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性电视节目的模仿与创新
张 媛(1)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区域性电视节目的模仿与创新问题进行阐述。文章提出模仿是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一种过渡性策略,区域性模仿类电视节目具有创作成本低、短期内提升收视率、打破垄断竞争局面等传播优势,但长期来看区域性模仿类节目还应根据本地特色与现实环境在模仿中渗透新创意,激发节目新活力,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使节目获得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区域性;电视节目;模仿;创新
“模仿”与“创新”一直是国内电视研究中的关键语汇。尤其近年来,看似热闹的各级地方电视荧屏上充斥着众多面孔类似的雷同节目,这种现象被批评者指出是创新能力缺乏的表现,将给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与影响。诚然,如今模仿型的电视节目在荧屏上愈演愈烈,一旦某档节目推出获得较好的收视率,该节目模式就会被迅速复制至其他电视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频道资源的浪费,我们暂不谈曾在国内掀起选秀热潮、引发无数争议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单是随后不断涌现的荧屏唱歌节目、户外运动节目、相亲交友节目等等,无不是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跟风效仿者,观众谓之视觉疲劳。事实上,对于谋求发展的区域性电视节目来说,模仿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制作模式,只要效仿得当,仍然具有较明显的传播优势。以下的篇幅中,本文就将围绕区域性电视节目的模仿与创新问题进行阐述。
一、区域性电视节目的模仿优势
区域性电视节目的受众范围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地理界线,因此,突出地方特色、强调贴近性、满足本地群众需求与喜好是各地区电视台制作本土节目的重要考虑因素。模仿生成的节目形态往往大同小异,虽在某些程度上掩盖了本媒体的特色,但其电视传播优势还是较为明显的,尤其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人力资源又较欠缺的地方电视台,模仿更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节目制作的途径。
1.创作成本低
相比起原创电视节目,模仿已经相对成熟的节目形态,其创作成本较低,市场风险也较小。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的前期开发和市场培育成本都是相对较高的,电视节目的前期研发更是费时费力费钱,一个样片的制作成本就要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一次次地反复拍摄,一次次的效果测评,必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而被模仿的节目大多已经过其他地区的市场检验,其节目形式、内容及创意已被观众熟知与接受,这就将大大减少前期探索阶段的研发难度,对于那些在人才或资源方面条件不足、本身并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电视台来说,模仿是简易有效的生存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传播优势的原创节目被广泛复制从而形成规模,也有利于原创节目的形态结构、题材内容甚至主持方式等节目特色迅速扩大影响,增强同类节目的传播效果,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也会从中凸显。例如,《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等一批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兴起,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剩男”“剩女”现象,并由此引发了对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恋爱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大讨论。对于各地方台制作单位来说,关注模仿类节目可以帮助其寻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表现。
2.短期效应:提升收视率
电视节目的形式与内容在荧屏上可以得到较为直观的呈现,因此进行简单的模仿并非难事。被模仿的电视节目大多是经过市场检验后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品牌节目。经过效仿播出之后,已收看过同类节目的观众对于此节目样式通常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因此易轻松辨别出节目品牌并饶有兴趣地进行观看与比较;而未接触过同类节目的观众,往往会因为节目形态的新颖而停留目光。对于那些只习惯于收看本地电视台节目或只认可本地主持人的忠实观众来说,此类节目更是丰富了荧屏,也提供了更多的收看选择。因此,区域性的模仿类节目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收视率的提升。但如何将模仿的节目逐渐办出区域特色,获得本地观众的持续性认可,使节目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方面获得长期丰收,这将是模仿类节目避免被市场淘汰而面临的发展难题。
事实上,有些辐射力较广的品牌节目被“移植”后依然可以获得区域性的成功。例如江苏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就带动了安徽台《第一时间》、吉林台《都市瞭望》、上海台《新闻坊》等国内一批同类节目的诞生。(3)这些区域性节目都采用了“零距离”的说新闻形式,内容却是地区特色明显的各地本埠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新闻事件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虽都为“零距离”节目,但因为目标受众不同,节目内容各有侧重,所以此类节目普遍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3.参与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局面
频道多而资源有限,导致了电视领域的激烈竞争。形成品牌的新节目在收视率上的成功也意味着较高的广告及经济收益,其具有传播优势的形式与内容自然会成为其他电视台模仿的对象。有学者提出“快速复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对竞争对手产品进行仿制,可以“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并打破竞争中“一花独放”的垄断局面。(4)弱势媒体对优势节目进行模仿,是其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缩小行业差距的有效方法之一。(www.xing528.com)
二、模仿中渗透创新
经济利益驱使、人才资源缺乏、市场竞争使然等因素,使得电视节目的模仿制作策略存在并且呈过渡性合理。事实上,巧妙的模仿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创新,例如在时间上的优先模仿便具有创新型事物的相对优势。在领先模仿中实现本土节目的跨越性进步,这句话运用到国内一些已获成功的电视节目中就非常贴切。《开心辞典》《超级女声》《谁敢来唱歌》等等都是典型例证,对于没有观看过国外原版节目的广大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中国版的仿制节目就是创新。
然而,即便是具有市场优势的领先模仿,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照搬,而是要结合地方特色包括语言、文化、环境、历史、受众喜好等因素,在模仿中渗透新创意。例如《开心辞典》仿制国外非常受欢迎的节目《百万富翁》,但是把原版节目中最刺激的金钱奖励部分改成了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家庭梦想”亲情馈赠环节,这种改动削弱了原版节目的博彩因素,取而代之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家庭温情氛围,使节目的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那些未能抢占市场先机的后续模仿节目,则更应注重在模仿中注入新因素、激发节目新活力。因为被一再复制的电视节目,其新鲜程度必然会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如果观众可以收看到很多千篇一律的雷同节目,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观看兴趣。因此,模仿只是初级竞争阶段提供的一种可参考借鉴的途径。通过模仿,剖析出模仿对象的优势或特色,并依据自身实际条件在模仿中渗透新鲜创意,让观众看到模仿后的新意,从而获得创新的传播效果。
忽视当地受众需求的原封不动的模仿会使媒体丧失独立的价值,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损害。根据时空环境的不同,观众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电视文化应同样保持多样与繁荣。模仿只能作为有限条件下的起点,却不能当作节目制作的终极目标;短期内提高收视率,也不代表节目具有持久生命力。缺乏扎实的调研策划,忽视本土受众需求,盲目选择跟风照搬,为了模仿而模仿,这些急功近利的表现都将影响节目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媒体竞争力的提高。在模仿中渗透创新意识,在优势节目中增加新鲜感,让本地观众体验到节目的不同之处,这才是区域性节目的创造性模仿的要求。
结 语
客观地说,模仿现象确实给电视行业的发展带了消极影响,但从某种程度来讲,模仿又是媒体生存竞争的需要,是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一种过渡性的制作策略。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被模仿,优势节目扩大了其自身的品牌与影响,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而模仿者通过参考借鉴,吸收优势资源,使创意视野更加开阔,节目制作水准也有望得到改善与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关于电视台节目版权问题的纠纷屡屡出现,这也是对模仿类节目的提示。目前,关于节目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电视节目版权保护的法律规范还不十分完善,致使一些低层次的复制照搬成为可能。针对此问题,各区域电视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购买节目版权、联合优势团队合作办节目等渠道进行解决。不论法律如何界定,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竞争才是生存之本。而无论实施哪种方式的模仿借鉴,长远来看节目的发展终究离不开博采众长之后结合地方特色,找寻符合本地受众审美习惯的新鲜创意。蕴含新鲜元素的节目,哪怕只是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注释】
(1)张媛,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2)谢耕耘,戴晔.模仿创新:电视创新的另一种战略.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第3期。
(3)田维钢,张亚敏.超级模仿秀造就了电视节目“套娃”.新闻实践,2010年第1期。
(4)张立伟.标杆瞄准:快速复制竞争优势.中华传媒网,2005年11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