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诚自选集-论构建普通经济学:从什么是经济谈起

周诚自选集-论构建普通经济学:从什么是经济谈起

时间:2024-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构建“普通经济学”一、从什么是“经济”谈起既然谈经济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从“经济”谈起。该书认为,“经济是主体通过供给实现增值的活动”。前两者的观点属于第一类,可概括为“效率或效益”说或称“稀缺资源配置”说,即通常所说的经济学是研究“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多成果”问题的学问。后四位的观点属于第二类,可依次概括为“供需关系”说、“市场行为”说、“经济关系”说、“社会关系”说。

周诚自选集-论构建普通经济学:从什么是经济谈起

论构建“普通经济学”(1)

一、从什么是“经济”谈起

既然谈经济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从“经济”谈起。对于什么是“经济”,人们给出了种种答案,但至今似乎依然莫衷一是。

首先,看看西方世界对“经济”的诠释。这方面的材料是相当难以查找的,在诸如《现代经济词典》(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D﹒W.皮尔斯主编)等著名的经济学工具书中竟然都未收入“经济”一词。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不过当时“经济”的含义是“对家庭事务的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入的来源和管理。后来,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表示“政府的艺术”或“政府经济活动中的财政金融部分”;而这一概念最终演变为经济学的同义语。在《美国传统词典》中,“经济”一词有两种解释:(1)对国家、社会、企业资源的管理;(2)资源管理、开发的体系。这两种解释都把“经济”说成是“资源管理”,显然是片面的。在美国《韦氏词典》中,也有两种解释:(1)事物运行的安排或方式;(2)一国、一地区、一个时期的经济生活结构。这两种解释,前者过于泛化,后者则过于狭窄。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于“经济”一词的解释则是: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取得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此种解释把“经济”当成经济效果的同义语,而且更像是针对“经济学”而言的。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找不到对“经济”的解释。萨氏对“经济活动”的解释则是:“经济活动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合,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和威胁等等。”

至此,可得出以下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在西方世界,对于“经济”一词的诠释是相当稀缺、含糊和混乱的,真正可资借鉴之处并不多。

其次,考察一下在中国,对于“经济”这一概念是如何诠释的。

在中国古代,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等提法,但是其含义相当于“治理国家”,与现代的“经济”一词的含义基本不同。有的人硬把“经邦济世”解释为现代的经济管理,这是牵强的、不负责任的。至于《史记》中的“货殖”一词,则主要指商业活动,也非“经济”的代名词。现代中文中的“经济”一词,是18世纪从日本引进的。

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对于“经济”这一概念有以下几种解释:(1)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2)经济活动——再生产过程;(3)国民经济的总称;(4)节约。

刘树成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则给出以下解释:(1)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总称;(2)生产力;(3)生产关系;(4)生产方式;(5)日常生活中的节省、便宜。

以上中外对于“经济”的各种诠释,可归纳为以下四种:(1)生产力说(含生产活动、资源管理、经济部门等提法);(2)生产关系说;(3)生产方式说;(4)节约说。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于“经济”一词的诠释,具有明确而概括性强的基本特征,远远胜过西方学者。顺便指出,中国学者的学术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通常明显地超过西方学者。追根溯源,这与受中国古代学者阐述学术观点简明、扼要、深刻的优良传统影响,有密切关系。例如,《论贵粟疏》强调“开资财之道”——观点何等简明!而《盐铁论·本议》指出:“文繁则质衰”——此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烦琐的文字难以阐明事物的本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的。

靳永慧等主编的《经济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一书,是从界定经济这一概念开始的。该书认为,“经济是主体通过供给实现增值的活动”。其中,“主体”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人”,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供给”是指“经济活动手段”,其中包括生产、销售、出租、放债等等;“增值”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即营利或赚钱。

对于“经济”的这一界定,具体分析如下:(1)“主体”若不与“客体”并存,便是片面的。从而,这里的“主体”以改为“人们”为宜;(2)“供给”与“需求”是交易的双方,缺一不可,从而“供给”以改为“提供产品与劳务”为宜;(3)“增值”与“营利”并非同一概念,而且,自然经济活动、自给性和公益性活动,并非以营利为目的。根据以上三点具体分析,基本上可判定这一界定并不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无论在哪一方面,创新都是应当提倡和鼓励的,但是所创出的成果并不都是站得住脚的。

二、究竟什么是“经济学”呢?

首先看看西方学者对于经济学所给出的一些界定。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界定是:“政治经济学以一个任意的人的定义为前提,作为存在者他总是这样行事,这样做他可以以现有知识状态下最少量的劳动和物质牺牲来得到最大量的必需品、方便品和奢侈品。”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1933)。英国经济学家J.斯罗曼的界定是:“经济学是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学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埃克伦德认为:“经济学的独特性质是它在市场联系中研究人类行为。”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给出的界定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较大科学的分支”,它“主要涉及人类活动的社会方面——不同于特定的技术方面”。

以上所引六种观点,由于其表述并非都十分清晰,看起来纷纭复杂,难以分类。但是,透过字面意义而掌握其实质,便可将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界定分为两大类。前两者的观点属于第一类,可概括为“效率或效益”说或称“稀缺资源配置”说,即通常所说的经济学是研究“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多成果”问题的学问。用我们熟悉的概念来加以高度概括,不妨称之为“生产力”说。后四位的观点属于第二类,可依次概括为“供需关系”说、“市场行为”说、“经济关系”说、“社会关系”说。对于这一类,如果用我们熟悉的概念加以高度概括,不妨称之为“生产关系”说。其中最为通行的、占统治地位的是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3年提出的“稀缺资源配置”说。

在中国,对于经济学的界定是简单而明确的。例如,许涤新的界定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刘树成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的界定是:“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确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该辞典还分别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等作出了界定。根据中国学者对经济学的界定,可将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两大类: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可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而作为经济学的对象,则无非是两种观点:一为“生产关系”说,二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说。

三、重新认识“经济”和“经济学”,建立新型“普通经济学”

以上简要地列举并归纳了中外学者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界定。下面,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认识“经济”和“经济学”,建立新型“普通经济学”的基本设想。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尽管通常认为,西方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界定,往往片面突出有限资源配置,其目的在于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界定,则明确地宣告对于经济关系的揭示。然而,从以上所列的内容来看,把经济学的对象仅仅限制在有限资源配置上的,并非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界,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派别而已。实际上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和中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界定,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经过认真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无非包括两大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谓殊途同归。我们真正应当摒弃的,只是那种片面的“稀缺资源配置”说。

第二,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重新认识,意味着在“经济”与“经济学”的研究中,既不可墨守成规地认为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只能研究生产关系,又不可盲目追赶西方的时髦而认为经济学的对象仅仅是稀缺资源的配置——而目前则明显地存在着这两种片面的情况;甚至一些中国学者写的经济学教材,也宣称经济学的对象即“稀缺资源的配置”,真可谓“食洋不化”,贻害匪浅!

第三,重新认识还意味着对于“经济”这一概念,有必要明确地扩大其内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人财物节约(经济效益)等“三大基本方面”。要把那种认定“节约”仅仅是日常生活范畴的概念的老观念彻底扭转过来;还要把以货币(“钱”)作为“经济”代名词的习惯用法扭转过来。至于介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其内涵并不明确,难以作为独立的范畴而存在。

第四,我们中国的经济学者,应当建立自己的新型经济学。它既不墨守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又不一头倒向西方经济学,而是对于两者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它应当广泛汲取东西方经济学中的一切积极的、有价值的重要成果。例如,它应当对于诸如“经济人”、“科斯定理”之类的著名理论,给予真正的科学评价;对于“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结合机制给出中肯的解说;对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地租论、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经济理论予以正确阐述;它也不应当忽视或回避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深层次、高雅性内涵(如公平问题、人性问题等等);它应摒弃一切陈腐、烦琐、冷僻的教条,等等。

第五,这种新经济学可不必再称为“政治经济学”(实际上这里的“政治”二字,早已不含原意),但是仅称“经济学”却稍嫌模糊;若称其为“理论经济学”,则由于此称谓只是在与应用经济学相对应时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作为一门学科的称谓也不恰当。笔者认为,它应当称为“普通经济学”,以区别于各种专门(专业)经济学。这一称谓是借鉴“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等的产物。这种“普通经济学”,对于各种各样的专门经济学来说,具有绪论的性质,具有向导的作用。它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背景,通过对上述“三大基本方面”进行简明、深邃的阐述,从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上给人们以初步武装,并提供深层次的启迪。简言之,这种“普通经济学”应当以高姿态、高水平,全方位地向社会传播最必要的经济学基础性知识;其读者群应当是极其广泛的。

四、构建“普通经济学”的设想

笔者认为,“普通经济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对立面,而是以前两者为基础的派生性学科。换言之,建立“普通经济学”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经济学模式而已。

构建“普通经济学”应当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第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第三,有区别、有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为我所用;第四,在整个体系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融为一体。

据此,这种“普通经济学”不应分别列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大部分,而且,不必分别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列章,仅仅在确有必要时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别列节。对于不能为我所用的重要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在相关部分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最具权威性的《西方经济学》一书,已经在如何正确理解、认识、借鉴、扬弃西方经济学方面为我们树立了非常珍贵的样板,值得认真研读、领会。

下面是笔者试行列出的“普通经济学”写作的初步大纲: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普通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www.xing528.com)

第三章 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第四章 经济规律

第五章 经济伦理与经济哲理

第二编 微观经济

第六章 商品

第七章 货币

第八章 价值

九章 资本

第十章 信用

第十一章 竞争与垄断

第十二章 企业

第十三章 市场

第十四章 分配

第三编 宏观经济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

第十六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八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九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二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四编 国际经济

第二十一章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第二十二章 国际价值规律

第二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第五编 政府的经济调控

第二十四章 政府的微观经济调控

第二十五章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十六章 政府的国际经济调控

第二十七章 政府垄断经济

结束语(全书精彩观点概述)

本大纲中的“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等,都不加“学”字,因为“economics”一词,本来就有“经济学”与“经济问题”等多种含义。

【注释】

(1)本文之初稿名为《略论“普通经济学”》,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09-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