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帮第一村
图1 横滨公兴昌洋服店张氏家族
20世纪80年代,原中国纺织工业部领导人就有明确论断:宁波,是红帮裁缝的故乡。
2001年10月,第4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中国服装协会、宁波市服装协会、鄞县服装技术协会、宁波服装博物馆等服装界、文化界领导人和有关人士,来到鄞县姜山镇孙张漕村村头一棵大樟树下,树立了一尊碑石,碑面为现代服装上衣前襟左片式样,上书“中国红帮第一村”7个大字。
这块朴素的石碑,揭示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一个重要史实: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开拓者、中国服装现代化的主力部队,最早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对此,民国枟鄞县通志枠在舆地、工业、服饰、礼俗等部分中,已有具体而生动的论述:
“姜山,村民多以捕墨鱼为业,兼业西帮裁缝,商者亦多,故较富庶。克强乡的应家、孙家、林家、大桥头、下倪、俞家、唐家、蒋家、王家堰等村,居民自农业外,则操呢绒业及制西服者多……故殷富者多。”
图2 中国红帮第一村
“南乡……丰和之西南为永和乡,其地之边界毗连奉化,居民之风气、语音,往往有与奉化近者。平居生业,若横山后、蔡郎桥、孙家庄、周家埭、姜山头与其邻乡之张华山、侯家、陈家团、孙家山等村,大率农服先畴工习西帮裁缝,且有远赴日本而因以起家者。一人唱之万人和之,相率而成风。”
“自海通以还,工人知墨守旧习,不足与人相竞争,于是舍旧谋新,渐趋欧化。若成衣、若土木、若铜铁、若机械、若绘图等,成衣、土木名之曰‘红帮裁缝’、‘红帮作头’。”
“海通以还,商于沪上者日多,奢靡之习由轮舶运输而来,乡风之丕变,私居燕服亦被绮罗,穷乡僻壤,通行舶品。近年,虽小家妇女,亦无不佩带金珠者。往往时式服装,甫流行于沪上,不数日,乡里之人即仿效之,有莫之能御矣。”
这就简明、扼要地把这段历史说清楚了。枟通志枠中所说的“西帮裁缝”、“操呢绒业及制西服者”、“红帮裁缝”,实际上都是从事现代服装业的新式裁缝——红帮裁缝。他们最初是从宁波地区走出来的。最集中的是奉化江两岸的鄞县和奉化县。(www.xing528.com)
虽然时代相去并不甚远,但由于儒家的重农主义、以农为本而贬抑工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红帮裁缝诞生一个多世纪了,却依然名不见经传,近现代的史学家们(包括早期的服装史研究者),在他们的著述中根本不记述或极少提及红帮人士的历史性贡献,以至于“现代服装史成为中国服装史中最薄弱的无头无绪的环节”。改革开放之后,红帮故乡的人们开始收集、整理宁波的服装史料,终于发现红帮在中国服装史上开创性的历史功勋。为了觅得切实可靠的史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走访千家万户,查阅千卷万档,终于获得万千资料(实物、文字),初步整理出了红帮裁缝孕育、诞生、发展的历程。从迄今掌握的资料考察,枟鄞县通志枠中所说的“一人唱之,万人和之”,这个“一人”就是从孙张漕村走出去成为第一个现代裁缝的张尚义。他随渔船意外流落到日本横滨港,学会了西式裁缝技艺,从事现代服装业,并取得成功。一个几年杳无音讯的人,突然回来了,而且混得不错,他成了新闻人物!他的经历,他的成功,对乡亲们的启示性和现实影响力是极大的。
据孙张漕村的老人传说和当年留下的片纸、文书综合考察,孙张漕村的裁缝孙通江到日本学做西服,在神户创办“益泰呢绒昌西服号”,是紧随张尚义之后的,也是“红帮第一村”的元老。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张漕村枟张氏宗谱枠记载:族人孙通江“体母氏之志,长而东渡扶桑,经营商业,不数十年,积赀累储,门祚昌大。光绪二十五年(1899),孙君以积劳成疾自东瀛归。”
孙通江回国时,把“益泰昌”交给长子友益经营。不久,孙友益也回国,遂将“益泰昌”交给同乡又是表兄弟的周盛赓经营。周盛赓经营有方,逐步做大做强。孙氏和周氏后人,有很多人承继祖业。孙通能、孙通章、孙惠堂及其子孙曾在上海、重庆从事服装业;孙友益的女儿淑贞也在“益泰昌”工作过,回国后曾在汉口、九江等城市从事现代服装业;孙氏后人孙铭利、孙修生、孙德生、孙荣茂、孙亨瑾、孙亨瑆、孙桂娣、孙锦利、孙林娣等等,曾去俄国、日本和上海等地学习裁缝技艺,曾在日本和国内从事服装业,堪称红帮裁缝世家;周盛赓有十来个子女,都久居日本,其子周铭正后来成为神户服装界名望很高的人物,曾任中日友协三江(浙江、江苏、江西)理事会会长。周氏后人族人周海山、周庆仁、周万里、周根源等,都是从事现代服装业的。显然,周氏也是典型的红帮裁缝世家。
和孙周2个裁缝世家有承传关系的,还有一些人。邻村的洪友钰,1933年曾去周氏“益泰昌”学习裁缝,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上海钧益西服店、东源西服店做裁剪师,1946年曾去张尚义侄子有福在上海创办的“有义西服店”工作。
从“红帮第一村”和邻近村落走出去的有名的红帮裁缝还有很多:
胡平耀、胡平安,早年去日本做洋服,其后代一直在日本冲绳县具志川市开洋服店。其继起者中有孙钦华,1918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梯子胡同开过“孙钦记服装店”,曾为孙中山、宋庆龄做过服装。其子孙光武1925年在京学红帮工艺,1938年到天津,受聘俄国洋行和维汉学院,分别任裁剪师、教师。两年后返京,在王府井大街二条胡同开蝴蝶女西服店。同村的孙通钿,也在日本学习服装工艺。另一位孙□□,父兄早在横滨中华街开“兴隆洋服号”,曾为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做服装。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万里访问时,曾至该店访问。
还有陈氏裁缝家族:陈陞曙,1917年学了裁缝手艺后,曾北上俄国达哈巴罗夫斯克开办“别德罗夫洋服店”。1922年回国,在哈尔滨秋林洋行服装部学习罗宋派西服。1946年开办侨民会服装店,人称“跨国裁缝”。与他一起工作的有:沈风水、董家跳(斗门桥人);陈谒福,1936年在哈尔滨其姨丈邬显辉开的“春光洋服店”学艺,1946年回宁波,在公园路开过“培华西服店”;陈业生,1942年在哈尔滨南岗开创“陈业生服装店”(后易名“新生利服装店”),曾被评为哈尔滨市商业系统劳模。
陈氏还有另2个裁缝世家:陈清瑞,陈清裕,陈清标兄弟3人,1920年起,在长春闹市区的二马路开创了“三益洋服店”,是长春市第一家西服店。三兄弟对西服业锲而不舍,齐心协力创品牌,敢与日商竞争,抗战后回乡。陈顺来,1910年与同乡到俄国学做西服,先在宁波人开设的洋服店打工。1925年,与同乡董荣全合资在哈尔滨道外开创“义昌西服店”,后自立门户,开办“全记西服店”。其子陈宗瑜北上后,承接父业。1946年哈尔滨解放,陈宗瑜接班当“义昌”经理,并被推选为市缝纫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曾组织同业做了大批军服,支援解放战争。1957年起当选市政协委员、常委,为哈尔滨市服装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氏红帮世家也颇负盛名。李玉堂1906年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开办新纪西服店,经10年苦心经营成为名店,曾为末代皇帝溥仪、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美国人)做过西服,颇受赞誉;其子秉德擅长英美派西服,其孙世杰的“新丰行”曾是红极一时的西服名店。李世杰的弟弟世源从事西服业也有近半个世纪。
挂一漏万,红帮第一村及其邻村的红帮前辈和红帮人士是不胜枚举的。
据零星统计(尚无系统的完整统计),1867年在日本横滨的华侨已有660余人,大多以“三把刀”(裁剪刀、大厨刀、剃头刀)为业,多数是浙江、江苏、江西人,浙江人中又以宁波人居多,宁波人中又以裁缝居多。1899年8月成立过商业会所,1900年5月成立过三江同乡会会所。鄞县孔方生等曾被选为会所领导人。到20世纪80年开始进行红帮调研时,“红帮第一村”家庭中有人外出从事现代服装业的,已占总户数的90%。毗邻的奉化县,至20世纪40年代,仅在上海开办的西服店就达130多家。
从上述概略的叙述中人们会注意到,中国红帮第一村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这个村外出闯世界的人起步早、人数多、发迹快,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在中国社会历史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他们的生动实践,启迪、改变了农民固有的“穷家难舍,熟土难离”的传统观念,让人们看到,外边的世界很大很大,从而发心离开“穷家”,走向城市,学习技艺,发家致富,开创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红帮第一村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们在封闭、落后、贫困的农村中点燃了一个火种,为乡亲们照亮了一条新的农村发展之路,使他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