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艺术本体的超越与回归

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艺术本体的超越与回归

时间:2024-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超越艺术维度的本体立场,在文化传播的视阈中强化作为媒介的多重向度的影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影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并发挥影视媒介对社会共同空间的积极建构作用。从艺术创作到媒介的生产是影视教育必须跨越的观念障碍,它意味着从精英艺术和启蒙姿态的创作走向大众文化的传播与生产,让视听文本进入产品营销的经济流通领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生成的主要载体,成为感知社会人生最形象而贴近的坐标。

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艺术本体的超越与回归

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文化省思

牛鸿英(1)

摘要 传统的影视教育多在强化影视本体构成的前提下,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艺术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和目标。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消费文化兴盛的今天,影视传播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和意识形态表达与斗争的载体,日益深入地参与到了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当中,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超越艺术维度的本体立场,在文化传播的视阈中强化作为媒介的多重向度的影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影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并发挥影视媒介对社会共同空间的积极建构作用。

关键词 影视教育;艺术审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

一、从影视作品到视听文本

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呈现形式和高度灵活的时空结构特征成为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代言者,她在倏忽闪转的风格化影像中寄寓着对变幻的现实与叵测的人性的表现与反思,在影像叙事的唤情体验、艺术性的审美创造与超越化的哲性思考中铸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格,并呈现出复杂的与技术、艺术、经济等多重领域相互瓜葛的多元价值属性。

在当前中国高校的影视教育中,影视专业大多被纳入艺术类,从招生考察的专业内容到学校课程的基本设置与教学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为核心的,这样的教育思路和观念过分强调了以视听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作品的类别属性,而忽略了视听作为一种基本表达手段的多种可能性。实质上,视听技术手段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以自己的记录与再现特性广泛地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当代人类生存的基本表达方式,她具有超乎想象的善变姿容和富有弹性的特殊魅力。当然在视听技术被广泛推进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电视以它独特的艺术创造性和极强的传播效果成为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明星。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电影和电视结合而成的“影视”一词已经不能涵盖视听艺术的整体面貌,从一般的内容记录工具、资料贮存方式、商业赢利项目,到个人艺术创造、社会资讯传递、意义建构途径,再到科学认知机具、社会监控手段和权力斗争场域,视听文本的存在方式已经远远超过“影视”表达的范围,在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无处不在,成为当代社会存在与表达的主要方式与文化生成的核心空间。在此前提之下的影视专业教育必须调整自己的培养思路,把对电影作品和电视节目的创作作为实践对象的范畴拓展到所有类型视听文本的制作领域,特别是以网络、户外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媒介领域,把“影视作品”的概念拓展到“视听文本”这个更为广泛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这不但是对学生充分就业的提前准备,更是对以视听为职业的领域的专业深化。在此前提之下的影视专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视听规律与建构规则的基础上,拓展到视听文本在不同的介质呈现、不同的传播环境与不同接受条件下所产生的丰富变化与各自特色,比如车载电视的小屏幕、短暂停留、伴随观看、受众面广等特殊传播情境对车载的视听文本就有着与一般家庭电视、影院电影及其他视听文本完全不一样的要求,它涉及视听文本的属性、题材、拍摄方式、视听呈现、剪辑方式等文本特质与制作方式、投资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同样,网络视频、户外广告视频与宣传片等其他各类以新媒介为载体的视听文本,甚至是以墙壁、天空等各种自然客观对象为媒介的平面或立体化、情景化的视听文本,就更有许多新的视听特征等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和学习。目前的影视教育必须面对视听技术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制作境遇中对视听文本进行掌控与创作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技术、艺术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从艺术创作到媒介生产

如果说强调把“影视作品”作为创作对象扩大为“视听文本”是一种范围上的对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内容的扩大和观念调整的话,那么把对所谓影视的“艺术”属性的强调,扩大为对社会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属性的强调可能更加适应视听文本的社会存在方式与职业生产路径。

传统的影视教育多以视听语言为基础,强调作品的技术构成、艺术呈现与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性,重视艺术创作环节中诸要素地有效融会贯通、个性化呈现和超越性洞察,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其在社会的流通领域中作为媒介工具、意义载体与文化消费品等多元化的复杂面向。事实上,作为社会文化生成和表达方式的视听文本,早已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和商业潜力成为社会文化传递与商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影视的发展历史,电影之父卢米埃乐兄弟正是在把电影的拍摄和放映从一项技术发明上升为一种记录生活场景并赚钱的工具的意义上发现和推广了电影。在资本主义市场全球化的商业体系中,卢米埃乐兄弟的电影放映队用影像的方式中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电影的赢利和资本募集的目标。而当下的影视领域也是以商业的姿态介入了社会生产系统才取得了近些年来高歌猛进的发展。从艺术创作到媒介的生产是影视教育必须跨越的观念障碍,它意味着从精英艺术和启蒙姿态的创作走向大众文化的传播与生产,让视听文本进入产品营销的经济流通领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生成的主要载体,成为感知社会人生最形象而贴近的坐标。从这个向度上看影视教育必须凸显视听文本的多重属性,去除对电影商业属性的歧视与排斥,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视听文本的多重属性与商业价值。要特别强调它作为载体和中介物,作为物质实体与文化商品,其技术实现与内容构成之间的内在张力;关注到作为社会组织机构,作为加工制作的影视制作机构和单位,其不同的组织和加工方式的优长;关注到作为商品和产业投资项目,其完整的策略投资与生产营销的过程;关注受众文化商品消费的多元化与对文本意义解读的多重立场和可能性,其生成的大众文化的斑驳意义与复杂层次……总之,对“媒介”的关注必须纳入到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和完整的传播过程中,从媒介产品的生产、传播、意义生成的整个过程的回路和互动中观测视听文本活生生的存在路径与生成特征。这就要求影视专业的教育要强化传播学教学的切实作用,更要超脱出纯艺术的教学范畴,加入与文化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具体影视作品和其他类型视听文本案例教学和实战教学的比例,以还原视听文本生成的复杂过程与社会情境,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学习。

三、从个人表达到社会介入(www.xing528.com)

商业化的属性与趋势是视听文本在现实中的必然境遇,但由于利益的渗透与权力关系平衡的结果,它日益呈现出一种娱乐化、低俗化的病象与意识形态的神话叙事。在这样现实情形之下,影视专业的教学还要特别强化视听文本作为大众媒介建构公共空间的专业主义精神与价值伦理取向,要鼓励学生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以积极介入的姿态为大众把关,成为直面社会问题、抑制意识形态宰制、努力建构健康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者。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一切媒介都要重塑他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2)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视听文本借助商品制造的售卖逻辑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影响力,日益介入到各种社会文化权力的复杂斗争之中,各种力量在文本的叙事中互相博弈、妥协,最后建构了一幅幅符合自身利益的被扭曲的,同时又貌似“超真实”的现实“仿像”。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也特别指出大众文化以其自然化的叙事已经成为一种掩盖事实的新的神话。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影视艺术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和大众文化的典范早已经卷入到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关系的运作之中,成为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而她作为艺术的审美化与超越性的追求却日益萎缩到文本的微观形式与技术层面和观影时稍纵即逝的零星感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好莱坞大片《2012》中,在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的虚构故事中,美国人是掌握着最先进科学技术的拯救地球的救世者和未来地球的领导者,中国人却被扭曲和类型化为三类人:以藏族百姓为代表的宗教形象、机械无情的军人政府和被欺骗的民工百姓,中国人作为一个“他者”只是一个无法主宰命运的世界民工的形象,其中意识形态的强权扭曲与二元对立式的科学至上的逻辑被视听的震撼所掩盖,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球观众,自然化和强化了美国文化霸权逻辑的合理性。而近两年跨艺术和媒介被热闹改编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更是在漏洞百出的叙事中制造了跨国公司、时尚白领、香车美女、疯狂购物、时尚派对、异国旅游、浪漫爱情等一系列虚妄的中产阶级景观,从而成为消费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麻醉现实神经的鸦片。从整体上看,许多的影视作品都采取了奇观展示、悬念叙事、戏谑搞笑的方式,不惜诉诸猎奇等低级心理,以简单发泄与虚伪抚慰的方式达到内心宣泄和与现实的妥协。面对影视领域的发展怪状,影视教育应该警惕消费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双重侵袭,超越强调技术化、艺术化教育的传统思路,把强化影视创作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文化建构力量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创作主体作为媒介把关人的文化自觉性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视听文本的大众传播为文化霸权争夺和身份政治斗争的展开提供了充满了弹性的公共空间,“是使社会结构在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未来的视听文本的生产者承担的早已经不是个人表达的单纯的艺术创造的任务,而更是一个为社会把关的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的角色。正如约翰·菲斯克分析电视时所指出的那样,它不只是支配阶级的代言人,它“传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定消费,并且调节权力关系”(4)。所以影视教育要强调在一个社会文化意义生成和传播的链条上,从制度控制、技术创造、叙事建构、生产营销、意义生成等多个向度的全方位的复杂特征,鼓励学生以介入的姿态,植根于公众立场,以视听文本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种权力的博弈,从而使影视成为更为有效地参与文化权力争霸、意识形态意义生成、引导健康的大众文化趋向的积极力量。

综上所述,三种影视专业教育中的转变是一种自然的递进关系,也可以用以下图表来做简单表示:

“影视艺术”强调从影视的视听本体出发,以静态的方式对影视作品做个体横截面式的深入探究,追求影视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的个性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超越性。“视听文本”则是从其多元属性出发,在动态的社会化关系性坐标中强调其媒介传播特征与文化建构的多重可能性,追求其多元价值的兼顾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构作用。而这种教育思路的转变也正与影视理论观念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与视听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需要相一致。而超越影视教育艺术维度的现实策略,正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到其作为艺术对人类的核心意义与价值的初衷,使其最终真正成为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展现人自由创造性的审美化力量。

【注释】

(1)牛鸿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影视戏剧

(2)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6页。

(3)伊雷特·罗戈夫著,罗岗、顾铮编.视觉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4)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