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老质朴,南河集旧宅院展现两种文化形态

古老质朴,南河集旧宅院展现两种文化形态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旧宅院仁义的民居建筑疏密有致,以街道为经线,以民宅为纬线,形成一线两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代表商贾文化的店门、铺面、作坊、字号等,参差林立,这些宅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门和店门不分。仁义还有很多旧宅院,如96号“南峰绕翠”院中“两肯堂”、245号“毓秀”磨砖院、239号旧公馆址等等,或层楼叠起,或左右暗连,雕刻精美,装饰秀逸,处处散发出古老质朴的气息。

古老质朴,南河集旧宅院展现两种文化形态

旧宅院

仁义的民居建筑疏密有致,以街道为经线,以民宅为纬线,形成一线两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代表商贾文化的店门、铺面、作坊、字号等,参差林立,这些宅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门和店门不分。一般来说,都没有单独的大门,把临街部分尽量敞开作了铺面,晚上睡觉不是关两扇门板,而是几十条编了号的铺板。所以在街面上居住的人家院子都不很深,他们以做买卖为主,不需要打场晾晒,也没牛驴骡马大牲畜可养,只要能够喂几只鸡就行。住宅也是以梁柱房居多。不过也有不少大字号,如街道拐弯的几处大院子相当豪华,可见曾经有过的兴盛。如果想在仁义街区找一块像样的门额或是牌匾很难,但是要在家里看箱箱,质量的悬殊、大小的差异,会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商贸文化在居民建筑中浅近的表现形式。

但是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居建筑,在表现形式上却要深远得多。仁义两个最为集中的居民点,东圪塔和西圪塔,都有一些院落比较典型。

东圪塔95号院,坐北偏东,基本上是南向,这是一幢由不同功能结成的组合体。院址选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上,囿于地形所限,一进大门朝西。古时候老百姓对西开大门犯有顾忌,所以前院没修窑洞,而是建了几间房舍。现在东房已经倒塌,只是南房也摇摇欲坠,可想农家杂物甚多,为了多占这片地方,不得不扭转大门的方向。二门正南,高门阔壁,门头装有砖雕的花饰,门额匾书“视履考祥”。

走进二门,连体的过门石上立着一座庄重精巧的垂花门,可见此院非同一般。正面三孔窑洞,明柱有挂木条楹联的弯钩,穿廊有裱丹青彩画的印痕,主窑台高,两厢对称。院东北角有上楼的砖砌梯道,可见屋顶还有一层。在院子中间,两个带有坑穴的柱础石,大概原来立着影壁之类的东西,有所讲究。据说紧靠主院西边的两幢宅院也是这家的附属建筑,不过一幢因修路拆毁,一幢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从总体形制可以看出,这在当时是一户非常了得的大户人家。

其实,这幢院要放在静升和王家大院相比,连人家的长工院也不如。不过,东边日出西边雨,各有一方天地。门上的砖雕题额“视履考祥”也较为普通。不普通的则是门里那座精巧别致的垂花门,确实少见。按照一般建制,垂花门应置于多进院的门外,主要是烘托门庭的气派让人注目,以示主人的高贵与恭谨,修饰上精雕细镂,特别讲究。这幢院的垂花门为什么置于门里,二门一关,还有什么可看呢?但是仔细端详,发现奥妙就是垂花门上的那块木头牌匾。

牌匾双勾阳刻楷书中字,竖排七行,每行四字,断句为:

明镜止水以持心

泰山乔高以立身

青天白日以应事

光风霁月以待人(www.xing528.com)

上有一方篆书印模“积善堂”,下面落款允升题。牌匾长1.35米,宽0.38米,正好和门的宽、高相配。莫非主人为了这块牌匾才专门修了一座垂花门?单为警句名言的文字值得这样大兴土木吗?那么题写牌匾的允升又是谁呢?

前面在仁义驿一文中提到一个叫吴雯的人,当时让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就是现在要说到允升。

允升,就是诗中仙才吴雯的父亲。此公大明天启年进士,原籍辽阳,先在京都供职,后外放蒲州学政。从文中寓意,他是路经仁义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他用心气平和、言行稳重、做事清白、待人大方的溢美之词,馈赠墨宝作为回敬,这样做不失大家风范。主人刻意修建垂花门置匾,以表视若至宝,也没枉费知己相交的一片苦心。允升和吴雯父子两代俊士名流,能在仁义同一个地方留下文墨,堪称佳话,为灵石县所罕见。

西圪塔244号院,坐北朝南。前院已经残破不堪,从二门迈进,却别有洞天。

院内举屋圪台之上,正北一排三孔窑洞,两厢又各有两间,齐齐整整,落落大方。窑顶坐着二楼,依然是院落建置,中庭空出,房子列于三围。这幢院正窑都有木刻门额,聚盛气且不凌人,散文气而有馨香。中为“振家声”,子承父业,奋发图强。一目了然的三个字,就像一曲古老的民歌,在农家小院的上空久久回荡。东为“百忍”,西为“九思”。常闻凡事三思而后行,吃亏是福忍为上。如果天天面对九思、百忍,在风雨人生荣辱得失的际遇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走出二门,回望门头高高悬挂着的一块木刻牌匾,仅有洒脱的两个大字“我斋”。按现代人的理念是我的地盘我怕谁?此时此地,豁然领悟到这里的我斋,有着很深的含意,远非暴发户那种粗俗的心态可言。

“我斋”二字,听说出自董其昌之手。

据《明史》记载: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天启二年(1622)擢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其昌学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1631)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中外。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消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府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这段文字寄到仁义,其用意有二:一是题额没有落款,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二是仁义地方须留意还有没有过往名人留下类似的东西。民间宝藏之深,非官家所能臆测。

仁义还有很多旧宅院,如96号“南峰绕翠”院中“两肯堂”、245号“毓秀”磨砖院、239号旧公馆址等等,或层楼叠起,或左右暗连,雕刻精美,装饰秀逸,处处散发出古老质朴的气息。民居建筑中农耕文化和商贸文化的融会贯通,是仁义古镇传统风貌的一大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