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复杂难调的“义状态”
如果情况继续发展,当仁也消失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对此,我们首先要遇到的是“仁旋钮”的分裂。“仁旋钮”为什么会分裂呢?这是由它的定义“为之而无以为”决定的。当我们将“仁旋钮”调整到了某一个档位,它就会自动工作,或者可以讲,仁是“做正确的事”,只要我们告诉它什么是正确的,剩下的事它可以自己完成。然而,当它不再自己自动完成选定的事情或项目时,这个有着“做正确的事”特点的旋钮就分裂了。它将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判断,也就是“正确的”,而另一部分是做事。我们知道,“正确的”就是“义”,它只判断正确与否,而不包含判断之后的行动。对于后面的行动,还需要另外的单元。一般来讲,做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敢不敢做,二是怎么做,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勇”和“智”来代表。因此,“仁旋钮”分裂以后,就形成了“义旋钮”、“智旋钮”和“勇旋钮”的组合:
图5.32 “仁旋钮”的分裂
“义旋钮”同“仁旋钮”类似,是一个有着许多档位的旋钮。所谓“正确的”也和“仁旋钮”中选择所做的事一样,不仅包含了被判断的事物本身是否正确,还包含了做此事的人是否是合适的人的含义。“智旋钮”和“勇旋钮”是用来调整一个人智、勇程度的旋钮,它们和“礼旋钮”相像,是类似音量调节的连续可调的旋钮。
“仁旋钮”分裂以后,义必须同智或勇相配合,才能完成原来仁所完成的事,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见义巧为和见义勇为。虽然,见义勇为这个词听起来慷慨激昂,但对于系统来说,麻烦也就此开始。因为,“仁旋钮”的分裂,导致以前只需要调整一个旋钮,现在却需要调整三个旋钮。可以想象的是,图5.32中右侧的这种旋钮组合,调整起来肯定没有调整单一的“仁旋钮”那样简单,有可能反复调整多次,也无法达到“仁旋钮”更换一档所能达到的效果。然而,麻烦还不止于此。由于“智旋钮”和“勇旋钮”的出现,系统开始变得混乱起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们不仅仅出现在“道循环”上,还同时出现在“德循环”和“失循环”上:
图5.33 义状态(www.xing528.com)
在这样的系统中,“道循环”由于“学习单元”的阻塞依然走旁路,而这个状态图的特点是“智旋钮”和“勇旋钮”分别在三个循环上出现。智和勇出现在“德循环”中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如今,在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有评价“三好学生”的鼓励形式。所谓“三好”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第四部分“道德特性”第一章的分析可以得知,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德”是英语里的moral,它代表“行为规范”,这和古文中的“德”含义不同。具有“行为规范”含义的词在老子、孔子思想中是“礼”。因此,如今学校所推崇的“三好”,也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指的是“礼旋钮”、“智旋钮”和“勇旋钮”的调整。学校号召学生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学校实际上关注的是学生的“礼旋钮”、“智旋钮”和“勇旋钮”在“德循环”上的工作状态。可见,“智旋钮”和“勇旋钮”不仅在“道循环”上有与“义旋钮”协调工作的问题,它们还出现在“德循环”上,面临与“礼旋钮”如何协调的问题。
同样,“智旋钮”和“勇旋钮”出现在“失循环”上的迹象也很明显。“失循环”上的旋钮是“逻辑旋钮”,当智与自身的逻辑相配合是会显现为自作聪明,而勇与逻辑配合会出现暴力倾向。《论语》第八章中就有孔子这样的一句话:“勇而无礼则乱”,显然,这里说的勇不在“德循环”上,它不与礼配合就会乱。而孔子又在《论语》第十七章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这句话中,勇离开了“道循环”,没有了“义旋钮”的配合,君子的勇就成为乱,而小人的勇就成为盗。勇不在“德循环”、也不在“道循环”上,它只能出现在“失循环”上。对于“智旋钮”也是一样,《老子》第十八章中的:“智慧出,有大伪”说的就是“智旋钮”出现在“失循环”上的效果。因为,只有当智和自身的逻辑相配合时才会出现大伪。
这样一来,由于“仁旋钮”的分裂导致系统出现了众多的旋钮,要调节这样的系统,我们需要非常有经验的系统调节师。但是,考验系统调节师的还不止是这许多旋钮,还有这些旋钮的相互关联。分别出现在三个循环上的“智旋钮”并不是三个,而是一个!“勇旋钮”也是一样,并不存在三个,也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当你为了配合“义旋钮”在“道循环”上调整“智旋钮”和“勇旋钮”时,另外两个循环上的“智旋钮”和“勇旋钮”也同时被调整了,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你为了增加“道循环”的效益而调整了“道循环”上的“智旋钮”,同时在另外两个循环中跟随旋动的“智旋钮”会改变那两个循环的效益。原本可能“智旋钮”和“礼旋钮”配合得很好,你为了改善“智旋钮”和“义旋钮”的配合而调整了“智旋钮”,于是使得“智旋钮”和“礼旋钮”配合程度下降。那到底我该不该调整呢?“智旋钮”和“勇旋钮”的出现使得系统中所有的旋钮都关联到了一起,这个复杂的系统是任何系统调节师都不愿意触及的。而造成这个有如迷宫般的状态是由于“仁旋钮”的分裂,使得“智旋钮”和“勇旋钮”在系统中出现了,老子所说的“智慧出”就是这个意思。比较好的方法是不让这两个旋钮出现,也就是让“义旋钮”和“智旋钮”、“勇旋钮”组合起来,形成“做正确的事”的“仁旋钮”,回到上一章所描述的“仁状态”。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英雄人物的见义勇为,比如大街上拦惊马,湖水里救小孩等等。但将其定义为“见义勇为”则仅仅是我们的想象,因为我们在听到和看到这样的英雄事迹时,往往会将自己设想其中,问一问自己会不会也能做出同样的事迹。然而,我们并不是那些英雄,又怎么知道他们是“见义勇为”呢?也就是怎么知道这是“义”和“勇”配合的结果呢?实际上,大多数的英雄事迹是一种自动的行为,并没有“见义”而“勇为”的过程;实际上,这样的事迹是“当仁不让”的结果。如果在“见义”之后没有自动的行为,而是问一问自己敢不敢为,这样的系统已经成问题了。不管后来是否“勇为”了,都说明自身系统中没有“仁旋钮”,而是图5.33所显示的由众多旋钮组成,并且这些旋钮之间又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在这样的系统状态下施行“见义勇为”无疑是在与“义旋钮”相关的“道循环”上调整“勇旋钮”,但是这样的调整对自身系统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因为,处在“德循环”和“失循环”上的这个旋钮也同时被调整了。“失循环”上的“勇旋钮”被调高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孔子所说,离开了义和离开了礼的勇会导致乱和盗。因此,“见义”是否“勇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问题,倒是在看到“正确的事”没有当仁不让、没有自动去做才应该好好地审视自己。孔子在谈到这个义和勇的问题时也只是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判断“勇旋钮”所处状态的方法,而不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将“见义”和“勇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此看来,如果我们不能将“仁旋钮”重新组合起来,这个以“义旋钮”的调节为基础的“义状态”由于众多相互关联的旋钮搅在一起,实在无法将其调整得比较理想。尽管如此,有经验的系统调节师还是在努力地做着调整,《论语》中有那样多关于义、智、勇的论述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作为高级系统调节师的孔子还是更加倾向于将“仁旋钮”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彻底解决智和勇所带来的麻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孔子那样的经验,都知道系统处于“义状态”时那种难以调节的真正原因,他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来消除旋钮调节对系统的影响,从而使得系统进入到了下一章将要描述的“礼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