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红帮裁缝评传》

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红帮裁缝评传》

时间:2024-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农村走向都市,城市的繁荣并没有使江良通迷失方向,忘记根本,而是反哺故里,造福桑梓。除了建造锦沙小学之外,江良通还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凉亭,造桥梁,设立义庄,添置消防水龙等。

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红帮裁缝评传》

四、情系家乡,造福桑梓

江良通家族的财富累积到足够多的时候,他们对金钱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希望利用财富去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首选的途径就是购置不动产,既有炫富的念头,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江良通财力雄厚。他在上海长乐路、浙江莫干山等地购置了好几处住宅,又在家乡建造了花园式洋房。家乡的小洋楼建于1934年,取名“守拙庐”。“守拙”一词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枟归园田居枠:“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诗中“守拙”似有“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之意。不过,在江良通心意中,则应该是“安于愚拙,不学巧诈,不争名利”,这是一种低调的处世策略。“守拙庐”是一栋独立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小洋楼大门朝东,门楣梅园石上镌刻的“守拙庐”3字为金峰山人所书。洋楼分2层,用清水砖叠筑,墙上有铁格花窗加固的玻璃木窗,庭院墙上还留有一小部分彩色壁画,门厅外是罗马式柱头,室内有壁炉、浴室,外墙和室内装饰依旧,体现出海派风格。小洋楼至今还保存完好,成为前江村独特而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

农村走向都市,城市的繁荣并没有使江良通迷失方向,忘记根本,而是反哺故里,造福桑梓。民国12年(1923),江良通兄弟带头捐资16000元,在家乡发起建造一所完全小学——锦沙小学;另助田123亩,每年的田租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各项开支,校舍、设施、教职员工工资以及其他日常开支都得到了保障。(www.xing528.com)

校舍为走马楼式,2层,23间,另有会议室和600多平方米操场。校长是周孝成,早年曾加入同盟会。锦沙小学时设3班,学生130人,在当时是奉化校舍完备、设施齐全、师资强大的小学之一。学校规定凡前江村儿童均可免费入学,读完高小者奖20元。当时县政府还赠送过“乐育英才”和“陶铸后进”两块木匾。江氏兄弟也因捐资兴学受到地方政府褒奖。如今仍有锦沙小学助碑(现保存于原前江小学教学楼内)可印证这段历史:“前江私立完全小学命曰锦沙,民国8年(1919),由良通、良达二昆仲创议,邀同乡族人□之□友等向族内劝捐,而己则独出巨款,筑校舍,置地产,完成美事。办法遵照□六级,采用复式制。经费一节,每年由董事公议,量入为出,并逐年留积几许,以备不时之需。特此勒石,以保永远”,下面列有助户名单。锦沙小学现尚留有旧址。旧校门上有“唯善为宝”4字,似为学校倡导的教育主旨。

除了建造锦沙小学之外,江良通还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凉亭,造桥梁,设立义庄,添置消防水龙等。民国8年(1919),奉化遭遇自然灾害,江氏兄弟还带头捐款赈灾。乡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和昌老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