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让你生活更成功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让你生活更成功

时间:2024-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ZHANG WO YU REN JIAO WANG DE JI QIAO内容描述学会与人交往一、人际交往的意义1.人际交往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提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会感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社会规律的发现,是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的杰出贡献。这种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在人际互动和交往中实现的。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让你生活更成功

第三章 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ZHANG WO YU REN JIAO WANG DE JI QIAO

内容描述

学会与人交往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人际交往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不调所致。这是因为:

(1)与他人发生冲突会使自己心灵蒙上阴影,导致精神紧张、抑郁,不仅可致心理障碍,而且可刺激下丘脑,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进一步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许多心身疾病,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偏头痛、月经失调和癌症,都与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遭受强烈的刺激有关。

(2)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烦恼,快乐与朋友分享会更快乐,烦恼向朋友倾诉就会减轻,倾诉的过程就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过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大量的研究证实,离群索居会使人产生孤独、忧虑,可导致心理障碍。有的国家以限制人际关系、实行心理隔离作为惩罚罪犯的手段,经过数年隔离,罪犯轻者出现心理沮丧,失去语言能力,重者可患精神分裂症

(3)愉快、广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同时心理学家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交往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了身体、智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优秀的宇航员研究生和大中学生,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别人的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都很好。他们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厚、诚挚、信任别人等等。这些研究还发现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幸福家庭,这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关系状况影响个性发展和健康的佐证。

2.人际交往是人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1)人作为有机体同样要遵循生存第一的生存法则,没有人会怀疑自我保存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需要。因此,人都需要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提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会感的最有效途径。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感到安宁与舒适。有人研究过战场上与部队失散的士兵的心理,发现最令散兵恐惧的不是战场的炮火硝烟,而是失去同战友联系的孤独。一旦一个散兵遇到自己的战友,哪怕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其独自一人时的高度恐惧感也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

(2)人不光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当人置身于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同样会缺乏安全感。如新兵入伍来到部队,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支持,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因而在自我稳定感和社会安全感方面就可能出现危机。在新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之前,会一直处于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生物安全感的建立相似,获得社会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同样是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不过与生物安全感不同,一个人要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仅有别人的陪伴或表面交往还很不够,社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之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3.人际交往是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一个人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评判。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到确立,生活就会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确立,他就没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此时,人就会自卑、自贬、自我厌恶、自我拒绝、自暴自弃。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人生就不再有意义,人就只能走上自毁、自绝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所以,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因此,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持其稳定的自我价值评判。如果社会比较的机会被长期剥夺,则会使人因缺乏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信息而导致个人价值感的危机,并使人产生高度的自我不稳定感。人是不能忍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的。因此,自我不稳定感会引起人的高度焦虑,并促使人去同他人进行交流,进行有意无意的社会比较,以便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使自我价值感重新得到确立。

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社会规律的发现,是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的杰出贡献。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人、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确定的。人们要想在这些方面作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他人的状况进行比较,找到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4.人际交往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只要活着,不管你愿意或自觉与否,都必须与人进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无不与同他人的交往相联系。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信息、机遇、扶助就可能助你走上一条成功之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依靠群体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出现质的飞跃,这种“群体效应”已越来越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力。这种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在人际互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可产生1+1>2的智力共振。

5.人际交往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常常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所有这些方面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的金钱收入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人的比例并没有增加,而是稳定在原来的水平。这说明金钱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幸福。

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同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是否良好;如果同配偶、恋人、孩子、父母亲、朋友及同事关系良好,有深刻的情感联系,那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且富有意义。反之,则会感到生活缺乏目标、没有动力和不幸。在这些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成功、名誉和地位,甚至超过了西方人最为尊重的宗教信仰。有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法国社会学家指出,社会关系的丧失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哪些心理因素在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

1.认知因素

首先是对自己的的评价是否正确,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2.情绪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表现要适时适度,应当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境相称,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恣意纵情,会给人轻浮不实的感觉;若情绪变化激烈则会让人觉得过于感情用事;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对本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则会被认为麻木、无情。这些不良情绪反应都会影响交往。

3.人格因素

在与人交往中,人格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因而会影响人际交往。为了改善人际交往,应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4.能力因素

与人交往中,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而对有些青少年来说,则是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有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调解他人的矛盾,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出尽洋相;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梆梆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提高,关键是要多动脑筋多交往。

三、避开与人交往的误区——偏见

初次遇到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形成一种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之为“人际知觉”。而“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微妙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难谈成。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可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很难避免被第一印象所左右。所以人们在初次交往时,要尽可能给对方一个好印象。

另外,“刻板印象”也是形成偏见的因素之一。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八九要出偏差。但是,只要我们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就可以不使“偏见”产生。因偏见产生还受环境的影响:诸如生活境遇,情绪状况。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在他眼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这说明主体状态影响到本人对知觉对印象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偏见。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要在别人心情不佳时去麻烦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察颜观色有其积极意义,也是防止偏见产生的必备条件。

但是,形成偏见的一个更为常见的原因是错误的逻辑推理。人们往往从一个人存在某种品质为出发点,这种推理上的偏差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偏见。故防止和消除偏见是件不大容易的事。

四、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致胜法宝

与人交往时,经常微笑,保持乐观,能将愉快的情绪传染给他人,能令人感觉愉快,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各种笑容中,微笑是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的。世界各民族普遍认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规表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表明心境很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表明很有自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表明对人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明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矫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五、排除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的策略

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就要做到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人与个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它意味着交往双方对交往关系的满意以及双方有形或无形的心理接近。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社会心理特征。

心理相容主要表现为:肯定对方,真诚热情,了解群体规范,了解对方人格,正确归因。

我们经常会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心理相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肯定对方。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易于接受对方的态度、观点;

2.对人要热情真诚。与人交往时,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热情与真诚,你定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3.了解对方。与人交往中要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其成员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同一个群体的成员获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要求,因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重点透视

怎样与老师和同学相处

一、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代,对朋友的向往最为强烈,对友谊的憧憬最为多彩。都希望有朋友共享欢乐,又希望有朋友分担痛苦。有的同学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同学不理他。那么,怎样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呢?

第一,真诚待人、实事求是,不虚伪浮夸,不轻率鲁莽。既要力求在集体中做出成绩,又不能自视清高,孤芳自赏。

第二,主动与同学交朋友,不搞小圈子,不排斥异己。不以己度人,不以性格差异、家庭背景、成绩优劣、观点异同作为交友的标准。如果不平等待人,只会使自己陷于孤立。(www.xing528.com)

第三,要能控制自己情绪,不滥用感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要迁怒他人;有了激动的情感想抒发还得看时间、场合、对象。

第四,要与同学友好相处,正视客观环境。对同学要学会尊重体谅。不要贬低议论他人。人际交往中的大忌就是背后对人指指点点,这是恶化人际关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对同学、对环境不要过高要求,要学会宽大容忍。例如,自己想安静,同学却心血来潮引吭高歌,自己想娱乐、人家却要埋头读书,自己想参加体育活动,朋友却邀你看电影,诸如此类的矛盾要善于处理,学会谦让妥协、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五,用行动为集体增光。北京市某中学高中某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她参加4×400米的接力赛。在终点前的100米比赛中她咬紧牙关,使尽全身力气奋力向终点冲刺。而当她的双脚刚刚踏过终点线时,身体像散了架似的瘫倒在地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身体痛苦地抽搐着。看着她难受痛苦的样子,同学们都流出了眼泪。过了两个多小时,她才慢慢恢复过来。医生问她,为什么这样不要命地跑?她说,当时自己只有一个念头:为了集体取得好成绩,豁出命也要争。是的,在这赛场上的一瞬间,集体在她心中重千斤。她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这位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个人品质:意志坚强,较强的忍受力、自制力。爱护班集体,这是她人际关系好的基础。

如何与室友相处

每个人都渴望寝室像家一样和谐融洽,学习之后劳累了可以作为休息的归宿。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多少冲淡一些思家的煎熬。然而事情偏偏有时不如愿,今天可能两个人在争吵,明天又有谁在赌气,全寝室里也会空气紧张。

与室友关系紧张一般会有两种情形:回寝室时没有“归宿感”,甚至成了不敢回、不愿回、不想回的令人痛苦的地方;二是与寝室中的某个人合不来,产生“疑邻人偷斧”的心理,越不喜欢谁,看他每个动作,听他每句话心理都觉得不舒服。久居同一屋檐下,有这种感觉也是很难受的。

与室友关系紧张,会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影响学习,那么该怎么改善这种关系呢?

1.要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你在寝室里被其他人孤立的话,那就必须得检讨一下自己了,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为什么其他人都那么“齐心协力”的孤立你一个人呢?也许是你的行为太“自我中心”了——凡事很少为别人着想,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该休息的时候发出些声音影响别人,或对寝室的公共事情不怎么关心,打扫卫生不积极,只顾及自己的那块小空间;甚至有东西从不与人分享而分享别人的东西却毫不客气等等。这些看似不大的事情长久了会伤害室友和你的感情,大家就会对你淡淡的。要想与室友友好相处,只有改变自己,从小事做起,有好吃的主动与别人分享,手脚勤快一点,提水扫地要表现积极。当然,做这些事情要表现出诚心,而且需要坚持下去,凡事多为别人着想一点,自然会改善你与室友的关系,并结交很多的朋友。

2.对人要宽容、大度。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室友,不妨开诚布公地跟他谈谈,因为有的时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妨碍了别人,有人给他提出来后可能就会注意了。住上铺的同学可能会不小心弄脏了下铺的床单,或者把本来平平整整地床单给弄得皱皱巴巴,下铺不去计较好了。大家同室而居,勺子总有碰锅沿的时候,如果经常为这等小事不满、烦心的话,真的是彼此很难相处了。

3.要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如果你的室友出门后彬彬有礼而在寝室里甚至有点粗鲁,可能正说明他真的把寝室当作可以随便表现自己、无须设防的家了。不能因为谁有某种不足就讨厌他,如果这个缺点不是品质上的,不是道德问题的话。大家能够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种缘。

当大家以后各自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驰骋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在花季时光里那些“住在我上铺的兄弟”。与你的室友和谐相处吧!

二、如何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许多同学都有一种体会:自己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的成绩,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中学生来说,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老师几乎是把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高。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添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跟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的,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在学校时,经常会评价:“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等长大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认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老师有过失时,要正确对待,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4.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理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与老师搞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老师一次批评心里就特别怕那个老师,认为他是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必要的。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了纪律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自我测试

人际交往能力测试

在下面的问题中,你能迅速地判定你的反应吗?我们把反应的情况分成五个等级:总是(0分)、经常(1分)、不确定(2分)、偶尔(3分)、从不(4分)。请按照你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我能自如地使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

2.我能自如地用非口语(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表达自己的情感。( )

3.我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能选择正确恰当的词汇。( )

4.别人能准确地理解我用口语和非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

5.我能很好地识到别人的情感。( )

6.我能在一位封闭的朋友面前轻松自如地谈论自己的情况。( )

7.我对他人寄予深厚的情感。( )

8.别人对我寄予深厚的情感。( )

9.你不会盲目地暴露自己的秘密。( )

10.我能与观念不同的人交流感情。( )

11.不同观念的人愿与我交流感情。( )

12.同学乐于向我述说不幸。( )

13.我不轻易对同学作出评价。( )

14.我明白自己在交往中的一些不好习惯。( )

15.当我和同学讨论时,我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而不强加于人。( )

16.在和别人要发生争执时,我能克制自己。( )

17.当我心烦意乱时,我经常通过看书来排遣自己的心情。( )

18.当同学带着问题找我时,我一般会告诉他该做什么。( )

19.当我不同意一件事时,我会说出做这件事的后果。( )

20.我乐于公开自己的新观念、新方法。( )

结果分析

这个测试的优点是能帮助你发现自己交往能力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在这个测试中,得分越低,说明你能力越强;得分越高,能力越弱。如果你的总得分在25分以下,说明你的交往能力在中等之上。这些能力是互相影响的,但不一定都是一致的。一个人可能某些能力较强,某些能力较弱。这样,通过自我测试,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弱点。

相关链接

名人交友故事

俞伯牙摔琴祭友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拜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成连为师,学习琴技。据说,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次,俞伯牙奉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听了他的话,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到俞伯牙在问自己,那打柴的人微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使俞伯牙大喜,赶忙邀请他到船上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听了打柴人的话,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是他们约好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到这个消息,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后人受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位“知音”友谊的感动,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