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帮裁缝评传:传播智慧,焕发芳香

红帮裁缝评传:传播智慧,焕发芳香

时间:2024-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抗日战争前,上海西服商业同业公会已经陆续举办裁剪训练班和职工夜校。顾天云的著作枟西服裁剪指南枠是学员们必备的学习教材,学员们有的购买,有的向已经结业的师兄借书,上课时人手1册。据统计,共有250多家店号捐款,筹募法币45畅74亿元,金圆券1550多元。校董会由15人组成,公推董事1人,主持一切会务。

红帮裁缝评传:传播智慧,焕发芳香

四、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黄浦江依然日复一日地静静东流,顾天云坚守在黄浦江畔,憧憬着西服业发展的春天。枟西服裁剪指南枠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海西服业界封闭局面,这让顾天云很欣慰。更让他欣慰并兴奋的是,1937年,“上海西服业同业公会”在南京东路大庆里40号成立,上海西服业界的同仁们真正地联合起来,携手共进。

抗日战争前,上海西服商业同业公会已经陆续举办裁剪训练班和职工夜校。1940年,为培训行业优秀接班人,上海西服同业公会租用了四川路的青年会少年堂,开办了裁剪学院。当时的公会理事兼任裁剪学院院长,德高望重的红帮前辈江辅臣为副院长,顾天云为教务长。自此,顾天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培养红帮新人方面了,而他曾苦心经营的宏泰西服号似乎已经只是他的副业了。

裁剪学院的学生都是来自公会会员商店的职工或学徒学习课程主要包括西服裁剪、英文和财会。为保证他们学习工作两不误,裁剪学院的上课时间定为每天上午7时至8时半,学制为5个月。1943年后,裁剪学院又增设夜校。顾天云的著作枟西服裁剪指南枠是学员们必备的学习教材,学员们有的购买,有的向已经结业的师兄借书,上课时人手1册。实用的课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裁剪学院的办学颇有成效,培养了不少新人。

但这种短期的利用业余时间的教学方式,覆盖面狭窄,而且毕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据此,顾天云向上海西服同业公会指出:“鉴于世界物质文明日有进进,培植西服业裁剪技术人才的专科学校,在欧美已如星布”,中国也应该培养更多的红帮接班人。见多识广的顾天云深知学校的重要性,可是中国当时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西服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西服业发展中的一个遗憾。

1947年5月,上海西服商业同业公会在“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王宏卿、“汇丰号”王继陶、“宏泰号”顾天云、“星星号”王星仲等34位名店经理的发动下,正式筹建“上海市私立西服业工艺职业学校”。学校的筹建,得到了会员商店齐心协力的帮助。“培罗蒙”、“雷蒙”、“汇利”等名店及呢绒公会、毛纺织公会等兄弟公会纷纷慷慨解囊。据统计,共有250多家店号捐款,筹募法币45畅74亿元,金圆券1550多元。“众人拾柴火焰高”,西服工艺学校依靠社会力量,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路子。这是我国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是红帮裁缝历史为己任,不满足现状,勇于探索的又一重大创举。

在大家的希冀中,校董会成立了。校董会由15人组成,公推董事1人,主持一切会务。校董会组成人员的资格:一是西服商业同业公会的理监事;二是学校发起人、创办人;三是热心教育、愿捐助学校的人。1947年11月4日,理事长王宏卿聘请顾天云为学校筹备主任,后委任为校长。顾天云实践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知识广博,并有深邃的理论知识,况且他有志于职业教育,早已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自然是担任校长的最佳人选。

西服工艺学校的招生简章中,可以看到该校明确的办学宗旨:“遵照教育部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以提倡职业教育、培养西服工艺为主旨。”学校对入学者严格筛选,要参加国语、算术、常识、口试、体格检查等关口的层层筛选。报考者还必须满足2个条件:一是在公立或已立案的私立高级小学毕业,得有毕业证书者或有上述同等学力者;二是年龄须在14足岁以上,17足岁以下者。第一学期招生50名,分保送生与招考生2类,保送生由会员商店推荐,每个会员商店原则上只能推荐1名保送生,而且保送生总名额也严格控制,仅占总数1/5。保送生也得参加入学考试。招考生与保送生分别授课,招考生课程与普通学校相同,保送生的本业技术教授,重于普通课程。学校学制3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理论,其余时间到会员店实习。课程设置丰富,有国文、英文、数学、图画、缝纫、售货术等12门。学校实施的纲目为:①锻炼强健体格;②陶融公民道理;③养成勤劳习惯;④充实职业智能;⑤增长职业道德;⑥启发创业精神;⑦研进西服艺术;⑧培植技术人才。我们不禁感叹,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评判,60年前的西服工艺学校的办学理念无疑也是先进的。

西服工艺学校坐落在上海市闸北宋公园路(今和田路)与兴中路的交叉点,即当年北长生公所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计有一个多足球场那么大,四周围着竹泥笆,校舍较为简陋,都是砖混结构的平房。学校校舍教室4间,学生宿舍1间,全校共有30多位学生,都是男性,一律寄宿在学校。另外还有厨房、食堂、公厕等附属建筑。校内有一块空地,种着蔬菜,由炊事员种植,弥补学生伙食。

1948年,在一个桂花飘香、秋高气爽的秋日,西服工艺学校迎来了第一届学生。在盛大的开学典礼上,以王宏卿为首的上海西服业代表纷纷到校祝贺,大家都兴高采烈、情绪高昂,期盼着西服工艺学校顺利发展,使西服业后继有人,为发展壮大西服业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而此刻,入校的30多位学生也欢天喜地,他们看着学校为自己描绘的美好蓝图,内心的激动不可名状。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顾校长脸庞白皙,个子不高,但西装笔挺,他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一头白发,一口假牙,鼻子上架着一副金属框的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一副善良的面相。虽然是校长,但是顾天云一点架子都没有,他为人谦逊又体贴,平易近人,学生们对他只是敬没有畏。宋公园路距离顾天云南京路的寓所颇有几分远,顾天云每天从自己寓所乘无轨电车到宝山路站或宁海路口站下车,然后一路步行来学校。不管寒暑或风吹雨打,顾天云8点钟上课前准会到校,从来不迟到。他每次来校都拎着一只内装盒饭的布袋,这盒饭是他自己带来的午餐。据说同业公会只给他一些车马费,没有薪俸,看着校长日日奔波,吃着粗茶淡饭,学生们都可以想象到他的辛苦。

但顾天云自己从来不觉得苦,繁忙的教务,简陋的设施,朴素的生活,没有动摇他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动摇他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生活,他给予春风般的温暖关怀,对学生的学习,他向来都是严格要求。学生刚入学,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然后熟读顾校长专著枟西服裁剪指南枠的绪论,以此确立学习的远大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在专业训练上,第一项任务就是练好基本功。第一关是用针。当时,学生的年龄在十七八岁,男孩子干干重活粗活还可以,可缝衣捏针这些心细的活儿,很多男孩很难去适应。此时,顾天云不厌其烦,手把手地传授要领,不久,学生们渐渐熟能生巧,最终运用自如。第二关是缝布。练习此番活时,不仅手指要灵活,全身的肢体都要协调,人要站立,吸腹,胸部略向前倾,双手悬空操作。顾天云还教学生一个窍门,在旁边放一桶冷水,缝时会出手汗,将手浸入水中,这样即可消除手汗之弊,避免弄脏衣料。第三关是教手工活中的其他方法,如“挠”、“甩”、“花绷”(当时没有拷边机,为防止呢料边缘毛出来,皆用白线手工花绷)。以上3关大约花了1~2个月时间。这2个月循环往复的练习,让很多学生都感到枯燥。在这段中日子中,顾天云总是谆谆诱导,几次三番讲述手艺人靠本领吃饭的重要性。顾天云为避免老生常谈空洞的大道理,他还用自己鲜活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明白事理。

在掌握了手工活要领,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顾天云再教学生用缝纫机。学缝纫机,也需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只要你愿意学,顾天云不管唇干舌燥,总是满腔热情,不厌其烦。转、停、快、慢、手脚并用,有时要求不用手,又要随心所欲。大体掌握后,才能进入缝布料。缝纫机都是进口货,是各家西服店赞助的美国产旧“胜家”,蹬起来,“啪嗒啪嗒”作响,飞轮大又重,摆动有一定力度,这种“铁车”缝厚的面料最适宜。缝纫也分阶段,从缝裤子起到上衣、锁扣眼、用烙铁熨斗,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顾天云重视“锁眼”——这种往往被人瞧不起的小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顾天云认为,高手对决,细节制胜。教育学生,顾天云招数不少,不仅善于讲故事,还善用比喻。他反复强调衣服上的“眼子”,好比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窗户人生得漂亮与否,与眼睛大有关联。一套衣服,尤其是上衣前襟的“眼子”,如果锁得不好,这套衣服就可能前功尽弃。以前较有名气的裁缝店,讲究锁眼,钉纽扣。纽扣“脚”的长短,不得随意马虎,必须依照衣料的厚薄程度而定,还有打袋扣“套结”,都是画龙点睛之举。比如一件白色凡力丁衣裳,要求干净洁白挺括,在最后一道工序上——“锁眼”出了偏差,老板看到后必定要火冒三丈。听了顾校长的一席话,学生们立即明白了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成败,丝毫不敢怠慢。

在经验丰富的顾天云门下,可学到的窍门不计其数。就说使用烙铁,如何控制火候也有窍门。掌握了机器缝纫技术后,学生们倒更明白手工活儿的重要了。其实制作高档西装,很少用缝纫机,尤其在“出面相”的部位,如卜头的“子口”,绝对要用手工一针一针地扎,这样针脚才均匀,不管气候干燥或者潮湿,不论是在浅色上还是薄料上,都看不出针脚线。这才是裁缝的真本事,单凭这道工艺就可以考察师傅的功底深浅。看看现在有的西服在这道工序上用机器代劳,针针皆露,外行人以为美观,其实在内行看来,这是非常忌讳的。

学生练好手艺后,他还不能轻闲,他开始琢磨着给学生一些“实战演习”的机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顾天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想方设法、动用一切关系在社会上组织活儿供学生实习,这些活儿不能太高档,不能太多,也不能太急,毕竟还是学生,难度太高的活儿很难保证能按质按量完成。联系到业务后,顾天云又开始悉心指导学生,抓进度、管质量。那些日子,他耗劳神力,一天比一天消瘦,连自己宏泰西服号的生意都顾不上了。这一切,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勉励,最后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没有辜负顾天云的苦心。

对于学生们而言,顾校长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店堂的联系,还注重传授学生做人治学的道理。他曾告诫学生:“本人诚知诸生间颇多志气高尚者,要知学无止境。譬如炼钢,以生铁炼钢铁,固其成功已下一番工夫,但铁石因成钢而遂谓已臻,最佳钢必再炼而成精钢。其经一番磨砺,必有一番成功。本人希望,吾人对于学术,必须精益求精,使所出品之工作,能轶出欧美而上之,以诸多对外贸易,则更可藉出品精良,而争得国外市场。”顾校长的谆谆教导顿时点燃了这些年轻学生的激情,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尽管学业紧张,但在顾天云的带领下,学校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的。让同学们最难忘的,是第一学期期末,学校在教室里举办的一次同乐会。那天下午,西服业的校董们争先恐后到校,全校的师生员工们欢聚一堂。学生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姓孙的同学,是一家西服店的小业主,平时喜欢京剧,嗓音也不错,他唱了枟定军山枠的其中一段,博得满堂掌声。同乐会结束后,已到临近晚餐时间,师生们又在食堂共进晚餐。食堂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校董、教师与学生们个个都吃得笑逐颜开(15)。(www.xing528.com)

尽管上海西服工艺学校不久就因时局突变骤停了,但在我国服装业发展史上,这所学校的名字永不磨灭。这所学校的创办充分体现了红帮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首先,红帮前辈们意识到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所学校不仅是上海第一所西服职业学校,也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服装职业技校,在我国服装职业教育史上,它是起到开路的作用。其次,红帮前辈们自筹资金创办学校,在发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它是有开拓性的,他也体现了红帮团结协作的精神。再次,上海西服工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都具有前瞻性。今天我们倡导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提倡多手段的教学方法,树立爱岗敬岗的行业作风,在该校60年前的办学实践中就已经探索施行。一半时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理论,一半时间在西服店实习,这种“产学合作教育”,对今天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服装类高职院校仍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顾天云高瞻远瞩,厚积薄发的睿智和毅力让人佩服,放眼世界又心系祖国的精神让人尊敬,对行业的热爱,为了行业发展著书立学、传道授业的无私与热忱更让人钦佩,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勉励着红帮的后继者们续写传奇与辉煌。与上海西服工艺学校有校友关系的许多人,后来大多成为现代服装界的栋梁之才,比如,北京红都服装店的两任经理余元芳、王庭淼,“西服高手”楼景康,特级技师、裁缝“状元”陆成法。还有不少学生在海外创业,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企业家,如东京“培罗蒙”的接班人戴祖贻,他一直都视顾天云为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学生们还继承顾天云刻苦钻研的传统,悉心研究西服裁剪技艺。如今,顾天云桃李满天下,他们尽师友未尽之事宜,将红帮技艺、红帮精神代代相传。

(本文许多资料由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季学源教授和宁波市服装博物馆陈万丰研究员提供,谨向两位专家表示感谢!)

【注释】

(1)(14)转引自宁波政协文史委编:枟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3)(5)(13)转引自宁波政协文史委编:枟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4)(7)(8)转引自宁波政协文史委编:枟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6)(9)(10)(11)(12)转引自宁波政协文史委编:枟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15)陈万丰主编:枟创作者的足迹枠,宁波市服装博物馆2003年编印,第121页。

【主要参考文献】

[1]季学源:枟红帮服装史枠,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

[2]陈万丰:枟创作者的足迹枠,宁波市服装博物馆2003年编印。

[3]宁波政协文史委:枟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4]季学源:枟红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机缘枠,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枠2003年第1期,第1—7页。

[5]顾文:枟红帮的学术成就枠,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枠2004年第4期,第56—59页。

[6]斯迈:枟红帮精神论略枠,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枠2002年第1期,第39—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