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韩英笔误,深化韩信墓历史文化

韩英笔误,深化韩信墓历史文化

时间:2024-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误趣谈韩英先生在为韩信墓的题字中留下一处笔误,往事重提,记忆犹新。2007年夏末,《千古悲歌韩信岭》出版后,非常感谢山西省文化厅成葆德厅长在百忙中来电指出这一笔误,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将来确有可能恢复韩信庙的原貌,再把韩英先生的题字制成牌匾,用文字注明笔误的来龙去脉,或许将会使韩信墓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成为这一荒野古庙中耐人寻味的精彩说词。

韩英笔误,深化韩信墓历史文化

笔误趣谈

韩英先生在为韩信墓的题字中留下一处笔误,往事重提,记忆犹新。

2001年初冬,县里邀请韩英先生帮助协调解决祁临高速公路过境灵石在仁义增加一个出口的事。他从北京返并后做了大量工作,问题终于妥善解决。祁临高速公路灵石段仁义出口,不仅为县域经济创造了发展的条件,也为石膏山、韩信墓的旅游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韩英先生的努力,灵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韩英曾任山西省委副书记,三中全会后,调任沈阳组建东北电力集团总公司,现已退休,定居北京。他不是灵石人,缘自一次经过灵石时,夫人有病,城关老中医李可救治奏效,就这样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因为仁义路口的事来到灵石,受到县委和政府的热情招待,并安排在开放不久的王家大院参观游览,以表谢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没有去王家大院,却提出要去韩信岭,看看韩信墓。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天气不怎么好。县上有关部门约定十几位同志在招待所院内等候,不多时,由县领导陪同韩英先生并夫人及省、地同来的人从门厅出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他。他穿着一件深灰色毛料休闲服,长及膝盖,头上戴着一顶酱红色八角无檐帽,中上等个子,脸上已经布满了皱纹。他笑着对大家点点头,打了个招呼,随即便驱车上山,直达高壁村。

其实韩信墓早已没有什么看头,庙已仅存残迹,墓则被刨挖得不成样子,加之天空阴云密布,西北风呼号着,发出刺耳的响声。我也不知道该介绍些什么,权当向导,从茅草荒径中把一行人领上墓顶。在墓顶上我指了指古驿道的大体走向以及韩信岭所处的地理形势,韩英先生对这些似乎并不在意,只是久久地凝视着苍茫四野,始终没有问过一句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空中稀稀落落飞舞着几片雪花。

返回的路上,我上了韩副县长的车,因为我早想整理一篇关于韩信墓的文史资料,苦于一直不得要领,写文章难在立意,何况韩英先生是我亲身陪同过最高级别的领导人,这样的机会不可错过。我对韩副县长说:“你瞅个机会,让韩英先生写几个字,留作纪念,对我们今后开发韩信墓大有好处。”他说:“这个我负责办。”回到招待所大院,我们和韩英先生一一握手道别,以后的事,颇费了一番周折。(www.xing528.com)

时间又过了整整三年,到2004年冬我着手准备汇集韩信岭史料文稿时,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找到韩英先生的题字,极想知道他会从什么角度作出怎样的评判。我原以为这幅字还在韩副县长手中,岂不知当时忙于接待,字幅由在场的工作人员经管,他一下子记不起来了。还好,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档案中找到了。当我看到这一几经辗转、折叠起来的宣纸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韩英先生的题字是正楷“千古奇冤”四个大字,落款“辛巳年冬月”并印章具名。我认真品味题字的意义,觉得史海中的韩信众说纷纭,而史学家大多都言词闪烁,很难定论。看到他的题字,我又想起三年前陪他上韩信岭,站在韩信墓顶的情景,他当时一言不发,此时又觉得他说了很多很多,启开了我的心路历程。由此,我定下悲天悯人的基调,选用《千古悲歌韩信岭》这个题目,而“千古奇冤”也就成了这部文集开宗明义的第一句。但是,当我进一步欣赏题字的形态、结构、功力、气韵等书法艺术时,发现冤字少了一点,这种明显的笔误,是书者粗疏忽略了吗?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且不说韩英先生是老牌大学生,仅从题字的笔法也看得出这里面恐怕不是一个疏忽的问题。我想起1997年在淮阴调查时,淮阴市史志办荀德麟主任提到过一件事,他说“文革”结束,有一位高级干部路过淮安去看韩侯祠,当时陪同的地方领导恳请留一墨宝,其目的也显而易见,但是被拒绝了,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沟沟坎坎。那么,韩英先生在勇于落笔的同时对于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心里真的一点想法也没有吗?从“千古奇冤”四个大字的总体气势来看,应当是一气呵成,但是把最后的一点隐去,如果站在立意的角度,却又意趣横生。

灵石韩信庙历代的碑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韩信被杀冤与不冤的敏感话题。韩英先生题字的寓意也在一个“冤”字,据我看来,他没有把冤字的最后一点落下,表明一家之言,不会强加于人。谁要认为韩信冤枉,就在心中把它点上;谁要认为韩信不冤,即便有此一点也显得多余。可谓用心良苦,他那举重若轻、大智若愚以及宽容和大度的情怀一览无余。这样的立意,我认为正是大家高手的过人之处。

韩信岭地域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纳众家之言,容百花竞放。2007年夏末,《千古悲歌韩信岭》出版后,非常感谢山西省文化厅成葆德厅长在百忙中来电指出这一笔误,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领导的关怀指导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严谨,不慎出错,是为文者之大忌,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不过作为编著者来说也非常怀念这段真实的、感人至深而又难忘的经历。历史上有很多细节已不为人知,对后世留下诸多遗憾。如果将来确有可能恢复韩信庙的原貌,再把韩英先生的题字制成牌匾,用文字注明笔误的来龙去脉,或许将会使韩信墓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成为这一荒野古庙中耐人寻味的精彩说词。

(原载《灵石文史》200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