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嵩村神林
神林位于张嵩村东,亦称“介林”。此地由于傍山林密,历史上曾有很多忠臣良将隐居出没。南宋建炎二年(1128),抗金义军首领李武功、李实等人收复州县、保卫乡民的有关文件,藏在南侧石壁的铜罐中。罐高8.3厘米,腹径9.3厘米,口径6.5厘米。这些东西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成为国家重要的历史文物。
神林负有盛名,始于春秋时代一个真实的故事。据《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记载:晋公子重耳因其父献公执意要立奚齐为太子,只得逃亡在外。有次连续几日没有饭吃,从臣介子推曾“割股奉君”。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二月,重耳立为晋君,分封臣属,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拒不接受晋文公的恩赏。
《史记·晋世家》载:介子推不言禄,其“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子推田,号曰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绵山脚下的旌介村,就是原来旌表介子推的地方。
介子推忠则“割股奉君”,孝则与母同亡。这种忠臣孝子的美誉,备受世人景仰。宋代元丰年间,神宗皇帝赵顼重振宋室,推行改制,为官吏树立榜样,追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并在绵山脚下介公母子遇难的神林修“忠孝祠”祀之。
“忠孝祀”立于松柏之中,清风凛然,历代名人题词咏诗,络绎不绝。宋代以后金、元、明、清,继有周围十八村村民多次修葺,庙堂颇为壮观。正面大殿供有洁惠侯的塑像,后殿奉祀其母,并有介公弟妹陪侍左右。堂前有牡丹数本,相传开花时皆为红色,唯有白花一朵,今年由此,明年及彼,开无定处。世人以为祥瑞,尊称“神花”。
神林之胜,自东周迄今,山麓林木,蔚然深秀,其中百尺乔松,不下数千万株。后学士黄芦子说,“国有孔林、关林,都没有取‘神’字而冠。介子推有《左传》、《史记》立论,何不名符其实,让名贤遗迹,井里生光!”大清顺治三年(1646)春,傅山先生手书“介林”,并改《忠孝祠》为《介庙》。
傅山先生在介庙期间,写有《题介林》:
晋霸园林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仙名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丘。(www.xing528.com)
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容开放牡丹头。
并取诗中“承颜堂”三字勒石成匾,嵌在后殿门前。现庙已塌毁,此匾保留在灵石公园碑廊南墙壁上。又取“介林”二字,木刻于大殿隔扇门楣,仍字迹未朽,清晰可见。
神林或介林,意指墓地,典故出自古代葬制。古人把帝王墓地称为“陵寝”或“陵”,名门望族的墓地称为“墓”或“墓冢”。平民百姓的墓地叫“坟”,贤达圣人的墓地为“林”,据《灵石县志·事考》载:“人知介山之隶介休,而不知介子祠墓实属灵石县地。按《介休县志》云:康熙初年,介休知县李钟盛立分界碑,以介山南之北塔沟、红岩村(今张嵩村)、大小柏沟、介庙属灵石县,山北之说法台等处属介休县,盖山为二县之所公属,祠墓之地则独归灵石。”
有趣的是,事隔三百多年,今人在绵山“介公岭”造了一座新墓,接二连三,纷争扩及全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不妨一一列举。
介休绵山介公墓。说的是“晋文公命随从收集介子推的遗物,依山为墓而建,墓地松柏长青中残留有火焚的遗迹,有元、明、清历代墓碑数通。并引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开始,两千多年前,介子推已奉为道教之神”。(见《古老神奇的绵山》)
夏县裴介村介子推墓。说的是有墓碑一通,刻记“介氏祖洁惠侯子推墓冢”。碑的左落款处记“秦二世介休迁葬于此,阖族立”。引《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载:“介子推祠,门楹的大护风板上刻有‘绵山后祠’。”(见《介子推墓答疑》)
翼城绵山介子推墓。说的是“考察春秋时期绵山所在的‘绵上’在什么地方,在翼城西山。明代张宪描写翼城景色的一首诗里,有句‘柳叶攒焚介子烟’,地名相同,有诗为证”。(见《介子推罹难之地在翼城》)
沁源伏贵村介子推墓。说的是“《左传》‘子推与母皆隐而死后,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而绵上即郭道镇之绵上。另据《沁源县志》载:‘寻其骨,文公流涕,命葬于绵山,并告天下。’”(见《众人寻你千百度,介墓原在沁源处》)
其实,说来说去,在全国范围,神林或介林正如山东曲阜孔林、河南洛阳关林,只有灵石张嵩村一处。介子推墓能够引出如此之多的话题,被民间炒得火爆,确实同工异曲,妙不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