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雀鼠谷-南河集:灵石历史上的大峡谷

雀鼠谷-南河集:灵石历史上的大峡谷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雀鼠谷历史上指的雀鼠谷,就是现在汾河流经灵石的大峡谷。雀鼠谷是灵石史前最早出现的一个地名。《灵石县志》嘉庆本对于雀鼠谷中鲁班缠(桥)、唐诸臣多有和作处、照碑滩的记载,后人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遗址。因此,南出之意,是向南离雀鼠谷而去,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致。

雀鼠谷-南河集:灵石历史上的大峡谷

雀鼠谷

历史上指的雀鼠谷,就是现在汾河流经灵石大峡谷。雀鼠谷有关的名人逸事,如鲁班桥、唐诸臣多有和作处、照碑滩等,地方志都有记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字表述得不够详尽,现在寻找这些名胜古迹时,竟然是扑朔迷离,一头雾水。

雀鼠谷是灵石史前最早出现的一个地名。据《水经注》云:“(汾水)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介休县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汾)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案近刻脱水字、五字,尺讹作丈),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班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紧接其后,嘉庆本《灵石县志》载:“昔唐元(玄)宗曾出此谷,有诗,唐诸臣多有和作。盖县南五里,汾水折而西,古驿路沿汾西行二十里至许家店,河北为夏门镇,又七八里至照碑滩,即雀鼠谷地也。又南十里鲁班缠(桥)。又二十里至南关镇,又二十里至石茨(柜)村入霍州界,路渐平坦,又二十里至霍州。相传明季以河患始改由今路,阴地关在邑西南五十里即今南关镇也。”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以水系为经线修订的一套地理历史专著,较为详尽地记录了汾水流经灵石县境的概况,大势于今无误。注文对于地形地物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在数十里长的大峡谷,汾水左右连接着盘山越岭的道路,还有关隘。有一截路段伸入谷中,高低错落,曲折蜿蜒,人们经过这段路时还有一座架沟小桥,地方称之为鲁班桥。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津隘,到北魏时仍然非常重要。《灵石县志》嘉庆本对于雀鼠谷中鲁班缠(桥)、唐诸臣多有和作处、照碑滩的记载,后人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遗址。

鲁班缠(桥)。后人多以为在南关至富家滩中分的牛鼻子沟。牛鼻子沟纵深会涧沟、郭家沟之水,向西注入汾河,沟口确有一座历古小石桥,跨岩八尺,涵沟十丈,现时仍见拱顶严重错裂,但是并没有塌毁。这里碎石零乱,荒草没径,阴风凄厉,寒霜生烟,人称鬼门关。这座桥可能嘉庆年已有,但是不是《水经注》中的鲁班桥,难以定论。北魏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没有任何遮拦的野外建筑,相对北魏造像碑的遗存情况,似乎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奇迹。(www.xing528.com)

唐诸臣多有和作处。唐开元十一年(723),李隆基有《南出雀鼠谷答张说》诗,诗中吟出“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的名句,后人把西京通太原经过灵石韩信岭的古驿道称之为秦晋古道,盖出于此。玄宗北巡的路线、目的已不尽了然,但他返京时走的就是这条驿道,诸臣有张说、宋璟二相及张九龄、苏廷、袁晖、席豫、王光庭、崔翘、梁升卿、张嘉贞等,作诗和唱,这些诗都收在《全唐诗》中。长期以来,人们都抓住“南出雀鼠谷”这个地理方向,有的说在三弯口,有的说在沟峪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今人怀古,天子临幸,车驾扈从之多,皇恩浩荡之大,地方官员一定会倾情招待。酒宴之间,君臣同乐,抒发一下对太平盛世的感怀,这是极其正常的事。因此,南出之意,是向南离雀鼠谷而去,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致。帝王家的排场和威风,无论如何仅凭几根羊肠小道是抖擞不开的。

照碑滩。正史无记,据说此地有两通名碑。一通是唐大中三年(849)河东节度加光禄大夫等王宰撰书;一通是咸通十三年(872)河东节度萧珙撰书,两碑隔河相对。清嘉庆年御史梁中靖亲往造访,并遗艺文《再访古碑记》,从此有了照碑滩一说。从兰陵萧珙撰《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看,高壁雄镇乃河东军之要津,此桥临汾水而近城郭,“东控介峦,西连白壁。桥长一百尺,阔一丈八尺,下去水四十尺,并置门屋,立锁钥,安华表柱”。北门锁钥,可见现在的玉成村曾有钥匙村的称谓也不是没有根由。文中提到通济桥有一处交相辉映的建筑叫雁归亭,“西南松门洞豁,径通千里”,这里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桥和亭不都在大官道上吗?可惜这个地方就连夏门本籍的梁御史也没有找到,感叹“大中至今九百六十年矣!”

从北魏到明末清初,秦晋古驿道入雀鼠谷,只有县城和玉成村一东一西两个路口,抑或就从这咫尺之许,可以解开经史记载留下的很多疑惑。

(原载《灵石文史》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