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许:美丽古村庄,领导稳定,历史悠久

西许:美丽古村庄,领导稳定,历史悠久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概述西许西许是个好地方。西许村古名瑞云,据传从元朝始称西许,一直沿用至今。西许村山光水色,负阴抱阳,以环境优美而著称,历史上远近出现的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均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西许村有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坚强领导。西许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注重办实事、办好事,受到村民拥戴。西许村有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遗风。西许村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西许:美丽古村庄,领导稳定,历史悠久

概述西许

西许是个好地方。

西许村古名瑞云,据传从元朝始称西许,一直沿用至今。西许村位于灵石县东南石膏山下,距县城四十五公里,现在是南关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八百零五口人,一千二百余亩耕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东与弯立村交界,西与前庄村相连,南至瑞云山,北接黄家岭。由于地处仁义河上游,纯属土石山区典型的河谷地段,青山永伫,绿水长流,人称灵石县域的“南河水乡”。世世代代不同种姓的村民和睦相处,休养生息,人口增加,房舍扩大,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地理海拔高1350.6米,年降水量520毫米上下,全年无霜期一百七十天左右,河谷盆地形成的小气候,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地上物产盛多,有粮、棉、菜、麻、林、果、草、药等;地下矿产丰富,有煤矿、铁矿、铝矿、石膏矿、花岗岩、石英砂石灰石等。西许村山光水色,负阴抱阳,以环境优美而著称,历史上远近出现的水、旱、地震自然灾害,均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西许村长时间成为乡级政府所在地:从1956年起驻西许乡,1958年驻西许管理区,1961年驻西许人民公社,1983年驻西许乡直到2001年止。

西许村有农耕社会经济突变的鲜明印记。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自给不足的贫苦农民开始走上翻身求解放的道路。1942年减租减息开始,1944年结合抗日形势进行反奸清算,1946年正式实行土地改革,从此土地回到劳动者个人手中。1953年开始建立互助性的劳动组织,1954年部分农民带头土地归公,1956年高级社成立,全村土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西许村当了灵石县的排头兵。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变为农、林、牧、副等综合经济,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66年改造的南双公路,改善了交通状况,使运载工具由畜力胶车提升为动力机车。1971年通电,除点灯照明外,粮食脱粒、面粉加工、切草、高灌等全部使用电力,解放了劳力。1973年农用机械进村,灵石县第一台拖拉机就是在西许村出现的。还有水利、生态治理、农业科技等,逐步渗透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都有显著提高,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西许村有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坚强领导。西许村有一批革命战争时期久经考验和锻炼的共产党员,1938年便成立了党的小组并发展了第一批党员,赵志学任小组长。1940年正式建立中共党支部,郝长际是第一任支部书记,由此取得村行政的领导权。建国前担任过支部书记的还有靳国有、吴海生、赵春明,他们对西许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群团组织青年团、妇救会、民兵队、农会、治保会、儿童团等,大部分延续到建国后的和平建设年代,成为村政建设的骨干力量。正是这些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干部班子的领导,惠及民生的各项公益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事业, 1950年成立文艺宣传队,首任团长牛长庚,间断跨越到七十年代,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教育事业,1951年安一治组织办起小学,转入新民主主义正规教育,1952年戴帽完全小学,为本村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卫生事业,1956年西许乡在郝长书院内办起卫生所,中医有吴篷仙、宋子云、张二成。1973年自办农村合作医疗所,村民看病免费。西许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注重办实事、办好事,受到村民拥戴。

西许村有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西许村在建国前的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太岳区早期的敌后根据地之一,1938年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牺盟会在灵东的组织,主要成员中就有西许村靳万林等八人。1939年胡有贵担任武委会主任并组建民兵武装,进行对敌斗争,涌现出很多杀敌英雄和支前模范,这批人当中大部分入编正规军,转战大江南北。西许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革命烈士和伤残复退军人,先后有曹恩儿、李福有、靳建立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赵元亮、李天喜、吴书生、吴志亮、申发堂、牛三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在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中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证章”的有韩增祥、赵志鹏、王炳午。建国后的和平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先进模范人物,牛应廉、赵建明、靳小平、郝秀兰、靳志立、慕生厚等人分别受到省、地、县的表彰,他们始终保持了老一代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高风亮节,用实际行动激励着下一代年轻人。(www.xing528.com)

西许村有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遗风。西许村讲究诗书门第、耕读传家,早年通过私塾、祠堂等有形教化,使村民从小就受到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熏陶。雍正年间村民郭贵、王魁、师舜礼三人目睹周槐致遭砍伐,他们挺而告官,千年古树得以保护,这种出以公心、见义勇为的精神随着槐树的生命长绿而流传下来。乾隆年间杨公墓碑记:“创业终身留德泽,勤俭一世振家业。”教育后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道光年间为前东曲里摊钱事,村事公议,约定俗成,民主之风古来可鉴。光绪年间整修磨房,村民争先出工出资,增光于乡,碑记载文誉之“前辈所建之业,幸有今人克承”。僻居山野的村民把传统道德观念的精华部分用各种方式传承下来,通过参与婚丧大事、庆寿贺礼、公共节日、赶集上会、做满月、过生日等活动,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明快欢乐、丰富多彩,不断增强邻里之间的亲和力和对和谐生活的珍惜感。

西许村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西许村是仁义河流域仅次于仁义的第二大村,坐落在南北纵向的千里径古道和东西横向的灵沁古道交叉路口。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名胜沧桑,古迹犹存。村中有古槐一本,相传植自周初,其形胜自清代乾隆年间已有碑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收入《山西省古树名录》。1994年灵石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灵石县新八景之一,树因村而立,村因树而名,歌咏不绝,令人叹为观止。树下增修了革命烈士纪念亭,作为灵石县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村南立于山巅的文昌阁,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阁中的文笔塔于2007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耸入云,文气冲天,可见西许村代出学者名流,当与历代就重视教育有关。村前瓮门石雕门额“古瑞云乡”,为研究西许村名的来历提供了佐证,算得上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现在遗存的庙宇推测,村民一以贯之的精神寄托以尊奉国教为主,玉皇庙、龙王庙、财神楼、瑞云观以及民居建筑中的脊瓦兽头等等,多是道统思想体系的产物。所以,西许村传统文化气息十分浓厚,不足为怪。

西许村有许多名人雅士赞颂的诗句文章。西许村的地方风情、名胜古迹,让多少人触景生情、挥毫泼墨,传为佳话。清代嘉庆年间有文士张致和为古槐撰碑的骈体文句:“厚其滋培,浓荫之郁郁,山色遮还即露;深其保护,翠影之重重,风声吐而复吞。引绿水于门前,草堂几忘暑燥;绕青烟于屋上,天际莫辨阴晴。偶尔角弈,不觉柯烂;时而衔杯,更爱烛红。”将自然景观诉诸人意,把自我感受尽达文意,可谓骈文之极品。当代作家温暖先生有《周槐颂》,用“而今四海万民慕,谁说老朽不值钱”的诗句,流露出对民间文化需在不同层面达成共同认知的期待心情。1997年,时任灵石县人民政府县长耿彦波,写下赞颂灵石新八景之一的《西许周槐》:“古木参天,老树横秋,富贵浮云,王侯粪土。大智不言,恬淡无求,达观天下,万事悠悠。身高品洁,不染尘俗。生命长绿,万岁千秋。”这首以树喻人、以人述事的古风,发人深省。还有很多本村才子歌颂家乡的名篇佳作,既让人赏心悦目,又为提高西许村的知名度增光添彩。

初识西许,从历史进程中铭记着层出不穷的悲欢离合,从社会变革中折射出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

(原载《西许村志》2009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