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设计
周小普(1)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教学主干课程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了目前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问题,随后作者提出有关改善广电教学组织的三点思考以及具体落实的对策举措。
目前在教育部的专业名录上,全国新闻传播本科专业教学点已经超过800个,广电专业也已经接近300个了,可谓数量庞大。在这数字的背后,有着众多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教学生活,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展开深入探讨、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1983年开始招收广电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设广电本科专业,是国内除北京广播学院外开设广电专业的第二家。虽然在1956年人大新闻系曾经招收过一届专门为广播电台培养的本科生班,但之后没有继续招生。所以虽然是第一家有广播专业的大学,但并没有办成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新闻记者与编辑,这与新闻学(面对报刊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一样,只是因为对应媒体的操作不同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广电新闻比新闻学专业学习涉及更多技术操作,如摄像、录音、灯光、音视频制作。在这同时,采访写作也需要讲授,因此教学工作量比传统新闻学大大增加,教学内容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
从就业来说,相对而言,广电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更为广泛,就业前景更好。现在的媒体,甚至平面媒体都需要有懂音视频操作的工作人员,因为在它们的网站上都有音视频内容,需要有人操作。这一点对于数字新媒体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只有掌握了音视频技术才是真正的新闻全才,这应该是新世纪的新要求。
一、人大广电教学主干课程的发展路径
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首先要关注什么是本专业的“应知应会”,即教学职责所在。把该教的教会了,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的要求下,广电专业应该有采写、摄录、音像编辑、节目编辑、口语表达、形体、技术等专业技能性课程,还要有理论、历史、伦理法规、专业知识等知识性课程(当然还要有文科通识性课程,这一点在这里不多谈论)。
由于我院第一届广电班(1985级)是为央视对口培养的班级,只讲电视,课程设置不同外,从1986级本科班开始的专业教学便开设了6门课程:广播新闻采访、编辑,电视新闻采访、编辑4门主干课,加上播音形体、技术基础两门。很快在1987级又增加了广电专题课(2),讲授一些广电的前沿发展。还有一门广电新闻评论课一直由主讲新闻评论的老师讲授。在这些专业课之前,广电专业学生要先修新闻摄影、基础采写——开始时是采访、写作两门,近年改成一门基础采写。从平面开始学习采写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
从专业创办伊始,我院广电专业学生新闻学科的其他课程,如史、论、法规等课程都一直由学院相关教学团队承担讲授任务。其间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对于广电专业来说课程设计相对简单——只关注业务即可;而缺点是教学面窄,研究性内容难以展开,容易将课程变得工具性、操作性过强。而深入思考的业务内容则与史论直接相关,将两者分开教学对学生学习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内容的人为割裂,影响学习逻辑的衔接。
几年实践之后,广电专业教学又将4门主干课改成广播新闻采编、电视拍摄、画面编辑、广电新闻节目编辑,再加播音形体、技术基础两门,又增加了纪录片创作,是常设课程。这一轮变动将广播采制压缩到一门课中,加上第4门中不到一半的广播内容,广播占到4门中近一门半的比例。纪录片创作课开始由学生自愿组成多人小组共同制作一个片子,后来变成学生的专业毕业作品,每组成员数量也受到更严格的限制。现在广电专业学生都要凭论文和纪录片两大作品毕业。而广电专题课在很多年里都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
进入21世纪前后,曾一度增加了广电采写,即将原来平面媒体的采访、写作两门课程改成基础采写和广电采写两门。后来感觉这个课程内容和后面的广电业务课程内容多有重复且广电专业课程太多、课时不敷安排就又取消了。同时将电视课程又改成把拍摄、画面编辑等视频采制技术合一的电视制作课,以及从一条新闻的后期制作到一套节目后期编辑的电视新闻编辑课。同时又开设了一门电视节目形态课程。这样依然是3门电视课程。其余4门,播音形体改为播音主持,技术基础因近年师资出问题停开;广电专题、纪录片创作依旧开设。另外加开了广电概论、广电理论课程。广电概论原来是专门为广电以外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的广电基础知识课程,后来也针对广电专业开设,内容偏重广电历史、理论、经营管理等。
最近,在2009级教学方案中,又新开了两门课程:记者出镜报道、广电深度报道。这是根据业界发展需要增设的,要到高年级开出。另外还增加了面对全院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音视频内容制作课程,目的是想让新闻学院所有学生学会音视频加工。此外还有几门选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一直想开设一门广电史,以史带论讲授广电发展历程,希望能将目前新闻史的中国史和外国史合成一门中外新闻史,拿出另一门课时间开设该课,但一直没有能够实现,目前这部分内容在为广电专业开设的概论课中有所讲授。
在教学中,除了本专业教学的考虑以外,我们还注意安排广电专业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如:新闻编辑(平面媒体)、数字媒体应用、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使学生一方面能在学习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事业领域,同时也为就业打下一个有更广泛选择的基础。当然,新闻学的史、论、法规伦理等专业基础课也都是不可少的。
二、目前教学面对的问题
专业教学面对的首先是专业设置问题,即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分开专业还是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培养目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会不同。前者要求课程更专业、系统,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胜任所学类型媒体的专业工作;而后者则需要降低专业色彩,只讲专业基础,使学生粗通各种媒体的操作,毕业后能够承担任何媒体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课程数量会大大下降。当然也不妨碍在通识类课程开设的同时为有各类爱好包括爱好广电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使他们能够因爱好而获得专长。
目前中国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的择业实际对应的并不是前一种培养方式——毕业生的就业随机性很强,能够进入其工作的媒体并不因所学专业而有所影响——媒体在招新时大多并不考虑这一点,所以学生常常不能选择专业对应,而学习却是分开专业的,因此很多学习的内容并不能得到应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这是国内教学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各校都一直在组织专业教学,对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重新认真思考。(www.xing528.com)
其次,近年来,开设音频——广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少,一些很资深的学校也放弃了此方面课程,理由是没人愿学导致没人愿教。从广电专业教学的系统性来看,忽视音频教学应该会形成“跛足”。人大新闻广电专业同样也面对过一些学生的抵触,但一直在坚持开设广播课程,学生在学习之后大多感觉受益匪浅。随着中国广播媒体表现越来越好,发展空间扩大,在媒体中常年处于仅次于电视、报纸的第三大媒体地位,广播人社会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广播、音频内容的积极性也日益稳定。
不懂音频对于广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目前我们的很多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比国外的差,除了播出技术、播出内容有一定差距外,音频使用不到位也是让中国业界蒙羞的重要一环,这种状况亟待改善。而从学生初学专业时即有相关的训练,应该是补救的起点。
我们的广播音频课程的特点是课上作业较多。课程内容的重点有音乐配合使用、音响观察录取、音频功能分析、不同样式音频新闻制作,其中也会包括电视音频的呈现、使用等内容,这些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作业来实践式学习。学习后学生到电台实习,能够承担起记者、编辑甚至主持的工作。
再次,在广电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入专门的对人际交流的探讨。这是因为音视频最初大多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广电媒体的呈现方式是对人际交流的模拟。将这方面的内容引入广电媒体的研究、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教益和启迪。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只是将这部分内容融会在广电采写、制作课程之中讲授,没有专门的讲授安排。
三、改善广电教学组织
如何进一步改善广电教学组织是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关于这一课题我最近有三点思考:
一个启发是:在央视等媒体组织的业务研讨会议上,来自一线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对于作品采制的思考和指导,这些基于他们同样的操作思考使媒体工作者之间能够很好交流,且非常实用、到位。联想到很多国外大学,广电新闻业务课程多是由在职的新闻工作者来教的做法,感觉确实非常必要。我在国外时和一些新闻院系的相关主管专门交流过这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让教师教广电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教业务也比较勉强。而在我们的学校,广电专业教师以业务教学为主,还常常要涉及技术教学,教师辛苦,但效果却事倍功半。
这样的教学组织使得教师长期停留在其非专长的技术、业务领域,专门要观察、考虑媒体内容如何运用到教学中。这就占据了他们日常的很多时间、精力,而真正的科研又是和这些内容几乎不搭界的,使他们的科研任务完成起来更为费力。造成这一现状无法改变的是目前教育界的用工方式——长期聘任的教师由上级拨款付酬,而短期用工的教师却要由学校、学院来付酬,这就影响了长期聘任教师的利益。
二是国外教学:每年更新,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内容,教材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考试要涉及,但教师讲授则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教师研究的就是讲授的内容,精力集中、思考单纯,成果也会丰沛,且有助于形成一家之说。这也说明史论教学为什么学者更多的道理。而广电专业大多以业务教学为主,很多人又很少甚至没有业务经历,结果是备课辛苦、费时,且业务教学内容与科研要求大多不符,不容易出科研成果。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中,又以科研为主要考核内容,这样的职业要求最终使业务课教员压力过大,疲于奔命,心力交瘁,一事无成。
三是学生学了那么多专业课程,到媒体一线后,仍然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工作,有时这个时间要长达半年、一年。纯应用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为什么这么难以应用?这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其中主要的缺欠是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对新闻内容的把握缺失,对中国媒体的具体报道方式缺乏了解。如政治报道、经济报道、法制报道、社会新闻……该如何去做,这涉及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应用到报道中来还需要融会贯通,中国媒体管理还有很多特殊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目前还是工具性超过实用性,比较脱离现实。
我们的教学应该变得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起码让学生在毕业后对各个领域的报道有一定初步的把握能力,以便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工作。
四、具体对策措施
以上是对改善广电教学组织的三点思考。具体落实到改善举措大概应有以下几种对策。
(1)为了更好组织教学,广电专业理想的用人机制是:引进技术人员或者由专业实验人员兼职讲授设备应用、拍摄制作技术、广电工程基础。由一线在职新闻工作者讲授业务操作,或者与教师配合讲授——如各讲一半,把他们日常一心想的、做的告诉学生,会比全由教师揣测讲授要好得多。教师则主讲理论、历史、业界现状前沿等研究课程。这是理想的方案。实现条件是要打破目前的单一用工方式。如果财政当局能为教师岗位提供一揽子用工费用,以此来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长聘、短聘教师结合,这个问题才有望较好解决。
(2)教员研究应该集中在对本专业的发展、相关理论的思考上,如技术发展、媒体发展、事业发展、相关哲学思考——地位、功能、作用、效果等。将这些内容每年更新,告诉学生,将科研和教学很好结合,推动专业研究。教师也应该这样来规划自己的事业。这应该是多快好省的工作思路。更科学的分工合作,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
(3)增加不同类别新闻的采制方法教学。像很多国家如美国那样,把不同内容的新闻分成几大类别,如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法制报道等来讲授,同时提供社会现实题目的探讨,使学生对各类话题有一定接触、积累,当他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上面对这些选题时能够尽快上手。一线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兼职授课也可以提供针对某类内容展开具体探讨。
当然,教学的设计要和整个教学目标很好配合,首先要明确目的、定位。目前教学在高校各级工作评价上是一个软指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对教学的研究很不够,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心中不够有数。加上新闻业务教学中来自一线的教师很少,教学与业界交流不够充分,又有很多急功近利的要求干扰,致使目前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设计也难科学。为此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研究,才能有科学的设计,这是一个细致、系统的工作。同时应该有定期的检讨,如邀请毕业生参与讨论,邀请业界参与意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最关键的一点是高校应将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估摆放到适当的位置,让教学单位将此放在首位,广电新闻及各学科的高等教育才会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
【注释】
(1)周小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这里提到的课名,是依课程实质内容概括而来,其中有的是课程名称,有的并不是。——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