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境下广播评论节目的传播效果探析——以陕西电台《老冯说事》为例
李 娟(1)
摘要 目前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浅表信息严重过剩。为了提升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众多新闻媒体努力开发新闻第二落点,强化了对新闻信息的解读评论。陕西交通广播的名牌栏目《老冯说事》,就是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节目以“方言”语态为载体,立足平民立场,对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论。本文旨在结合广播媒介的特点,对《老冯说事》节目的方言话语表达、选题和评论内容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字 方言话语;选题;评论内容;传播效果;思考
一、方言话语表达方式对评论效果的提升
《老冯说事》的节目定位立足于陕西省,故而在话语选择上抛弃了评论节目惯用的普通话而采用地道的陕西方言,以提高节目的亲和力和传播效果。方言表达的话语方式以其鲜明的特点提升了《老冯说事》的传播效果。
1.地域性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表征,它不仅蕴含着同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人文因素,也折射出群体成员的社会心态及文化观念。从文化层面上看,《老冯说事》中独具特色的浑厚的关中方言,展现了陕西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积淀,借助与受众共有的文化血脉形成了自身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是实现评论效果的根本保证。
2.接近性
传播学“选择性接触”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从传播效果层面可以理解为:传播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越强,传播效果越好。《老冯说事》的方言话语表达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谝”字的高频率运用,在陕西方言中,“谝”就是“聊、说”的意思。媒介用方言告诉听众信息时,将信息内容以“本土化”的语言加以传播,听众在收听时获得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提高了节目传播内容在听众心中的接受程度,节目本身的可说服性效果也大大提升了。
3.生动性
方言是出自于民间。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方言在解读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后现代的色彩。后现代的艺术是一种宁要世俗不要理想,宁要欲望不要情怀,宁要宣泄不要升华的艺术,一种反美学、反文化的艺术。《老冯说事》在方言的运用上,更多地调动了方言文化中幽默和调侃的一些积极因素,这种比较世俗化、平民化的评说突破了新闻评论正襟危坐、刻板严肃的形象,以轻松、活泼的语态对新闻进行评论,揭示新闻事件的内在本质及逻辑规律,增添了节目形象的世俗性、娱乐性和生动性。新闻的方言化解读,这种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产品不仅能够缓解现代人面对的压力,起到“解压阀”的作用,还能够给理解这种方言的听众带来特有的消遣和快乐。听众对方言节目《老冯说事》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
二、从选题与评论内容分析《老冯说事》节目传播效果
广播是直接诉诸人们听觉器官的传播媒介,广播评论的个性化特征与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直接相关。作为方言广播评论节目的《老冯说事》,在制作时媒介除了要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外,还要适应多数听众的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尤其需要制作人在选题和评论内容上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选题的传播效果
抓住问题是写好评论的关键。这里说的问题就是选题,方言广播评论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特点,又由于媒介个性特征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特点。从2010年4月1日—30日(其中13日改播浐灞足球之夜和14日—20日改播玉树特别报道),共评论新闻112条,话题根据选择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官员与百姓;②社会公德;③奇闻轶事;④文化、民俗;⑤其他。根据地域范围,包括国际和国内、省内和省外;根据新闻的性质,既有软新闻,也有硬新闻。
下面选取4月份节目一周的样本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传播效果:
作为方言广播评论节目的《老冯说事》,首先是选取时效性较强的话题作为评论对象。新闻学理论认为,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大。广播评论也同样适用,越早对新闻事件发出评论,越能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如在3月底出现的“王家岭矿难”,《老冯说事》在4月用了一星期多的时间,每天跟进报道事件进展的最新情况,并且从政府、矿主、矿工等方面评论“矿难”造成的利害关系,这样广播媒介在时间竞争的博弈中,依靠自身传播迅速、及时、覆盖范围广泛的优势,争取到话语主动权。不仅在“第一时间”满足了听众的“知情权”,同时引导听众透过新闻事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关系。
其次,话题具有亲民性,即选择为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选题作为评论内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机制认为:“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老冯说事》在节目中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坚持走平民化的路线,深刻剖析其内在的原因及其发展的逻辑。评论的对象包括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省内或省外话题:廉政建设、房价高涨、教育困境、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网络热点等等,这些选题不仅有广泛的听众基础,而且便于从政治、思想和伦理的角度评论,只要与百姓的关心基点联系起来,就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形成具有交流感的论述。节目尤其还注意选择与本省有间接关联的话题。如4月6日“大城市堵车”中以“北京堵车”作为突出范例,而后引申出“北京堵车的解决对西安的借鉴意义”。
再次,话题具有空间性。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指出,对于评论对象要预估评论的空间,包括论述的空间、舆论的空间和内容的政策、法律空间。通俗点讲,笔者认为这种空间性就是一个话题可说的点很多,比较有说头。《老冯说事》选择的话题的空间性也比较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宝马车撞人”这个话题,它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善于论述的话题,话题论述的空间可以涉及权、钱、官、法律等方面;在舆论的空间上,媒介能够在批评中“矫正”这种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错误行为,将违反者置于社会压力之下,形成新的行为规范并加以维护,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一致的舆论声音;在内容的政策、法律空间,“宝马车撞人”新闻事件本身,既是对权、钱的过分膜拜,也表现出对法律规章的公然藐视。这样的选题不仅能够针对新闻事件本身,更将触角伸到新闻背后,深刻挖掘其存在的社会背景,起到社会规范强制的功能。
(二)评论内容的传播效果
《老冯说事》采用“口播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以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旨在阐明事理、引导舆论。与广播消息相比,广播新闻评论政治性、政策性和理论性强,但是也抽象,如何提高广播新闻评论的可听性,发挥新闻评论社会教育、激励和团结的作用,这就对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提出很大的要求。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持人评论水平的高下、评论的立场、评论思想观点也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老冯说事》又是如何提高传播效果的呢?
1.评论的角度
以小见大,就是把重大的论题与典型的事例联系起来或者缩小论题的“突破口”,将评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方面。评论话题的角度小,接触面窄,容易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对话题做到既深入中肯又具体生动的评论。前者如在“官员财产公示”时触及“廉政建设”的一个敏感问题:申报财产就能证明自己是“清官”?节目选取“湖南长沙某县局长主动在报纸上申报自己的财产”这一典型事例切入,既能让听众了解官员为何财产公示,也能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深挖话题的思想深度,即“官员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在讲到“特权思想”时,选取宝马车撞人案;后者如在讲到“丰田汽车在美国召回补偿”中,将评论的落脚点放在中国人维权法律意识淡薄上,这样细化的“突破口”能够揭示出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评论的方式
柔中有刚。“柔”指的是主持人评论的语言要温和;“刚”指的是评论的道理是严肃的。
在方言广播评论节目中,不可太激烈,也不宜过软,要注意刚柔相济。广播媒介声音稍纵即逝及受众收听的“线性结构”特点决定了广播节目在播报时语言要温和,并追求“短、浅、软”。恽逸群认为:“短,大家都晓得了;浅,就是通俗,使人一听就懂;软,就是轻松、风趣,使听众在文化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观点。”《老冯说事》的“短”,体现在评论话语简短、语言精练明快;“浅”,就是节目在说理艺术上讲究深入浅出,即运用通俗、口语化的陕西方言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明白如话,一听就懂;“软”,体现在节目中采用陕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是陕西方言的播报语言的使用,其次是节目片头和插播片花带有浓郁的关中特色,既有关中方言男声的说唱,同时配以秦腔曲牌的背景音乐。(www.xing528.com)
道理要严肃。表现在评论时无论表扬先进还是鞭挞落后都能客观公允,起到形成社会价值规范的作用。在“宝马事件”中,主持人一针见血指出是“特权思想”在作怪,进而指出这种思想的“实质是官官相护,是非与公理被忽略不计,应该让权力置于人民监督之下,期待百姓能像温总理说的有尊严地活着”。在温和的语气下,这样铿锵有力、鞭辟入里的评论才能深受百姓的喜爱。
3.评论的力度
形成和维护新的社会价值规范。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来实现的,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通过舆论监督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老冯说事》作为一档评论节目,其意图是形成舆论,指导社会生活。“每一种政治实体传播思想的最终目的,在于激起公众产生与传播主体立场一致的反响,即导致社会普遍舆论的形成。”节目作为社会舆论的“公器”,不仅洞察、分析现实问题,同时也会引导听众在所提供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去辨析、思考、影响听众形成新的认识与态度,进而形成新的舆论。正如麦库姆斯(1993)所言:“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会影响人们怎样思考。”在“初二男生杀母忏悔作文中”,面对网友炮轰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没有洞察到孩子内心的变化,未能尽到老师的职责,主持人引导广大受众“换位思考”,纠正网友对老师偏执的看法,继而提议家长、教育人士对孩子教育问题进行新思考。
三、节目成功下的隐忧及突围策略
在方言节目风起云涌之时,很多方言节目在一味模仿的情况下收听率节节败退,《老冯说事》节目的成功对于其他地方电台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能忽略,节目在自身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节目传播对象偏窄
广播媒体是大众媒体,追求节目较高的收听率,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媒体永无止境的目标。一档广播节目的真正成功不能仅仅以在省内的收听率作为衡量标准。方言节目强调节目的本土化,《老冯说事》将传播对象局限在本地居民,节目传播的方言门槛把广大来自外地的大学生和一些流动人群排斥在节目外。从新闻传播角度看,节目在强化地域核心受众群时,忽略了数量众多的潜在受众群体,方言的播报样式不能满足他们对新闻信息的“知情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论的传播效果。
2.评论作用的消解
广播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与方向,在功能上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包括表扬先进、鞭挞落后,正反两方面的评论都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在所抽取的《老冯说事》的4月份的样本中,正面话题的选择占到44%,负面话题的选择占到了56%,尤其是一些戏剧性的“轰动新闻”的使用,如杀人、撞车、跳楼等,使节目流于琐碎、平庸和媚俗,为百姓提供的是谈资而不是对公共舆论空间的有效建构。
3.节目制作水平有待完善
广播媒体的报道必然离不开录音材料的使用。在节目中会不时出现录音尾音剪辑不干净或者衔接不紧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节目的制作水准。另外,节目的网站技术传播手段滞后,上传的录音出现重复、不流畅等情况,影响了收听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流失一定听众。
如何突破现有广播评论发展的瓶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选题门槛,过滤低端素材,进一步提升评论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并不是政治、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能构成节目的主题,正确的选题也成为新闻评论成功的关键。广播新闻评论应该抓住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和代表性,又为多数听众所关注、引起共鸣的问题,过滤掉带有娱乐色彩的“腥、性、星”这些低端素材,阐述出对全局工作有牵动力的思想,更好地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2)充分利用广播媒体的特点,使广播评论节目凸显特色。广播节目必须带“响”才具有广播传媒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插入典型、丰富的音响,会令人耳目一新,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与感染力。笔者认为,《老冯说事》在音乐的运用上可以进一步创新,例如在社会新闻的评论中,可以适当加入一定的与评说内容相适的背景音乐,在渲染、烘托的氛围中起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
(3)增加权威声音,强化节目的品牌意识。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在新闻评论中可以引入权威人士的观点,形成权威效应,增强节目的可信度与感染力。另外,《老冯说事》在强化节目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同时要凸显节目自身的品牌价值,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对节目产生深层的认知效应。
参考文献: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3]曹仁义.实用新闻广播.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5]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6]仲富兰.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6年。
[8]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注释】
(1)李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