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时间:2024-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农业和农村密不可分,因而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甚多,兹举例列下:在发展农业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包括:农业部门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调整;农业生态平衡的恢复和改善;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劳动力的合理再生产和利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合理使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等。

农业发展战略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农业发展战略(1)

一、农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和特点

在研究农业发展战略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何为战略问题。这样,将有利于明确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性质、范围等,从而有利于此问题的研究。

战略一词,过去惯用于政治军事领域中。举例来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战略就是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一阶段上的主要的打击方向,制定革命力量(主要的和次要的后备军)的相应的布置计划,在革命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为实现这个计划而斗争。”(2)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战略是涉及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问题。又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3)这里所说的战略,则仅涉及战争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战略一词的使用范围已大大扩展。就目前人们的一般认识而言,战略指对一切涉及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战略问题,的确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换言之,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存在着从全局、长远角度来进行筹划和指导的问题。在农业领域中,当然也不例外

在这里,应当强调的是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两大特征,因而使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性,使其区别于局部性、暂时性和一般性的问题。

战略问题的全局性,要求我们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来办农业。无论是从“块块”(即不同地域、生产单位等)还是从“条条”(即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农业的各领导机关等)方面来看,都应力求避免主观片面、顾此失彼。战略问题的长远性,则要求我们根据“瞻前顾后,长短结合”的原则办农业,在诸如各个生产周期之间、用地与养地之间、造林与采伐之间等方面都要避免只顾眼前、竭泽而渔。

当然,全局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全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固然具有全局性,但一个省(自治区)、县、乡范围内的农业发展问题,也各有其自身的全局性。而且全国各大经济区、各省(自治区)之内的全局性问题,正是全国性问题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小范围内的全局性问题,要在符合“全国一盘棋”精神的条件下,予以统筹兼顾,使之相互配合,各得其所。换言之,全国性的农业发展战略,要以地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基础,而地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又要以全国性的农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性的农业发展战略是地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的综合和概括;而地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则是全国性农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长远性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很难对“长”、“短”划分一个绝对的界限。就目前而言,我们主要是研究中期农业发展战略问题,例如最近10~20年间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同时,也需要研究长期、远期发展战略问题,如今后30~50年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相比较而言,中期农业发展战略是具体的、现实的,而长期和远期发展战略则是笼统的、探索性的。后者将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并日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然而,究竟什么是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呢?它有什么特点呢?由于农业和农村密不可分,因而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是一个社会综合体,它的发展战略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建筑国民经济部门,其综合性很强。农业发展战略既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容和意义而言,农业发展战略是农村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概言之,农业发展战略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较强的发展战略。

再进一步看,无论是农业问题还是农村问题,无不与农民问题息息相关,从而一切涉“农”的战略问题,在实质上都是“三农”战略问题。

很明显,研究、制定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加速农业生产发展,更好地发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变农村的面貌和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对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改善城乡关系,等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全面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性大转变,研究这一战略问题尤为重要。

二、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范围

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综合性,决定了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农业发展战略问题,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农村发展战略问题,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甚至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问题。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可以算是广义的;如果仅涉及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则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过,如果要全面地、系统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农业战略问题的涉及面紧缩得过窄,是难以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当然,在研究广义农业发展战略问题时应当明确,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核心和重点。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甚多,兹举例列下:

在发展农业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包括:农业部门结构的合理调整(即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的第二级部门的规模和比重,现阶段应逐步适当扩大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比重以及经济作物的比重);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调整(即农业各部门的地域分布,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做到适当集中,以便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自然、经济优势);农业生态平衡的恢复和改善(即通过改变人为条件来恢复和改善某些地方被破坏了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等,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的改善);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劳动力的合理再生产和利用(这里首先就涉及对农村人口增长的大力控制,其次是在农业劳动者中普及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合理使用(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药的品种搭配和合理分配、施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等。

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内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经营形式的变革(例如,进一步完善农业的经营形式,强化农户的专业化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如农业生产布局、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体制)的改革;农业中的商品流通(如农产品的收购、运销);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如合理调节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国家税收、国家农业投资贷款),等等。

在上层建筑方面,则包括如下问题: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型的农村干部队伍;改革农村各级领导机构,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等。

以上所列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范围是否过广?否。这是由于,凡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都是战略问题,而且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又具有综合性,因而其涉及面就不可能是过于狭窄的。

三、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什么是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呢?它可以说是涉及农业发展战略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共同性的“大政方针”,它指导着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制定和贯彻执行。这些指导思想,体现战略问题所具有的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农业的特点,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涉及面较广,下面列举几条:

1.建设物质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密切;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但精神生活又反过来给物质生活以巨大影响。很明显,在建设繁荣、富裕、康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既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福利,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指导,加强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科技教育等。特别是,要注意进一步肃清封建主义的余毒,抑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培养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加强智力投资,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以便培养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民。这是体现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方面。

2.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与巩固、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方面,主要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要使农村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获得巩固和发展。现阶段,最主要的是在完善家庭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并不断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例如股份制合作经济、农工商一体化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等等)。

3.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在农业发展战略中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其实质是要求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中首先要贯彻这一思想,避免片面强调发展工业,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倾向。

4.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农工商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正确对待和处理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由于过去发展农业,常常把视野局限于现有的耕地和粮食种植业,以致路子越来越窄。因此,今后要强调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地看待农业的发展,其本身就是战略问题所固有的要求,而且,是符合保持、恢复或改善农业生态平衡要求,符合农业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和经济规律要求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耕地以外的大片山地、丘陵、草地、水面,向生产的广度(广度中也有深度)进军,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而且,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使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各项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得到普遍增长,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至于农工商相结合,指的是农工商三业在基层单位内部的结合。这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商业三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根据试点,实行农工商结合,有利于从工业、商业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还利于农,从而有利于繁荣整个农村经济。因此,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农工商结合,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目前人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其实质即“农工商产业一体化”或“贸工农产业相结合”。

5.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向比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不可超越的必然过程。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和提高农业以及农村各业的生产力水平,加速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够利用价值规律为农业服务,促进农村的繁荣、富裕。

在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流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搞活农村的商品流通,逐步解决流通渠道与商品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为了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以便满足农业和农村对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和储存、农产品销售和运输、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要。这些服务活动,是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

6.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所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就是现阶段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农村建设,主要的是依靠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发挥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务和自然资源等。例如,在农业中实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大包干”,就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因此,实行正确的政策就会获益无穷。在农业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已经被国内外大量事实所证明,是“一本万利”的事业。今后,在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作制度、合理使用化肥、研制和使用高效低残毒农药、推广符合需要的农业机械、采用适用性强的科技措施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不过“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并不等于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政策的制定要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技成果的取得和推广,也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因而,对于这方面的投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开办工厂等,无一不需要投资,因此可以说:“三靠投入”。

7.满足需要、符合可能与提高效益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提高农业领域中的经济效益。这涉及我国发展农业的道路问题。我们如果做到使农业的发展,能够尽可能满足城乡人民对各种农副产品的需要,符合我国特别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且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又尽可能高,这就是走了一条切合实际、经济实惠的发展农业的道路。为此,在有关农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中,都要注意切实做到“需要、可能、效果”相结合。例如,就农业生产而言,要在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布局、生产技术措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等方面,确定最优模式,才能符合上述要求。

四、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主要内容。确定战略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战略指导思想、国情和国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可能采取的战略措施等。战略指导思想为确定战略目标指出方向、原则和道路;国情和国力制约着战略目标的广度和高度;可能采取的战略措施则决定着战略目标的落实程度。而且,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

国情和国力是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措施的重要基础。它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甚至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可算做一种国情。为具体分析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把与我国农业发展有关的国力、国情的方面分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大类:

不利因素有:(1)人口总量大,农业劳动力过剩,而且控制人口增长的难度大,因而,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基本需要方面的压力大,在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困难较多;(2)人均农业生产资源占有量低(例如,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数的40%,草原为50%,水资源为25%),增产能力受到限制;(3)整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也不算高,因而,不仅农业本身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低,而且整个社会支援农业进行扩大再生产,也不能不受到限制。

有利因素有:(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节俭的好传统等,使得我们有可能更好地利用各种生产条件,克服困难,获得发展;(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大,互济互补的回旋余地也较大;(3)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因而增产的潜力也就比较大,尤其是牧区、山区、草原、水面的增产潜力更大;(4)我国劳动力多,也有其有利的方面,可用于实行“劳动力集约经营”;(5)我国农村素有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传统,利于发展“有机农业”。此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也是不容忽视的。

可见,如果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国情、国力,就既不会盲目乐观,也不至于悲观失望。只要我们实事求是,扬长补短,兴利除弊,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什么内容,如何加以表达?一般说来,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总目标,主要通过文字加以描绘;二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程度,主要通过若干具体指标来加以反映。二者紧密结合,就可勾画出完整的发展轮廓。

关于前者,今后若干年的奋斗总目标,大体上可以这样设想(姑妄言之,仅供探讨):建立起集约的(指农林牧副渔集约经营,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合理的(指生态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合理、再生产各环节之间良性循环、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合理等)、经济实惠的(指农业生产变为经济效益高的生产系统)、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指用现代工业机械、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农业),以满足我国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大大提高全体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指按人口平均的农产品大大丰富,农民的收入普遍达到小康水平,进一步与城市职工接近,并大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建成一个农工商相结合、城乡结合、综合发展的富庶新农村。

不言而喻,类似这样的总目标,如果制定得好,就会发挥其动员、鼓舞、指导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还应确定反映总目标的具体指标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预测。

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农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的保证。研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措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战略措施是否恰当,因而,战略措施要具有可靠性,避免盲目性。一切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都不能仅仅限于描绘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而是应该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使之付诸实践。

2.发展农业可采取的战略措施甚多,不仅要可行,而且要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即从各种可相互取代的措施中择优而行,扬长避短;在各种措施中,既要花力气去研究一些新的重大措施(如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等),又要大力普及那些公认的在理论、技术、财力上并无特殊困难的战略措施(如秸秆还田、沼气等),排除落实中的障碍,使之产生实效。

3.战略措施的涉及面很广,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各个具体方面,因而,农业发展战略措施的采取,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而且涉及工交、财贸、文教、科技等部门,涉及多门学科,需要有关方面分工合作,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分别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再由有关方面进行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奏效。

那么,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战略措施呢?不妨举例如下(有不少措施已在以上各部分中提到,不再一一列举):

1.多成分、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长期并存,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2.贯彻执行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把农业经济搞活。

3.在农业生产上应实行农、林、牧、副、渔业并举的方针,实行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共同发展,专业化生产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4.必须搞好人的繁衍与物的生产的平衡,大力控制人口;调整好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5.在技术结构上,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以便符合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6.在能源结构上应做到多种能源相结合,大力采用低成本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污染能源等。

7.加强智力投资,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培养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首先是青年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8.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步地用现代工业、交通业、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

五、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

这一调整是2000年1月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来的。提出这一调整的背景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但目前又面临粮食丰收、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农民减收的新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会议提出了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既是人民生活提高,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又是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当加速引进、培育和大力推广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并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

2.加快发展畜牧业。目前我国粮食库存量较大,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为此,应当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工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

3.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使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强大。

4.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畜牧、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粮食主产区,要通过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5.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会议认为,在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中,各级政府要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其重点是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便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2.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要重点开发和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加工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要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以及显著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3.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

4.加快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扶植,引导农村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

这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战略性的。其实质是,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若概括而言,则为“质量、效益、增收”,是其核心也是其基本目标。在调整中,应当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其具体要求是不能忽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因为,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以及人增地减的趋势的日益明显,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巨大需求。

会议还指出,在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普及农村科技和教育,努力繁荣农村文化,保持农村社会秩序。

本部分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问题的描述表明,本文以上各部分所叙述的关于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一般理论,仍然基本上是适用的。

六、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07年1 月30日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此文件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一脉相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战略任务。持续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应对国际竞争、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都至关紧要。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农村建设要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进行,大家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具体内容包括诸如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等等。建设现代农业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意味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董辅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0 年1月16日).人民日报,2000-02-14

5.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人民日报,2000-01-0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01-29

7.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人民日报,2007-01-30

【注释】

(1)《斯大林选集》上卷,246~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3)本部分的主要依据是:(1)2000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关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报道;(2)2000年1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性任务》。

(4)本文是作者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一书的第5章,有所改动、删节和补充。该章的结构和大部分内容,已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本农业经济教材等所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