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家大院:十年成就,声名鹊起

王家大院:十年成就,声名鹊起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家大院这十年王家大院这十年,不容易。王家大院开放十年,接待中外游客一百二十多万人,直接门票收入一亿三千万元,间接拉动收入二十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二百多个,培养各类人才未作统计。随之王家大院而来的,不单是声名鹊起,而且灵石小县有了自己的文化节日,并通过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议。他们把王家大院擢升到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称之为民俗文化艺术的殿堂,纳入晋商文明之旅,载入民族瑰宝的史册。

王家大院:十年成就,声名鹊起

王家大院这十年

王家大院这十年,不容易。

这种感受,来自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侯廷亮馆长脱口而出的一串数字。王家大院开放十年,接待中外游客一百二十多万人,直接门票收入一亿三千万元,间接拉动收入二十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二百多个,培养各类人才未作统计。如此收获,恐怕连开发王家大院的先行者们都始料未及。

王家大院的实际效益,远不止侯馆长交代的九位阿拉伯数字,而是让灵石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尊、自强、自爱。这种精神,从灵石建县以来的一千四百多年间,不是无时无刻地在梦寐以求吗?王家大院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2002年4月1日留下的墨宝可以佐证。想当初王家大院正式开张,那是何等场面,剪彩庆祝,促成灵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热闹。

随之王家大院而来的,不单是声名鹊起,而且灵石小县有了自己的文化节日,并通过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议。从此,每年的八月十八文化旅游节,人们都在翘首祈盼,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道大餐,远在他乡的游子在王家大院重逢,显得陌生的故土又热火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泽慧,身穿休闲服,脚蹬旅游鞋,鹤发飘逸,童颜溢彩,流连于王家大院的竹门、抱厅、绣楼、书房,看着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动情地发出一声声赞叹。如果不是在王家大院,谁能认出她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呢?谁又知道她是中国大科学家钱三强的夫人呢?此时此刻,在她能放一颗原子弹的脑海中大概只有故乡。人们指指点点,“看,那个老婆子是咱灵石人”。

力群和胡正也回来了。他们是革命的老前辈,其成就国人皆知。力群姓郝,却人称力老,可见家乡人的亲近之情。建国前曾在延安鲁艺任教,创新中国的版画艺术。改革开放之后,在山西文坛力战“姑母”,扛起新时期大众文艺美学的旗帜。他是无冕之王,让灵石感到骄傲。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审视着王家大院,着意于门前的垂花、窗棂的构图、额题的底衬和随处可见的小动物,不时地用专业术语作一些简要的点评。节日期间,为《灵石文史》题写刊名。更让人感动的是年近百岁,还断不了书来信往,寄送稿件,如《官道的故事》、《繁荣时代的仁义古镇》等,支持家乡的文史工作。胡正,人称山西的“西李马胡”,正宗的山药蛋派。一本《汾水长流》,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唱响三晋大地,让国人认识了县人。他有感于家乡举办“八·一八”文化旅游节意义重大,盛况空前,在《山西日报》发表文章,热情赞扬“灵石文化气氛浓”。灵石人觉得长气,真是美气得不知所云。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灵石人,从大西南、从大上海、从北京、从太原以及全国各地先后都回来了,相聚在王家大院,体味着家乡的变化。他们的参与、支持和帮助,和家乡人民共同营造出一个文化事业空前发展的好势头。

世界上各种语言创造词汇最多的当数中国,有时文明也会失落。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不到十年,以王家大院为龙头的灵石县文化旅游节悄然而去,连招呼也不打,害得老百姓四处乱窜,满街寻找。

中国建筑专家、学者尤其是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等,对王家大院的开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把王家大院擢升到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称之为民俗文化艺术的殿堂,纳入晋商文明之旅,载入民族瑰宝的史册。所以王家大院一开始就以高起点、高品位亮相,让世人折服。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学者们的刻意建言,让王家大院这个土围子声震九州,名扬四海。正因为有了王家大院这样的县宝、省宝、民族之宝,文化艺术殿堂造就了殿堂里的文化艺术。侯升翔的摄影作品能到巴黎展出,王俊才的长篇历史小说《静升王》得以问世,这些本土一流的作家、艺术家,已经不止在晋中、山西耀眼夺目。只要宝库存在,积淀会与时俱进,更加深厚,后来者居上大有人在。(www.xing528.com)

西围院居住着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在这儿干什么?按说他们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功成名就,难道不懂得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吗?他们在这里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究竟为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为了几个赏钱,连老骨头也要丢在王家大院。这种燕雀之言,由它去吧。东西围院原来是王家存放粮食物品的地方,也是相当于保卫部门办公的所在。明眼人不用多说,两位老人住在这里,不过就是忠实的奴仆,看家护院。《王家大院在人间》、《静升王氏六百年》,导游小哥小姐滔滔不绝解说词,等等,都是从他们的口中、笔下和绵绵思绪中流出来的。他们对王家大院从不轻言放弃,潜心研究,认真解读,终于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儿媳,二代强人邓小平的公子,芸芸众生,纷至沓来。王家大院到底有什么好?两位老人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支撑王家大院立于人世的大人物、小权威们,他们绝大部分不是灵石人,从来没有要求灵石县修一座凌烟阁,扬名留后世。他们把王家大院当成自己的家,一截人文,一处景观,无一不留下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灵石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就是王家大院供的神。

王家大院头顶精神文明,脚踩物质文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方面要时时露出笑脸,迎接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皱起眉头,承受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考验,也够难为他的了。

2002年10月9日,静升镇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单看排序,十有八九均在大江以南,黄河以北独有静升一家,且名列前茅。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王家大院是自己搞起来的,而静升历史文化名镇,却算得上是钦定命名。这份殊荣,会让灵石大地的每一个子民受宠若惊。如果说王家大院是灵石对外的一张名片,那么中国静升历史文化名镇就是一块足以让人垂涎三尺的金字招牌。

然而不等招牌挂起来,搭车渔利者一哄而起。古镇的保护踌躇不前,新镇的开发却刻不容缓。站在望楼,静升的古风古貌、桃红柳绿、农耕放牧、诗话般的田园风光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钢筋水泥成片堆积,仅存文化意味的文笔塔也被挤得喘不过气来。渔利者们毫不手软,步步紧逼,他们在秦晋古道、十里长街,比拼谁是“百顺当”的大掌柜。

良心,不一定全在高级轿车里,有的就埋在泥土中。隐居古镇的几个草民,为王家大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他们苦苦守望着家园,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建设,呕心沥血,奋笔而起,推出《静升史海钩沉》一书,作为对掳掠者的抗争。如果有识之士都能像他们那样,出以公心,仗义执言,或许静升古镇能突出重围,王家大院会死里逃生。

政声人去后,浪淘尽十年风流人物。回头再看耿公彦波撰写的《重修王家大院碑记》,仍然令人振奋。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明清之际,海内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晋商也。灵石王家,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之红门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势而突起,藉风水而耸立,负阴抱阳,随形生变,雕饰精美,兼融南北,覆压三万余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四幢,房屋一千零五十二间。高品位文化价值占尽风流,四海民居望其项背;大规模宏伟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筑失其彩色。然二百年风雨沧桑,王氏民宅尘封土掩,满目疮痍。一九九五年四月,灵石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王家大院,循修旧如旧之原则,历时五载,搬迁二百一十二户,动用土石九千九百余方,青砖三百余万块,木材三千五百余方,工程队五十八家,总投资三千余万元。修复红门堡、高家崖、祠堂院三处,重修堡门、堡墙,新修停车场一万二千平方米。王宅修复,百年盛事;国之瑰宝,世人惊识;游客如云,遐迩闻名;光耀神州,福荫子孙;开我灵石旅游产业之先河,树我灵石文化名县之基石。特勒石以志。

(原载《灵石文学》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