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头沟土崖洞
后头沟位于村南,两面高山夹着一条深沟,相当隐蔽。沟西的崖壁上有四五个洞口,村人土语叫窨子,民国战乱年间村里人逃难时爬上去,发现里面有灶台、土炕,洞与洞之间都有过道相通,洞里的浮土之厚和鸟粪磷化的程度绝不是近代人所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灵石县志》记载,全县3053户,20557人,也就是说还不到现在南关镇的一半,估计1601年时不可能有个李家庄。之后不久老祖宗流落到此,栖身崖洞很有可能,一是当时没有条件修盖房屋,二要防患水火与豺狼侵扰,第三,老祖先行伍出身,深知官道边上的险情,躲藏在深沟高崖,也是迫不得已。后头沟窨子很可能就是李家庄村的起源,至今,幽幽的洞口挂在山崖上,形无定势,犹如天成。
土崖洞对面的山根下有一条弯形地道,长约60米,仅容一人通过,两个出口被杂乱丛生的蒿蓬野草遮盖,很难被人发现。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是咋回事,但是与相距百米之遥的土崖洞联系起来,或许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搞战备时,村里的干部又把这条旧地道清理一下应付了事。
土崖洞下面的沟里偏北约二三十步,有一眼人工砌成的水井,原来这里是一摊水洼,据说老祖先就是寻到这里取水。井旁有一块“饮水思源”砖刻,纪于雍正六年(1728)。井口呈正方形,井壁由红金石垒垫,出地用两米长的白沙条石嵌边,周围铺地全部是剖面青石,泉涌水溢,清澈甘甜。这是村里一口大井,人们也叫老井。1986年李计文当村长时进行过一次大整修,县水利局拨款六千元搞起人畜吃水工程,将水引回村里,家家户户再不用遭受肩抬担挑之苦。距离老井西北方向约两百米,有个叫井窊的地方还有一口小井,井口用两方砂石细雕呈圆形。井窊的小井挖造时间不详,很可能沟底的住户增加以后,便于就近用水所为。小井的水质特好,村里有生小孩坐月子的人家都要吃小井的水,远在条里居住的梁玉成老人宁可费气卖力,也执意到小井去担,一直坚持到死。
李家庄村的现代气息,起始于1956年。永成农业社想整修一条通连旧官道的马车路,庙窊的一个石咀子不过十来八米,却成了最大的障碍。社长李能永和副社长李定成买了一些火工材料,带领李树根、李廷瑞、赵仲有等人开山劈石,因为打炮眼的技术不行,加之黑色炸药效力有限,几乎是把碗口大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下剥。现在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大雪天头上都在冒汗,过年时仅仅歇了两天,就这样没有松劲,终于搬掉这个拦路虎。经过两个月奋战,一公里路段全程贯通,送粮拉炭都用胶轮大车,小型汽车也不断地出出进进。1973年秋收之前,李家庄几乎断粮,队长李能永在坛镇栾翠借玉茭两千斤,就是用胶轮车从这条路上拉回村里救急。新近沟前头煤矿改道从王家沟进村,又铺了一条简易水泥路,李家庄的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www.xing528.com)
1979年,全县还有十几个不通电的行政村,经县革委研究,年内解决韩家洼和李家庄两个村。县计委从节油煤款中给李家庄拨出一万元,供电局派技术人员测量施工。生产队长梁廷龙非常积极,主动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工程进展很快。线路班长郜福成说:“李家庄架电是他经历过最顺当的一次。”事实上早期通电的村庄,用的都是木电杆,从李家庄开始使用水泥电杆,之后再没更换。通电后除照明外,先后装上磨面机、碾米机、抽水机和粉碎机等,把人们从繁琐的劳作中解脱出来。现在很多家户有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之类的小家电,用村里女人们的话说:“住在村里和县城没二样,吃的是天然绿色食品,不用包装,没毒没害。”
国家把槐树定为国树,名副其实,槐树最大的优长在于顽强的生命力,李家庄百年以上的槐树比户数多。村外有很多地块用的都是树名,如柿子顶、杏树坡、桐树条、核桃树坪、糖枣树底、皂角树地等,可见历古就把树木和树人作为根本大计。皂角树是一个稀有树种,灵石全县平均三十个村才有一株,李家庄就有两株,现在看到沟那哈皂角树地的那株是二代,根部的空洞是一代树干老朽的痕迹。皂角树的尖芽利刺可以入药,皂角是洗涤用最好的材料,特别是洗头发,轻柔滑利,不痒不掉。1988年李连保当村长时,县林业局提供洋槐和山榆根苗六百余株,这是两个成活率较高且传播极快的树种,李生福局长组织乡镇林业员参观并召开了现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县上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栽植核桃树,放眼望去,村庄方圆二十里草长莺飞,各种大小树木连成一片。
李家庄的祖先从后头沟土崖洞开始创业,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艰难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村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