进行指导,也赋予了学生自主寻找新闻现场的能动性

(3)需考虑备份传输手段。一旦实时传输意外中断,具有备份传输途径,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实践训练流程与媒体实际工作流程接轨。平台不仅要提供传输功能,还要可编辑、可存储。当前,除记者出镜报道外,现场新闻制作及新闻快速回传也是常见的制播形式。尤其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抢”字当先凸显出对记者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了锻炼学生的现场编辑能力与拍摄技能,要求实践教学系统在现场编辑流程及手段上与主流媒体接轨,能够完成新闻的现场编辑和快速回传。而实现可存储功能,既是出于现场编辑的需要,也是为教学成果的积累、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提供基础资源。

(5)以跨媒体的方式发布,符合融合新闻的报道特征。来自报道现场的视音频数据,既可以通过网络定向接收,也可实现网络广播及视音频发布,还能够以图像及声音信号的形式接入演播室,融入连线报道类节目制作、后期编辑等综合训练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可编辑与传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对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表现形式与工作流程。

跨媒体发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报道体系。新闻不再是单落点的、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将在多平台上并行传播。在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完成对从业者的跨媒体化技能培训。

通过置身现场的锻炼,可提高学生的多媒体技能,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报道的方案,或者了解自己在整体报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所要生产的那个“部件”。

二、平台建设的原则(www.xing528.com)

该平台面向实践教学,在构建之初即确定了以下原则。

(1)运行成本低,传输流量可控。将数据通讯的资费控制在教学投入可负担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平台的使用率。平台中,各报道点采用了WCDMA制式的3G移动数据通讯接入,执行中国联通资费标准。

实际使用中,控制数据流量将成为影响运行成本的关键因素。在实际运作中,主要通过调整视音频压缩码率,在确保图像传输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数据流量。同时,辅以流量控制软件,为总流量设定权限。

(2)兼容性。该系统的建设需考虑到与现有教学平台的技术兼容。例如,现场报道点回传的流媒体数据经转换可接入演播室,作为可切换的视音频信号源;现场报道平台中视音频存储格式应与后期制作网络的编辑格式兼容等。

(3)可扩展。报道点数量可扩展,便于系统扩容。

(4)多辐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服务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课程及出镜

记者班的专业教学,还可辐射至新闻摄影、评论、写作、采访、编辑、节目制作、新媒体编辑等众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5)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不做重复投入。

三、平台的构建

电视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采用流媒体广播与3G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主要包括视音频数据压缩及无线发送、流媒体转发和接收终端三个部分。该平台作为未来电视新闻教育依托的基础设施,打破了传统的电视现场报道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平台与新闻业界实务模式的衔接性,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高度适应性。

1.平台架构与技术路径

在报道现场,摄像机输出的视音频信号通过视频接口盒传输至笔记本电脑,经流媒体编码软件压缩编码后,借助3G无线网卡上传至架设于远端的流媒体服务器。理论上,新闻现场的选择可延伸至3G网络所覆盖的任何区域。经过测试和实际应用,以中国联通3G网络为例,信号强度达到两格即可提供较为稳定的数据接入,同时满足游走式移动拍摄的传输需求。

现场报道同时需要对素材进行本地存储。学生可以在新闻现场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非线性编辑,实现新闻现场制作。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出镜报道的训练,而且能够提升现场快速编辑短新闻的技能。

流媒体服务器除了提供实时数据转发外,还可以支持流媒体广播。同时,现场报道素材及现场制作的新闻成片可以上传至服务器加以保存,提供点播服务。

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校园网络登陆流媒体服务器,实时观看不同报道点中学生的现场报道,并与现场学生进行语音交流。同时,教师可面向教室中在座的观摩学生讲授、讨论及点评出镜报道及现场报道。

2.针对传输码率、网络延时、拍摄环境的信号强度等进行实测

在报道现场,通过中国联通WCDMA 3G网络进行传输。在转发端,运用流媒体服务器Windows Media Services建立广播发布点,并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保证。在接收端,教师接入校园网络(教育网)进行接收,为了确保通用性,流媒体播放软件采用Window Media Player。实测表明,画面分辨率为320×240,帧率为15fps,传输码率在148Kbps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稳定,播放时无需进行画面缓冲,完全可满足教学需求。当帧率增加至25fps,传输码率为282Kbps时,系统运行基本稳定,偶尔出现画面缓冲。

影响实时性的主要因素为网络延时和编码延时。画面尺寸越大、码率越高、帧率越高,画面的质量就越清晰;反之也会降低实时传输性能,增加网络延时。在报道现场,采用流媒体软件进行编码的延时主要与电脑的运算速度有关;采用硬件进行流媒体编码将有效降低延时。

一般来说,在同一区域,3G无线网络在室外的稳定性和信号强度要优于室内。由于遮挡和屏蔽,通常会在封闭楼道、电梯间等位置形成3G覆盖的死角、盲区。因此,建议在室内移动拍摄时,务必预先走位,查看移动线路上的信号覆盖情况,或者考虑使用无线AV传输设备进行信号接力

四、平台启用后为实践教学带来的变革

该项目以技术平台为依托,突破性地实现了“临场实训”的培养模式,摒弃了以往单一、静态、抽象的训练方法,有利于全方位的锻造学生在新闻现场的线索捕捉能力、反应能力、即席评述能力、组织调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镜前压力”承受力以及自我状态和镜头感的把握。

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启用后,带来了两种崭新的实践教学流程,而这两种流程,均与主流媒体当前的工作模式紧密接轨。

“连线式”现场直播报道采用实时流媒体传输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在固定位置开展报道,也可以做引导式移动报道。信号实时回传给教师及同在教室观摩的学生。教师的讲解与指导通过语音(或视频)回传给现场,学生记者根据指导即时调整报道内容及报道方式。

“新闻现场快速回传”工作模式中,素材拍摄采用当前新闻拍摄普遍使用的存储卡或光盘摄像机,并在新闻现场实施流媒体编辑,通过3G网络快速回传。适当选择压缩方式及视频码率,有助于节省传输时间。

实践证明,该平台以3G无线数据传输、网络传输及流媒体技术的捆绑为基础,在取代卫星与微波传输手段的同时,沿袭了媒体直播报道的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充分得到对口训练,实现了出镜记者培养及训练手段的创新与突破。该项目在构建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互动、案例演示与模拟训练互动、理论学习与专题讨论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了电视新闻业务训练的实战化、现场化和实时互动。

借助新型实践平台支撑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成为应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当务之急。将以往教学中的案例分析逐步转变为案例教学、临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是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下一步,项目组将以信息传播新技术与新闻传播核心课程专业实践的深度嫁接为研究方向,通过在相关课程中植入信息传播技术,实施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与手段,将实践训练转化为实战训练,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当前的实训手段,提升实践教学效能。并将项目成果推广至更多实训环节,旨在培养具有综合业务素质、适应媒介融合需求的全媒体人才。

【注释】

(1)刘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工程师,数字实验中心主任。

(2)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型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3)朱羽君,殷乐.寰球同此凉热:新闻现场直播.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