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竺寺
天竺寺位于中岩(杄树岩),“中岩倾缥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寺宇深藏浅露,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三年(1646)始名天竺寺。西便门上巨大的铁钟,是嘉靖五年(1526)灵石县令稍腾汉所筹铸,古老的钟声,激荡着穿越四百八十余年的回响。
(一)山门
宝寺深藏香霭笼碧云紫雾
古刹秀出梵音泽琦花瑶草
天竺寺“乃有形山而无形寺,圣所居而非凡处”。山门虽小,天各一方,门里三宇屏列恍若灵光普照,门外四时景变如同天然画卷。寺在洞中,门在殿中,当是空山古刹的一大奇观。
(二)三大士殿
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得一片袈裟十方圆盖
瞻佛像巍乎自在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大士即菩萨。
三大士殿墙绘彩釉,地铺方砖,神龛镂金刻翠,菩萨慈颜含悲。正殿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左配殿是送子观音,右配殿是地藏王。所有佛像皆用玉品,俗称“玉佛殿”。
观音菩萨,脚踩妙法莲花,头戴藏佛宝冠,一手持柳枝,一手托净瓶,蘸取甘露,拂洒人间,消除众生烦恼,助人消灾免难。据《妙法莲花经》证:“观世音神通广大,在众生受苦受难之时,称颂其名号,她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观音菩萨有三十三应变化身,救十二大难等超级功能。她有一个怪状莫名的坐骑叫“朝天吼”,时隐时现,表示慈悲为怀。
观音菩萨从异国他乡来到中国,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佛法,广施善行,在信徒心目中,她是慈祥的长者,是扶危济困的救星,受到世俗最为广泛的敬爱与崇拜。如果还有谁不认得,铁佛寺有一块汉白玉雕刻的观音菩萨标准像,称“圣观音”。观音菩萨与其他菩萨的重要区别,即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顶戴她的师父阿弥陀佛,以示能降伏外道魔障。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并列左右。文殊的坐骑是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的坐骑是白象,表示忍辱负重。按说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应该待在佛祖身边。但是佛祖考虑到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便让他们来协助观音掌管文案。文殊专司“智慧”,普贤专司“理德”。可怜天下父母心,想让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学,不妨许个心愿,恳求菩萨保佑。
东配殿送子观音。
佛典中虽无送子观音的名目,但送子的事实多少也有一些依据。据《观世音经》说:“若有女人,设欲生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萨的“灵应”,宁可信其有,不可说其无。特别是求子心切的信众,随心布施,碰碰运气,何乐而不为呢?
西配殿地藏王。
地藏王是菩萨,也是大士,他与三大士同一级别。由于分工不同,只要不在九华山和专设的地藏王殿,就只好屈居配殿。天竺寺的地藏王非同一般,针对阴曹地府罪鬼过多的实际,他亲自出面接待上访信众,把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做到阳间。
善人告王曰:“他欺我侮我,还要设计陷我。”
王告善人曰:“你忍他让他,不久出票拿他。”
恶人对王说:“万恶我能为,想来报应场中,俨然可畏?”
王对恶人说:“有亏谁肯吃,看在儿孙份上,却也无妨!”
闵公和道明一老一小,是地藏王的左右胁侍。闵公是九华山地方的山主,他乐施好善,请地藏王赴斋。地藏王说:“我从西天来,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没有,你老人家能让出袈裟大的一块地盘让我栖身吗?”闵公连想也没想,随口答道:“这有何难,任凭拿去。”不料地藏王将袈裟一抖,竟将整座山给罩住了,九华山从此就成了地藏王的道场。后来闵公携子出家,地藏王赐闵公的儿子法号为“道明”,这父子俩就当了不离地藏王左右的胁侍。
天竺寺名称的由来,西壁上有石碣铭文:“夫名山洞府,乃神灵窟宅之区;方寸心田,既众生好修之地。故知山川幽奥,遇境可以通神;香火皈依,积诚始能动佛。岂必舟回南海?始见白衣,国在西方,乃名天竺也哉。”
(三)三圣殿
三圣殿,位于山门以东的云水洞中,供奉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即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是观音菩萨,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
据《佛说阿弥陀经》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三大净土世界中,影响最大的还属阿弥陀佛所创造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享受着无尽的欢乐,其寿无量,其乐无穷。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名号有十几个,其中“无量寿佛”排在第一,信众们把他和中国的“老寿星”看作同一个人。所以有人求寿,非他莫属。
左胁侍观音菩萨,头上的宝冠有一小化佛,尽管在三大士殿唯我独尊,但是仍然脱离不了在三圣殿为阿弥陀佛值班。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性格内向,专心事佛,他的影响远不如观音菩萨。(www.xing528.com)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西方三圣如日中天,而三圣殿却挂在悬崖峭壁上的云水洞中,真可谓庙小尊神大,山高怪事多。
(四)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云水洞西邻的菩提洞中,供奉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为西天二十八祖,约在南北朝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是东土的“禅宗初祖”。相传梁大通元年(527),他与梁武帝有一次耐人寻味的见面。梁武帝萧衍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显得非常自负。
达摩说:“并无功德。”
武帝反问:“何以无功?”
达摩也不谦让,直言不讳:“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两人争论起来,落了个不欢而散。达摩心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做了一点事,就想让上面说好,下面说好,如果上下都不说就自己说好,这种人还当什么皇帝?”一怒之下他离开建康(今南京)。
达摩借助一根苇草,渡江北上,来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个天然石洞,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因为时间过长,他的身影轮廓摄入石中,人们称之为面壁石。“一苇渡江”、“十年面壁”的典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达摩性情暴烈,刚正不阿,总归因为坚持“如是功德,不求世认”的禅理,就连佛门也称之为神僧。他浓眉倒竖,两眼圆瞪的样子,与其他佛尊大不相同,着实让人有些害怕。其实,菩提达摩除其貌不扬之外,他所倡导的禅学要旨,对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
菩提洞无上无下,祖师殿无远无近,是一个六根清净的所在,加之这位祖师爷专受佛门弟子的礼拜,天竺寺僧人们“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祖师殿一般不对外开放,游客信众只能站在安全的地方作壁上观。摩崖“禅”字,一目了然。
(五)山林野趣
西便门砖雕的“山林野趣”门额,系傅山先生手书,仙风道骨,师法自然。
傅山,太原阳曲人,山西反清复明的义士。他多次来灵石,隐居神林介庙,以武会友,行医济世,联络英雄豪杰,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清顺治五年(1648),他和隐居石膏山的侯和尚结义,秘密组织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军,连克灵石、霍州、洪洞、赵城等县,声势浩大,震动朝野,史称“侯和尚起义”。义军由于叛徒出卖,侯和尚壮烈牺牲。顺治十三年(1656),傅山携其子傅眉从南方返回,取“灵沁古道”,赴石膏山追悼亡友。时值盛夏,他骑着毛驴刚过后寨门,不巧被上下翻飞的野蜂蜇了一下,只好下榻保安禅院,逗留数日。有心复明,无力回天,遂作五言律诗一首,题曰《义蜂》:
群蜂失其主,浩荡往来飞。
苦蛰撩人打,甘心得死归。
穿花红乍落,入树绿全腓。
烧睫君臣泪,无从湿道衣。
傅山先生要是能再来,北天门有缆车串联,义蜂岭有鸟道相接,保准不用再骑上小毛驴受蜂蜇之苦了。
(六)保安禅院
云远深岩极乐处
山静虚涵自在仙
保安禅院,是天竺寺僧人起居斋戒、证经说法之地。面南紧靠岩壁而叠起禅堂五层,三层以上专供藏经,为法门重地。西侧法门洞为课堂,东侧往南通连香积厨。香积厨又称“宝庵斋”,也是对外开放的餐馆,坐在这里吃一顿素淡的特色菜蔬,别有一番风味。环绕禅院的回廊阁楼,一方面接待朝山拜佛的香客居士,另一方面游人在明堂小憩,既可以品味香茗,饱览山色,又可以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霍冀碑”,居于佐证石膏山山名来历的重要地位。石膏山初名石山,继之为石高山。明隆庆元年(1567),兵部尚书霍冀撰文《石膏山增修保安禅院碑记》:“保安禅院者,乃灵石石膏山梵宇也。”开宗明义,易“高”为“膏”,把原来的石高山改为现在的石膏山,诠释了“石中流津”、“膏山活石”的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这一神来之笔,道出了石膏山的精、气、神。
(七)憨人
民国年间,灵石县佐兼仁义区长任重远,对石膏山情有独钟,往来于天竺寺,一游再游,总共六次,并写出两篇游记,诗词数首。有一年旱情严重,好多人家锅底朝天,但是上级摊派无度,一再催逼。任重远心急如焚,他在区公所闭门谢客,绝食三日。等到上面派人来索要时,早已人去楼空,办公桌上留下一张自命“憨人”的便条,大意是说这个官当得实在太累了,只能跳出三界外,洗心革面,以谢子民。他跑到石膏山天竺寺,静思数月,立定志向,执意空门。后来几经辗转,终于在太原双塔寺受戒出家,法号力空,曾住持太原崇善寺。抗日战争期间,因保护《赵城藏经》有功而驰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在天竺寺期间结识密波罗法师,助其纂修佛教《石膏山志》(1927年版),德存天地,文贯古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