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并购重组:原因与应对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并购重组:原因与应对

时间:2024-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原因及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以美国发端,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并波及新兴市场。这一合并进一步激发了美国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趋向、各金融机构的决策以及各国的金融政策。(二)亚洲的金融业并购在亚洲,各国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可以说是被迫进行的。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并购重组:原因与应对

第六章 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原因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以美国发端,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并波及新兴市场。同过去发生的并购不同,这一轮并购浪潮规模大,动作迅速,并购的双方都是各行业内的庞然大物。其中,金融业的并购最为突出,令世人关注。今天看来,金融业并购浪潮的顶点是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组成花旗集团。这一合并进一步激发了美国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趋向、各金融机构决策以及各国的金融政策。全球金融业的并购重组浪潮至今仍未结束,但是全球金融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运行格局已经由此而重新设定。

因此,研究这一全球性金融业并购浪潮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引起金融业全球并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金融业的并购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何种关系?对法律和制度的影响是什么?应对这一浪潮,我国金融业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这些都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章试图解答上述问题,并以金融服务业为例,从剖析一个行业着手,由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大趋势。

一、全球金融业并购形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金融业始终奉行业内严格的分业经营和严密的进入管制,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或保护下,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业开始出现较大的波动,业内的并购数量和并购规模急剧上升。

(一)美国与欧洲的金融业并购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球每年只有1000件左右金融并购案,总金额约500亿美元;而1995年世界金融业并购案高达4100件,涉及金额2500亿美元; 1996年金融业并购案比1995年又增加100多件。当年4月1日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正式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成为总资产高达6700多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银行;美国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合并而成的新大通银行也于同日开张,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资产总额达3000亿美元。1997年,国际金融业的并购继续发展,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从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中心区向经济次发达的拉美和东南亚地区扩展。美国1997年的金融并购交易额达95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欧洲,1997年12 月8日,瑞士三大银行中的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新诞生的瑞士联合银行将拥有6000亿美元资产,从而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的世界第二大银行和欧洲第一大银行。同年10月初,芬兰最大银行梅里塔银行与瑞典第四大银行北方银行宣布合并,新成立的梅里塔北方银行总资产约1000亿美元,成为北欧第二大银行。

美国等国的金融企业为了谋求全球金融优势,展开“强强联合”式的银行并购,诞生了“全能银行”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既能从事银行业务,又能提供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机构,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经营范围看,这一合并都是空前的。合并后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近7000亿美元,市值达到1660亿美元,拥有接近1亿个客户,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雇员超过16万,业务范围涉足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投资业等金融业的所有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超市服务” ,成为名符其实的“全能银行” 。

新花旗集团诞生之后的第7天,即1998年4月13日,美国金融业又发生两起总金额达900亿美元的并购案:先是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宣布合并为新的第一银行,并购金额近300亿美元,总资产达230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几小时之后,美国第三大银行——国民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洲银行,宣布合并为新的美洲银行,并购金额高达600多亿美元,总资产高达5700多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银行集团,并且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横跨东西海岸的全国性大银行。

新的全能银行在美国的出现激发了全球其他地区的金融业并购浪潮。在欧洲,为迎接美国全能银行的挑战,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动用101亿美元收购总资产在美国占第八位的信孚银行,收购后德意志银行的总资产超过82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和金融服务性公司。1999年1月,西班牙最大的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宣布与西班牙中部美洲银行合并,合并后的国际-中部美洲银行拥有资产2390亿欧元,成为欧元区内第八大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巴黎巴银行1999年2月1日宣布,两家银行将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实行合并。合并后组成的新银行集团名为巴黎巴兴业银行,资产总额达6454亿美元,成为法国第一大银行集团、欧洲第三大银行集团,其自有资本名列全球金融业第四位。

进入21世纪后,国际金融业并购并没有停息。2001年,按营业额排名世界第三的保险公司德国安联集团顺利完成对德累斯顿银行的并购,成为市值达1096亿欧元的全球第四大金融集团。新组建的集团涵盖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多个金融服务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5月,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以265亿美元并购美国通用保险公司,也将向大型全能银行的方向迈进。紧接着,花旗集团所属的花旗银行宣布将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墨西哥国民银行。并购后的新银行资产将超过430亿美元,存款总额达5000亿美元,成为墨西哥最大的金融集团。6月,德国最大的合作银行DG Bank AG与GZ Bank AG银行同意以240亿马克(合105亿美元)合并,合并后的新银行资产将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德国约1500家地方银行的中央清算银行。

(二)亚洲的金融业并购

在亚洲,各国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可以说是被迫进行的。1997年底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各国的大银行和商业金融机构饱受蹂躏。为化解银行的呆账、防范金融风险和建立全球金融竞争优势,亚洲金融业改革、合并的步伐不得不加快。

印度尼西亚早在1998年1月17日就宣布,由印尼国际银行、印尼国家商贸银行等5家银行合并,成立“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 。随后,旨在提高竞争力的大批国内银行合并陆续进行,对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并购活动的控制也逐步放松。1999年上半年,英国渣打银行继取得印度尼西亚Bali Bank的控股权后,又注资1. 72亿美元买下了泰国那利银行68. 4%的股权,以开拓泰国银行业务市场。

1998年4月1日,日本大规模金融改革正式启动。6月1日日本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日兴证券与美国旅行者集团宣布正式“联姻” ,由后者向前者出资2200亿日元,从而取代东京三菱银行成为日兴证券的最大股东,率先拉开了日本金融机构大改组的序幕。接着6月26日,日本住友信托银行宣布并购因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1999年8月日本兴业、第一劝业、富士三大银行合并。随后,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宣布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将达98. 74万亿日元,在世界大银行集团排位中将进入第二位,这一合并在日本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1]在这两家银行合并的刺激下,三井海上火灾保险、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和兴亚火灾海上保险等三大保险公司也宣布将进行全面的业务合作,并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将超过6万亿日元,是迄今为止的日本最大的物损保险公司。

1998年6月29日,韩国宣布金融业重组计划,并宣布大东银行、东南银行等5家银行停止营业,分别由国民银行、住宅商业银行并购或接管。1999年1月19日,中央信托银行宣布收购三井信托银行。1月20日,三和银行和东洋银行宣布达成联盟协议。

面对国际金融业并购热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业也展开了并购活动。继1998年3月香港法院批准了法国国家巴黎银行收购已宣布清盘的香港百富勤的大中华业务后,1999年5月10日,香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103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共和公司及其欧洲姐妹机构SRH的股份。纽约共和公司的主要附属公司是美国利宝银行,SRH则是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其所控制的银行分布在欧洲多个国家。汇丰公司收购欧美两银行集团后,增添100万名美国和欧洲客户,大力扩展其个人银行、商业银行及外汇市场业务,巩固其庞大的全球银行业务体系,促进其业务和利润增长。

亚洲金融服务业的并购活动在迈入21世纪后依然十分活跃。2005年整个亚太地区银行、经纪和保险业的并购业务总额达到310亿美元,是过去十年来并购规模和频繁程度仅次于2001年的年度。显而易见,国际投资者仍旧看好亚洲这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2005年跨国并购占整个并购业务的3/4以上。尤其是国际私募基金表现活跃,占据近期总交易额的1/3。如图6 -1所示。

图6-1 亚太地区(日本除外)金融服务业并购情况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亚洲并购报道》 ,转引自《剩下的机会》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5月15日第27版。

(三)小结

总之,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最为令人关注的金融业继续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金融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趋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金融在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威胁着经济的稳定性。尽管目前对全球金融业变革的走向并不十分清晰,但重点从全球银行业来看,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五大趋势: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关注第一流的银行,这些银行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全球银行业出现持续的跨国、跨地区整合,比如欧洲与美国之间、欧洲与亚太地区之间、亚太地区之间的银行整合;一些领先的金融机构逐步向综合性银行或“全能银行”转型,但市场对金融超市的运作模式尚持怀疑态度;银行正在成为金融零售业务的销售渠道,包括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银行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某些重大的银行并购重组案已经经受住运营实践的考验。

二、产生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的原因

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会产生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并购?准确判定并购产生的原因对于确定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大规模并购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整体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影响到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并为全球并购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是并购的根本动力,全球向“右”转的意识形态是金融业并购的促进剂,金融企业为适应金融创新、开辟业务市场的新需要而进行战略调整是并购的内在要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金融业全球并购浪潮得以发生。

(一)导致金融业全球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各产业来看,受信息技术影响最大的除电信业和新闻传媒业外就是金融业。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就不会有北京大街上的自动提款机,就不会有日益兴起的24小时自助银行。实际上,自动提款机只不过是与银行总部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终端。人们通过自动提款机的取款、存款或者查询活动事实上都是在使用通讯设施。电信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家居购物”和“家居银行”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自家的电话、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或互联网来实现购物、支付、储蓄、阅读、看电视以及互相访问等活动。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三个层面上彻底改造了传统的电信产业,一是推动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融合;二是推动通讯和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三是推动电信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很明显,这三个层面上的电信产业化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电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已经渐渐成为时尚。如日本电信(Japan Telecom)所提供的全套服务就包括:信用卡、互联网、家居购物和家居银行等业务。由Visa、Master、Motorola、Thitachi等公司组成的合作组织开发的“智能卡” (Smartcard) ,是从技术上影响金融业运行方式,乃至并购重组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在未来10年内,多功能的“智能卡”将取代现行的信用卡。这种智能卡采用Java语言,其功能包括:借贷、赊销、超市购物积分、公共交通自动付账等多种功能。对现有银行业务构成更致命的威胁是“单一账单”(Single Bill) 。只需连接某个(无线或者有线)网络的一部终端设备,无论是语音或图像通讯,还是玩游戏、购物、买卖股票、银行转账等,几乎所有需要的个人服务都可以完成。

由此可见,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为金融业的跨业务经营清除了所有的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在电子化、网络化的普及下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得以空前扩展,甚至会对金融业的基本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显然,正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金融资源无国界高速流动和瞬间跨国转移的规模才得以急剧扩大,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干扰,这种趋势也没有逆转的迹象。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金融业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新兴的电信业在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平台的同时,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几乎不可避免的渗透和侵蚀。尽管目前金融业的进入还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但技术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力量。其二是金融业的信息化所带来的问题。金融信息化需要巨额资金,同时,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使信息技术本身的前景不明朗,可能的技术替代使金融信息化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不再依赖于分支机构的网点分布和规模的传统模式,而转向依靠电子化远程支付系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成为决定银行间竞争胜败的关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具有更明显的规模效益。显然,通常规模的金融机构或银行将难以做出乃至实施这样的技术决策,也无力承受这样的技术风险和投入风险。因此,金融业的并购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各国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激发了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金融业已经发展出足够多的金融工具和防范措施,以对冲和消除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混业经营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被金融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所淡化,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转向如何在全球范围提供全方位的全面解决方案式金融服务。作为这种转变的必然结果,全球出现了一种将金融业看做普通行业、全面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潮流,形成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趋势,即逐步从法律上废除了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之间,以及业务区域的限制。这一趋势直接激发了金融企业的并购和重组。

传统经济学的原理认为,金融业是具有严重外部性的产业。在经济整体中,金融业的问题会影响到经济的其他每一个部分,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酿成全面的经济灾难。因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必须对银行业的进入、经营范围、利率变动等进行最严厉、最谨慎的管制,以防止出现危害整个经济的金融危机。美国在发生1929~1933年“大萧条”危机之后,于1933年颁布了奠定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基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Glass Steagall)法案》 。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金融业的风险,对金融业中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以及业务的区域范围作出严格的限制。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业的风险程度在下降,而同时竞争却越来越激烈,迫使各国考虑金融自由化问题。欧洲方面以英国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为滥觞,导致欧洲各国一系列的法规修订,以提高金融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得以在这一方面形成优势领先美国数年。[2]1997年4月,在新上台的工党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开始了中央银行改革,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将过去分开管理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合并管理,打破三者之间的界限。这样,英国开始出现“全能型”银行。在亚洲,日本也率先开始了金融业的“大爆炸”改革,1997~2001年,日本将全部取消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限制。

再看美国的情况,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限制银行跨州开展业务,到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案》和1970年的修正案都旨在强化限制。其后于80年代中期这一政策开始放松,允许银行控股公司购买邻州银行。1994年通过的《里格尔—尼尔(Riegle - Neal)银行及分支效率法案》 ,允许合并案的银行经存款保险的存款金额,在一州内不得超过30%,在全国则不得超过10%。

在花旗银行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之后,美国国内对金融业的改革有三种意见:一种是花旗银行模式,即改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金融超市;另一种是美洲银行模式,即改成以服务于全国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控股公司;第三种是第一银行模式,即改成立足于某一地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区域性银行。争论的结果是美国国会参众两院1999年11月4日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美银行、保险及证券业获准在彼此市场竞争。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中有关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三者跨界经营的条款,但仍然禁止非金融公司从事储蓄贷款业务。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称:“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我们终于可以用一项为21世纪的金融体系奠定基础的法律来取代一系列过时的法律。 ”

这一放松管制、银行普通企业化的运动为各国金融机构在国内外的并购活动扫清了障碍,直接激发了金融业的并购和重组,导致未来的金融业迈向以混业经营为时尚的所谓“金融超市”或金融业百货化。原来的情形是,一方面,虽然现有的银行业务范围极为广泛,但进一步扩展的空间极为有限,如美国花旗银行的处境就是如此。另一方面,保险和证券投资又急需扩展新的业务空间,如旅行者集团的状况。在法律上的限制消除之后,整个金融业内的企业既有动机、又被允许进行并购和重组,类似于旅行者和花旗之间的大规模并购和重组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三)西方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向“右”转容许并促进金融业的并购、重组

在过去,类似于旅行者和花旗之间的并购几乎是不可能得到政府批准的,即便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也必须重新解释有关法律条文才能容忍已经发生的并购。事实上,当并购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能容忍的限度时,美国政府的解释仍然是当前的并购并没有危及竞争,市场上仍然有足够的竞争性力量。不仅金融业的并购得到了政府的许可和支持,其他领域中的并购行为甚至是有关部门压力的结果,如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就是在美国国防部的直接压力下完成的。

这里所说的西方社会中政治与经济生活向“右”转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更多地倾向于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史上,自由经营和政府干预的思潮一直是并存的。有些时候,前者成为时尚而占上风,有些时候政府干预的想法会更得人心。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政府干预成为趋势。如英国一度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实行高福利社会的政策。但是,高福利社会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和其他社会问题迫使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向“右”转,传统的右翼政党得以执政掌权,也就是说信奉自由经营的思想和潮流占了上风。在目前这个阶段,虽然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由传统上的左翼政党执政,但这些政党却基本上延续了右翼政党的经济政策。体现在政纲上,英国首相布莱尔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是代表,那就是在政治上信奉人权、在经济上信奉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倡更多地让竞争起作用。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生活背景下,旨在着眼于全球市场、增强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和重组自然能得到政府的容许和支持。

(四)并购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以及争夺全球金融霸权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金融竞争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集团和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商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各国为争夺全球金融市场,纷纷鼓励大银行间的并购和跨国并购,组建全能银行集团,释放混业经营的渠道优势、多元服务优势、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而金融控股的组织模式又可以实现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的监控,从而提高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保持和增强竞争力的足够规模以及多样化的金融业务。“这样看来,已有点争先恐后味道的银行间合并只不过是它们迫于全球化竞争的压力而主动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是应对已经到来的全球竞争挑战的“理性”选择。[3]

例如,美国银行业并购的目的就是应对日本和欧洲的“全能银行” ,打破国际银行业务主要由日本和欧洲称霸的格局,增强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反过来,美国“全能银行”的出现又对欧洲和日本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促使欧洲和日本的金融业更进一步进行并购和重组。

(五)并购是金融业适应金融创新、开辟业务市场的客观需要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迅猛,传统银行业务在金融业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下降。据统计,在美国金融总资产中,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1960年的39%下降到1994年的29%;在向金融业外的借款者提供的贷款中,商业银行所占的份额,从1974年的35%下降至90年代末期的22%左右。这说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正日趋下降,这就需要通过业务的重组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的确如此,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或重组,不但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客户基数,还可以取消重复的业务,降低因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金融新技术和金融营销技术的创新,得以用大规模和多样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提供金融服务,提供廉价多样的金融产品,在降低技术费用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收入来源。

事实上,合并前的花旗银行,其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虽然网络庞大,但继续扩张却面临重重困难。而旅行者集团虽然拥有保险、证券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多样化的业务,但缺少花旗集团所拥有的业务网络。双方都已经很难在各自原来的领域内继续扩张。显然,如果花旗银行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开发旅行者集团所拥有的金融商品,旅行者集团在现有的基础上新建花旗银行所拥有的业务网络,其成本和时间都是难以想象的。双方合并后,意味着世界上有了全能金融服务公司,集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于一身。原花旗领先于国际金融、普通信贷与结算业务,而旅行者则以保险业、证券业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在花旗银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个分支机构,1亿多客户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业务以及旅行者集团的资本和产品,新的金融集团就能朝着全球金融零售服务型超级全能银行迅速迈进。合并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大了规模,而且在于它可以为客户提供几乎所有可能的金融服务。

(六)通过并购挽救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可以追求规模经济,壮大自身实力

大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来说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促进中小银行并购,优势互补,资本壮大,更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通过有资本实力的优势银行并购风险大、陷入困境的中小银行,可以化解中小银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如亚洲金融危机出现后,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银行合并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近年来日本银行的合并也旨在缓解银行业庞大的不良债务,稳定金融体系。[4]

随着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小银行很难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只有通过并购,才能壮大银行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降低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同时也得以增强抵御因区域性经济不景气带来的风险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并购只不过是金融企业在生存夹缝中寻找到的一条并不新奇的出路。第一,借并购扩大规模,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如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拥有1亿个企业及私人客户,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第二,借并购降低成本,取得低投入的利益。据悉,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后将裁减5000~8000名雇员,每年削减约10%的开支。法国巴黎银行在以370亿美元收购法国兴业银行和百利达投资银行之后,在2000年时达到节省8%成本的目标。2002~2004年节省的成本可达到4亿欧元,在2001年将为法国兴业银行和百利达银行带来8. 3%和19%的盈利增长,而新的银行到2002年之后,每年可实现15%的盈利增长。

三、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浪潮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充分反映了世纪之交产业内及产业间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特征,体现了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时代主题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确认识这一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过程,以及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业中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将逐步消失,三种业务之间开始相互渗透

很明显,全球放松金融管制及金融自由化的变化趋势,其结果就是导致“全能金融公司”应运而生,也就是说,通过并购、重组形成的或新涌现的金融业务供应商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了现有的三大金融业务类型和领域。根据现行的《银行法》 、《证券法》 ,我国目前实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严格的分业经营,这主要是着眼于有效地防范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但是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日益活跃,直接融资在金融业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务拓展空间却极为有限,在金融市场上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盈利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关注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浪潮,研究全能金融公司形成的条件及其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达,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该适时地逐步放松在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为在全球竞争视野下建设我国的全能金融公司创造条件。

(二)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和电信业之间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大融合,应该密切注意下一步出现在金融业和电信业之间的并购重组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基本趋势。各种类似于“智能卡”和“单一账单”之类的、集通讯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体的新产品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预期,即将到来的并购或重组潮流将是跨行业的,将会有更多的电信企业开始涉足金融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会有更多的企业合并或重组在金融和电信企业之间发生。

这种跨行业的企业合并、重组无疑会对目前我国金融业与实业严格分离的管理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认识已经发生的金融业并购对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但研究已经发生并正在深入的跨行业融合具有更为重大的战略意义。无论金融还是电信,都是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的行业,它们今天是、未来也仍然是典型的基础产业。金融业和电信业的全球融合,不仅促进了金融和电信服务的全球化,而且会进一步加快其他行业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果没有全能型的金融服务和电信服务,将会使我们在重大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再次丧失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延迟融于世界经济的时间,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因此,在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中,应当将电信业和金融业放在一起予以考虑。

(三)全球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使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而竞争的主角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近几年我国正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这意味着国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国内金融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来自“花旗—旅行者集团”和德意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无霸企业的直接竞争。而仅仅美国花旗银行本身就在全球98个国家经营,在39个国家提供包括居民储蓄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坦率地说,国内的金融企业,无论在经营规模、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金融创新、技术优势方面,都与这些跨国全能金融企业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我国必须站在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的高度,迅速采取包括并购重组在内的各种措施来提高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力,这对我国金融业应对来自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所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我们将在同跨国全能金融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

(四)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成为金融公司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冲击下,金融业的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能否在金融业中尽快引入和普及适宜的信息技术,能否顺利实现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否支撑巨大的技术改造投资和重组成本,成为金融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国的金融企业同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当前,虽然我们强调了向西方金融机构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注意到其富丽堂皇的外表和一般性的经营技术,而对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重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加大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加快金融业信息化改造的步伐。这就需要坚定地逐步收缩、撤并有形的机构网点,不再推行以平面的人力布局来扩大经营规模的传统方式,而把注意力放到立足于技术竞争的、无形的金融业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来。

(五)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可以稳定金融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www.xing528.com)

在亚洲,因泡沫经济破灭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银行呆、坏账严重地破坏了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对经济的复苏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重大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各国政府和金融企业本身所致力的艰巨任务,而从目前亚洲各国的具体实践来看,主要办法还只能是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当规模的并购与重组。

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化解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①1998年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②债权转股权,1996年10月在解决中国光大信托投资公司债务支付危机时,央行最终决定把约50亿元人民币的债权转换成股权,从而避免了这家信托公司的倒闭。③关闭和破产一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1997~1998年,我国共关闭了资不抵债的一家商业银行和三家信托投资公司,四家金融机构的总债务为1200亿元人民币。④合并重组。在1995~1998年间,我国将2000多家城市信用社合并为88家城市商业银行。事实表明,这些措施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需按新确定的对策进一步向前推进。

四、我国应对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发展已经昭示的趋势是,由一场银行、证券和保险企业之间的大并购、大重组可能演变成一场金融、电子和电信企业之间的大并购、大重组。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正逐步向全球开放金融和电信市场。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企业将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直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全球性的竞争。要想在这一竞争过程中生存并继续发展,只有迎难而上,勇敢地、积极地应对挑战。由此,必须从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改变我们的改革思路,调整我们的战略目标。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金融业全球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以适应全球性经营和全球市场变化为出发点,重新配置产业资源,确定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通过自身主动的变革与调整获得金融业发展的主动权,并能够在金融结构的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分工、合作与竞争。总之,我们不仅要考虑金融业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融合信息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角度,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加严峻的金融局面作出全局性的战略性部署。

根据目前我国金融业法律规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经营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以及前述分析所阐明的产业融合、战略转型与结构调整世界趋势,金融业改革应当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应实现近期战略目标,即通过商业银行的并购与重组形成大型银行格局,以提高抗风险能力,稳定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金融业内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限制,组建全能银行。在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再进入下一步,实现中期战略目标: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时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消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同时鼓励金融业、电子业和电信业之间的企业并购重组,组建融金融、电子和电信为一体的新型全能企业,以这种跨行业的全能企业统一体参与全球金融、电子和电信市场的竞争。

按照上述“两步走”的战略,[5]结合我们从全球金融业并购中得出的启示和我国金融业当前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振兴、发展我国的金融业。

(一)推动、鼓励国内新兴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

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新兴银行机制活、效益好,但规模都偏小,仅靠其自身发展分支机构扩大规模,短期内都很难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不可能对国有大银行构成竞争压力,走向国际金融市场更困难。因此,应积极鼓励和推动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或重组,如中信实业银行与招商银行或其他区域性银行合并,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实现迅速扩张,并有利于规模化的电子支付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竞争实力。

(二)推动、鼓励新兴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

从1995年开始,我国先后将2000多家城市信用社改组成城市商业银行。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规模极小、资产质量不高,但却有分支机构多,中小客户多,同城市居民联系紧密的优点。通过新兴商业银行并购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发挥新兴商业银行的机构与管理优势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优势,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逐步化解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的问题。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可以和长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组建长江发展银行,走大区域范围内的联合发展道路。这样既有利于服务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又有助于取得规模效益,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实力。

(三)将目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并为两家,组建全能银行,参与全球金融业竞争

下决心实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强强”联合。具体做法是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合并,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合并。合并之后形成的两家新银行,无论从总资产规模,还是从业务结构和覆盖区域的角度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将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在国内,先在内部整合后的两家新全能银行可以继续压缩各区域内相互交叉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大对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国际上,两家新银行努力增加海外经营机构,重点从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上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发展目标是成为在今后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后仍能占据50%以上国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能银行。

(四)逐步取消不能同时经营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的限制,支持三种业务相互渗透,培育覆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全能银行

具体做法是:将中保集团所属的海外保险业务机构分别合并给新组建的两大全能银行。在国内,允许新组建的两大银行并购人寿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两大新银行可以利用营业储蓄网点优势和总资产规模优势开展寿险和财险业务;利用与大中型企业关系密切的优势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进入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全面解决方案型金融服务。经过这样的组织和业务整合,两大新银行将实实在在成为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业务于一身的全能银行,基本具备同美国花旗—旅行者集团等世界级全能银行相抗衡的实力。

(五)取消对金融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并鼓励已经形成的全能银行同电子业和电信业相互渗透,组建金融、电子和电信业“三合一”统一体

顺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开放承诺,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其规则下运行的发展形势,确定金融业国内国外全面开放的步骤和时序,重点鼓励电信业和电子业与金融业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为主动参与下一轮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和企业并购重组做准备。

(六)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组建金融监管局,形成一个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实施全盘统一管理的监管格局

金融的混业经营及与电信、电子的融合,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对管理的一系列环节,包括管理方针、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监管手段等进行重大的改革。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着手组建统一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金融监管局。

附录:近年来全球金融机构并购重组大事记

1995年5月,瑞士银行以18亿美元收购了从事投资和股票业务的沃伯格投资银行。

1995年8月,美华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以一笔价值100亿美元的交易合并。

1996年1月,韦尔斯法戈银行以123亿美元收购了第一州际银行公司。

1997年6月,美洲银行以50亿美元收购了经营证券和债券的罗伯逊·斯蒂芬斯公司。

1997年7月,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以5. 25亿美元收购了经营证券和债券的奥本海默公司。

1997年8月,国民银行以155亿美元收购了巴尼特银行。

1997年9月,旅行者集团以90亿美元收购了经营股票和证券的萨洛蒙兄弟公司。

1997年11月,第一联合银行和科斯泰茨金融公司宣布合并,其交易价值为166亿美元。

1998年3月,华盛顿相互储蓄银行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安曼森公司。

1998年4月,银行业巨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它们将以一笔70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合并,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1998年4月,美国两家金融服务公司大陆证券公司和格林特里金融公司宣布以一笔价值76亿美元的交易合并。

1998年4月13日,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一芝加哥银行宣布合并,组成美国第五大银行,资产总计2300亿美元。

1998年4月13日,美国国民银行和美洲银行宣布将组成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计5700亿美元。

19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以101亿美元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收购后德意志银行的总资产达到82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1999年1月,西班牙最大的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宣布与西班牙中部美洲银行合并,合并后的国际-中部美洲银行拥有资产2390亿欧元,成为欧元区内第八大银行。

1999年1月19日,日本中央信托银行宣布收购三井信托银行;富士银行表示正考虑与其最大股东——安田信托银行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合并; 1月20日,三和银行和东洋银行宣布达成联盟协议。

1999年2月1日,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巴银行宣布将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实行合并。合并后组成的新银行集团名为巴黎巴兴业银行,资产总额达6454亿美元,成为法国第一大银行集团、欧洲第三大银行集团,其自有资本名列全球金融业第四。

1999年5月10日,香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耗资103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共和公司及其欧洲姐妹机构SRH的股份。

1999年5月,英国渣打银行继取得印尼Bali bank控股权后,注资1. 72亿美元买下了泰国那利银行68. 4%的股权,以开拓泰国金融业务市场。

2001年,英国保诚保险集团以265亿美元合并合众美国通用保险,组成全球性的大保险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将取名保诚实业,保诚股东拥有50. 5%股权,美国通用股东则拥有49. 5%股权。新公司的总市值达308亿英镑,预计其管理下的基金将达2290亿英镑。

2001年,德国保险巨头安联保险公司将收购该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组成全球第四大金融集团。已经拥有德累斯顿银行20%股权的安联保险集团将以234亿欧元股票及现金,收购德累斯顿银行余下的80%股份。

2001年,美国花旗集团下属的花旗银行,以125亿美元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墨西哥国民银行,这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并购案。并购后的花旗-墨西哥国民银行拥有1549个分行,职员人数逾3万,其资产超过430亿美元,占墨西哥银行业总资产的26. 1%,在墨信贷市场的占有率达24. 4%,是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地区最大的金融集团。

2001年,美国第六大银行——第一联合银行宣布将以换股形式收购其竞争对手瓦霍维亚信托银行。两家银行合并后资产总规模将达到324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花旗、美洲和摩根大通的美国第四大银行。根据合并协议,1股瓦霍维亚股票可换取2股第一联合银行股票,这项合并交易的总金额达到约134亿美元。

2001年11月2日,拥有中资背景的香港中信嘉华银行宣布斥资42亿港元收购香港华人银行。这项收购行动使嘉华银行资产从591亿元增至800亿元,扩大三成七,晋升至香港银行业的第四位。

2002年8月14日,台湾地区国泰金融控股公司与世华银行合并,国泰以1股换世华1. 6股的固定换股比例,将世华银行纳为旗下100%持股的子公司。并购的总交易额为1164亿元新台币(折合35亿美元) ,是台湾历来最大的金融并购案。

2002年11月14日,英国最大的商业储蓄银行汇丰银行(HSBC)与美国家庭国际银行(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达成协议,将以153亿美元通过换股形式收购这家仅次于花旗的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银行。购买方式是汇丰以本月13日家庭国际银行每股22. 46美元的收盘价为基础,再加价34%,即每股30. 04美元的价格,与家庭国际银行换股,1股家庭国际股票换2. 675股汇丰股票。

2002年12月16日,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准备收购里昂信贷银行(Credit Lyonnais) 。农业信贷银行宣布将以每股56欧元的价格,即总金额196亿欧元(折合201亿美元)收购里昂信贷银行股份。此举将令农业信贷银行成为仅次于法国国家巴黎百利勤银行(BNP Paribas)的法国第二大银行。

2003年9月25日,加拿大寿险服务提供商Manulife金融公司(MFC)通过换股方式,同美国保险服务提供商John Hancock金融服务公司(JHF)合并,使MFC成为北美第二大寿险商、美国第八大保险商。MFC公司以1. 1853股普通股股票交换1股JHF股票,交易总金额约为110. 63亿美元。

2003年10月27日,美国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BOA)以换股方式收购商业银行控股公司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Fleet Boston Financial Corp,FBF) 。美洲银行以0. 5553股普通股股票交换1股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股票,收购总金额约为492. 61亿美元。

2003年11月12日,花旗集团通过花旗环球金融公司从中国银行购入了面值18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笔不良贷款中,共包括中国银行发放给内地、香港约450多家公司的贷款,其中大量贷款以香港房地产作为抵押。

2003年11月17日,美国保险、在保险、投资咨询服务提供商圣保罗集团公司(St Paul,SPC)同旅行者财产事故保险公司(Travelers Property Casualty,TPC)达成协议,以换股方式同后者合并。圣保罗集团公司以0. 4334股普通股股票交换1股旅行者财产事故保险公司股票,交易总金额约为161. 36亿美元。

2003年12月17日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 、国际金融公司(IFC)宣布共同投资兴业银行,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略低于25%的股份,投资总额近27亿元人民币。根据协议,每股认购价为2. 7元人民币,恒生银行和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将分别持有15. 98%和5%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持有4%的股份。

2004年1月15日,JP摩根大通银行宣布以换股的形式与Bank One Corp.合并。JP摩根大通银行出价为: 1. 32股该公司股权交换1股Bank One Corp.的股权。新公司将继续沿用JP摩根大通的名称,新公司的集团总部将迁往纽约,而个人银行业务的总部将设在芝加哥。

2004年5月4日,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旗下的US - Citizens Financial Group Inc收购了美国Charter One Financial Inc所有在外流通的普通股,每股收购金额为$ 44. 50,总收购金额为105. 3亿美元。

2004年5月9日,美国SunTrust Banks Inc (ST) ,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美国商业银行控股公司National Commerce Financial Corp (NCF) 。ST以$ 8. 625现金和0. 3713股普通股交换1股NCF股票,总收购金额为70. 25亿美元。

2004年7月23日,西班牙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公司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位于伦敦的Abbey National PLC银行所有的普通股。交易总额157. 88亿美元。交易价格为AN公司股票每股10. 703美元,以7月22日SC公司股票收盘价10. 132美元每股为基础。SC公司以1股该公司新发行股票加0. 571美元的现金股利交换每股AN公司股票。该收购案是欧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境银行业交易。

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宣布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与交通银行签署入股协议。汇丰银行以每股1. 86元入股,持有77. 75亿股交行股份,占该行增资扩股后19. 9%,共计人民币144. 61亿元,折合17. 47亿美元。入股后,汇丰将成为继财政部之后交行第二大股东。

2005年8月1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宣布与中国银行签订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财团决定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权,此项收购耗资31亿美元,是目前银行业内单笔并购额最大的一例。

2004年8月20日,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公司以125. 9亿美元收购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Rouse公司所有流通普通股。每股Rouse公司股票价值67. 5美元。

2005年6月到9月,中国金融业并购进入高峰期,期间发生的重大并购有:美洲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分别以25亿和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汇丰保险斥资81. 04亿港元收购平安保险9. 91%股权;瑞士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20%股份,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注释】

[1]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虽分别属于日本6大财团的住友和三井,但作为两大财团的核心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财团框架实施企业重组,其本身预示着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跨产业、跨集团的企业大合并会增多。

[2]事实上,由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已经导致美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及90年代初期持续下降。一项研究表明,在金融业中,美国企业在世界最大12家公司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67%下降到1980年的26%,而1990年已降至零。也就是说,此时全球金融业12家最大的金融企业中,美国已榜上无名(参见Lawrence G. Feanko : 《全球竞争:美国的大公司是可怕的一支吗?》 ,《商务地平线》 ,1991年11/12月号) 。

[3]罗仲伟: 《企业投融资战略》 ,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4]长期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泡沫成分集中反映在银行体系中,90年代开始经济步入衰退,泡沫破灭并转化为大量的不良债务,这些债务严重损害了现有银行的正常信贷功能。

[5]在实现第一步目标方面,首要措施是推动金融业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化解银行风险。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由中国工商银行接管,这是我国金融业并购的开始。1999 年5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资产、负债、权益及137家营业网点,进行机构和资产重组。合并后的光大银行成为我国的第六大银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