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时间:2024-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篇抛砖引玉的探索性文章,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在诸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级差地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规模经济、农户经济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上硕果累累。这样,就会在社会主义农业基层经济组织的理论上有所突破。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关于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1)

这是一篇抛砖引玉的探索性文章,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衷心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关于农业经济基础理论、

应用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界定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这一概念究竟何所指?看来,这一问题得从理论及其层次谈起。

众所周知,所谓“理论”,是与“实践”相对而言的,是对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取得的系统化的理性知识;理论以概念、原理、观点所形成的体系的面貌出现。而这些概念、原理、观点则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进一步看,理论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存在不同层次的理论。比较粗略地,可把理论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大的层次,并且相应地存在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这一划分,恐怕是适合于任何学科的。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加以说明(见表1)。表1本身,尽管不一定完全确切,但至少线条还是清晰的,所以不再加以解释。笔者认为,表1的内容不仅适用于农业经济学,而且适用于多门学科。

表1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及其研究的基本区别

除表2中作为举例而列出的12个方面以外,农业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及应用技术肯定还有其他的方面,例如农业产业结构经济理论、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理论、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业中的按劳分配理论等等。但是,农业领域中最主要的经济问题,恐怕已基本上包括在表2中了。不过,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表中则并未囊括,而只是举例而已。

表2 农业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及应用技术举例

续前表

二、为什么要强调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为什么要强调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是农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在诸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级差地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规模经济、农户经济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上硕果累累。但是,与客观的农业经济生产的需要相比较,又是远远不够的。

从人们的认识上来看,一些人往往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农业经济生活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几个层次的理论研究而付诸实施,而是把这些一般原理中的某些命题或论断直接演化成方针、政策来采用,这就难免会犯简单化、教条主义错误。例如,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我们对农业合作机制、农业合作经济演变规律等几乎都没作过研究,只是主观地、盲目地加速农业合作化的进度并使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迅速升级。又如,过去我们对农户经济的运行规律根本不加以研究,只掌握了这样一些简单的公式:小农经济是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十字路口上的经济,若不引向社会主义的合作化道路,则必然会走上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道路;小农势单力薄,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若不通过合作化形成大经济,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难以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总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一大二公”成为我们指导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最近几年来开展的关于农户经济、合作经济、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带有补课性质的。

在一些人的认识上存在着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了解在农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所不可能取代的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因而把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仅仅视为对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的简单应用,从而产生了另一种简单化的做法。事实上,农业经济学科固然是应用学科,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的表1和表2所示,它本身在理论上可分成2~3个层次。换句话说,不重视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因之一是误以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可直接地、简单地应用于农业领域。试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等,如何能够在农业领域中直接加以应用呢?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业经济领域中的方针、政策、措施的研究,即属于农业经济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大量的。但是,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从而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指导下的这类研究,就难免是就事论事的研究,就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领域中的问题。例如,我们对农业合作化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其中包括对巩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的研究以及在合作经济中通过包工、包产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研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较短期间内,就因“包干到户”制的普遍推行而失去了实际意义。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种种原因表明,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大力加强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就难免在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地面临被动局面。对于值得研究的问题,举例如下:

其一,关于农户经济(包括承包农户经济和自营农户经济)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所形成的新型农村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挥农户经济的作用,以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与此同时,加强面向广大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以便克服农户的种种局限性。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就事论事的权宜之计,而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理论问题。其关键在于解决好农户经济与合作经济、社区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在社会主义农业基层经济组织的理论上有所突破。(www.xing528.com)

其二,关于农村土地社区集体所有制与农户承包使用制相结合所形成的新型土地制度问题的研究。它是已有的、比较系统的土地私有化理论(如各种类型的“耕者有其田”理论)和土地国有化理论所完全不能容纳和难以解释的。这就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创造出新的有说服力的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

其三,关于农业技术改造的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多熟制农业、生态农业。那么,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造就不宜照搬美国、苏联等人少地多、作物相对单一、耕作相对粗放、以田间作业高度机械化为特征的模式。至少在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基本解决以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提法只适用于那些人少地多的地区及乡村工业发达、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地区。与此相反,以劳动密集、多茬种植、立体经营、生态平衡、适度机械化为特征的集约农业,倒很可能是我国相当多地区技术改革的主要目标模式。我们的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应从生产组织的角度,为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三、怎样加强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怎样加强农业经济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所涉及的方面很广,试举出以下几点以供探讨:

第一,要唤起人们对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即使人们承认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它不具有直接的应用性而往往得不到社会上应有的重视。不仅如此,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鄙薄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现象,甚至斥之为脱离实际的、经院式的理论。种种错误的观念不破除,就不具备深入开展这一研究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要有宽松的气氛。这意味着,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前提下,要让人们放手去探索,要允许人们犯错误,要允许人们不受现行的方针、政策的束缚。如果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只停留在解释现有政策的地步,那就谈不上对客观基本规律的探讨了。至于政策,却是会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灵活变动的。

第三,充分、深入而广泛地借鉴、应用西方经济学的丰硕成果,借以进一步推动、深化我国的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笔者郑重地建议读者认真地读一读我国顶级西方经济学泰斗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二版)(2)一书中由高教授亲笔撰写的第24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以便能够切实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避免食“洋”不化、盲目照搬、为害读者,后者是不乏其人其例的。

第四,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应当紧密结合。尽管三者属于不同层次,但三者毕竟是相通的,因而,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能够从大量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特别是前者)的成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加以提炼,使之提高一步,上升为高层次的理论。

第五,为了搞好研究,要做好资料、情报工作。新的理论,一般而言是以客观事实和原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有关方面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情报。如果每一个研究人员都要从浩瀚的资料、文献的检索做起,肯定是少、慢、差、费的。与此相关,还有一个正确地对待直接的调查研究资料和间接的调查研究资料的问题。显然,事必躬亲,肯定是不现实的;大量的第二手资料的充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六,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这一问题首先涉及文章的写法。应该大力倡导的是撰写开门见山、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文章,力避套话连篇、四平八稳、无的放矢。文章应该是可长可短,言之有物。如果有真知灼见,则两三千字的文章就有很高的价值,应该予以重视,反之,若人云亦云,空话、老调连篇,虽洋洋万言,也无补于事。

第七,有的研究成果可用提纲的形式来表达,有的则可能是以表格、图解、数据、公式为主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上应有所借鉴。与此相关,笔者希望新闻出版界在发表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上,能够放宽标准,兼容并包,以此对它进行更加积极的支持,并促进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和更有实效。

最后,希望一般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政治经济学学者,能够进一步参加这一理论建设工作;希望广大的实际工作者,也能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经济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这样,就能够同农业经济理论工作者形成强大的三个方面军。理论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实践的;实践是理论取之不尽的泉源。这意味着,农业经济实际工作者在理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注释】

(1)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外,该书的“引论”和各章的“结束语”皆为高鸿业教授亲撰,具有指点迷津、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可不精读。

(2)原载《农业经济问题》,1991(11),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