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德的特点及其影响力

玄德:德的特点及其影响力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德的特点在清楚了什么是道以及道的蓄积特点之后,我们面临回答什么是德。而通过使用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道的特点。这样的能力应该是《老子》第十五章中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论语》第十二章中有两段话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德:子张问崇德辨惑。

玄德:德的特点及其影响力

第五章 德的特点

在清楚了什么是道以及道的蓄积特点之后,我们面临回答什么是德。当然,德是道的蓄积,但这样说还是有些不清楚。就如同钱的蓄积一样,储蓄的钱与流动的钱之间就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通常使用流动的钱来应付日常生活,可以说这是财务系统中的流动资金。但是,如果要添置一些大的设备,像购买电视、电脑、音响乃至汽车、住房就要使用储蓄了。从这样的使用角度来看,储蓄的钱和流动的钱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同理,虽然说德是道的蓄积,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或许我们能够说出德的另一个特点,毕竟我们需要知道,辛辛苦苦通过上一章介绍的四个原则所蓄积的道成为德以后到底是怎样使用的。而通过使用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道的特点。

由于道是创生万物,并且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将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一定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感觉上讲,道蓄积了以后成为德可以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像道一样推动事物发生、发展的。这样的能力应该是《老子》第十五章中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是说,这样的能力应该可以让运动的事物慢慢地平静下来,可以让平静的事物慢慢地运动起来。《论语》第十二章中有两段话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德: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崇德”和“辨惑”,以及孔子的回答。第二段樊迟的问话中还多了一个“修慝”,“慝”是恶念,“修慝”是消除自己那些邪恶的念头。这个“修慝”与“辨惑”很接近,恶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惑”,而“辩惑”就是了解、分辨自身的那些“惑”,了解了“惑”,也就知道如何消除了。因此,我们可以着重看这两段中相同的部分“崇德”和“辨惑”。首先看什么是“崇德”,这要看“崇”代表什么。《新华词典》里提供了两个解释,一是高,如“崇山峻岭”;一是尊重,如“尊崇”,“崇敬”等等。将这两个意思带入“崇德”之中都不太合适,再查一查《辞海》,除了以上两个含义之外,《辞海》提供了三个与汇集相关的意思:“充满”、“增长”和“聚”。这三个意思与我们正在讨论的道与德的特性很一致,因此,“崇德”就是蓄积道,蓄积满了以后再建造更大的德,使德增长的意思。如果在看一下另外一个词就更加清楚了,以上两段,都将“辨惑”与“崇德”并列,如果“崇德”是如何扩大“德容器”的意思,那“辨惑”又指的是什么呢?孔子在第一段中回答子张的提问是这样解释“惑”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里提到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欲”,可见“惑”指的是“欲望容器”,而“辨惑”就是了解自己的“欲望容器”。老子将了解自己的欲望称之为“知足”,而在《论语》里,是“辨惑”。

原来,“崇德”和“辨惑”说的是人的系统中的两个容器:“德容器”和“欲望容器”。略有差别的是,在人的系统图中,由于欲望的“无为变大”而使得自己会对其合理性提出质询,于是就有了图中的“寻求合理性”的单元,这个单元通过两个分支与“德循环”和“失循环”相连。如果将“欲望容器”和“寻求合理性”单元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论语》中孔子与其学生对话中所讨论的“惑”,如图4.9所示。于是,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上面引用的两段中“崇德”总是和“辨惑”放在一起讨论。

现在就来看一看孔子是如何解说这两个容器的。同老子一样,对于“德容器”,着眼点在如何蓄积,也就是“崇德”;而对于“欲望容器”,由于它与生俱来,无法从自身的系统中去掉,因此,关键在于了解它,也就是“辩惑”。当子张问到什么是“崇德”、“辩惑”时,孔子是这样回答的:“主忠信,徙义,就是崇德”。“主忠信”我们很熟悉,在“知礼是德”部分的第九章中有详细的讨论,它表明了当“礼旋钮”调到最右侧时,“德循环”的效益最大,于是也就达到了积累德的效果,也就是“崇德”。“徙义”的意思在《论语》中能找到注解,《论语》第七章中有这样的话:“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徙”是迁徙的意思。“徙义”就是跟着“义”的迁徙,也就是“闻义能徙”。由于“义”是“正确的”,于是,“徙义”就是听到了正确的可以改变自己来跟随。在我们研究的人的系统图中,“义”由于是“正确的”,因此它包含在具有“做正确的事”含义的“仁旋钮”之中。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孔子的回答是说如何通过“德循环”和“道循环”来增加德的积累。对于“辩惑”,孔子的回答是:“爱之就欲其生,恶之就欲其死。对于同一个人或事物,既想让它生,又想让它死,这就是惑”。这其中的“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人的欲望那种永远也不会被填满的特性。

图4.9 德与惑

如果说孔子对子张回答完全吻合了我们正在讨论的人的系统,那么在另外一段中,孔子对樊迟的回答则为这张系统图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段对话发生在樊迟与孔子在一个平台下漫步,樊迟问了与子张相同的问题。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先看“辩惑”:“因为一时忿怒就出手,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甚至连累家人,这不就是惑吗?”可见,这里说的还是人的欲望。而在这个回答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关于“崇德”的回答:“先去做事,然后获得,不就是崇德吗?”这个回答虽然简单,但含义丰富。如果我们用人的系统图来对应,这个“先做后得”显然说的不是“德循环”。由于这里涉及做事,它一定针对的是“道循环”中的“仁旋钮”。而做事一定要消耗能量、精力等,因此,“先做”之中包含了道或德的消耗。这样,在我们研究的系统图中,连接“德容器”和“仁旋钮”之间的连线应该由通道所替代。也就是说,“仁旋钮”与另外两个旋钮不同,不仅仅有道的流入或流出,而是两者都有。由于道被固化在人性之中,如果想在“仁旋钮”处释放这些道就必须先给它提供一些道。就像是原子弹,想让核能释放,先要用普通炸药给其提供能量。又如同做一个项目,如果想让它赚钱,就要先给其投资,所以才有“先事后得”。这是“仁旋钮”与“礼旋钮”的最大区别,要想通过“仁旋钮”的调节使得“道循环”为系统提供所需的道,就必须先向它注入道,这个道是可以从“德容器”中提取的。

图4.10 崇德与辨惑——对于张的回答(www.xing528.com)

图4.11 崇德与辨惑——对樊迟的回答

图4.11显示了孔子对樊迟的回答,这个回答进一步证实了“惑”就是“欲望容器”与“寻求合理性单元”的组合。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容器”与“仁旋钮”之间相连的已经不是逻辑关系,而是道流动的通路。此图中“仁旋钮”两侧的通路有着不同的宽度,它反映了“仁旋钮”处于一个可以造成“道”增加的状态,就如同一个项目,处于盈利的状态。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可能,这将留待后文讨论。在这里,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的是,如何通过这样的结果来理解德的特点,孔子这个“先事后得”就说得极为准确。我们一生会做很多事,但许许多多的事情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做,也就是为利而做的。而当我们有富余精力的时候,也会像孔子所说的先做一些事而不问结果,这样的作为或许会在未来带来回报,或许不会,但我做事不依赖于有没有回报。这种没有目的、不问结果的作为就是“先事”,它表现为图4.11中连接“德容器”与“仁旋钮”之间的通道,反映了德的消耗,或是德的使用。因此,从使用角度来看,德可以被定义为:“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从“仁”的角度观察,我们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论语》中有多次孔子面临他的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些孔子关于仁的定义,就会发现,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需要为仁的人要做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事,这样的事才是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也就是仁,是需要消耗人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也就是需要道。而流动的道无法把握,很难加以使用,当然并不排除恰好有道从身旁流过,这个人运气好抓到了,并用它提供给了“仁旋钮”。就如同一个人想买车,又恰好抓到了一张中奖的彩票,从而不需动用自己的储蓄就可以买车了。但大多数的情况不是这样,在大宗支出到来的时候,一般都会动用储蓄。同样,“做正确的事”所需要的道一般也会使用储蓄了的道,也就是德。用一个现在熟悉的词或许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一件正确的事,那么,实践“为人民服务”就是仁,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是德。当然,从系统图看,德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制约自身“欲望容器”的赠大。除去这个功能,就是德的使用了,毕竟,道存储起来是要提供给人使用的。

所谓“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包括许多内容,人做一件事,要有时间、空间、做事的能力和诚意等等,虽然,这些我们都可以拥有,但它不一定可以支持我们做与利益无关的事。当一个年轻人刚刚开始工作时,他的大部分时间被工作占据,工作是为了换取生活所需的费用,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可见,时间、空间等等我们会拥有,但不一定拥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它们可以用于做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事。这并不要紧,因为,它可以逐渐积攒出来。人不是为了工作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总有一天他会不工作或少工作,此时他拥有了一定的、甚至大量的时间。而一个人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会积累越来越大的人际关系网,会占据越来越大的舞台,这就是他积累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并不因为不再工作而完全消失,例如,退休的美国总统就可以出面调停国际争端,这样的空间是他出任总统时积攒下来的。有了时间和空间还不够,还要有做事的能力,能力小的人,就算是身体健康、退休后拥有大量的时间,也无法做多大的事情。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不为利益而做事愿望和诚意,一个终身追逐利益的人,无论他有多少时间、多大的舞台,多么强的办事能力,他的这些积累也无法转换为德。将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一个人可以不为利益而做事的时间、空间(舞台)、做事能力加上他不为利益而做事的愿望和诚意,最后综合为“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就是这个人的德。

将德定义为“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从使用德的角度比较形象地理解它的特点,这是一个间接的定义,德的直接定义还是由“道生之,德畜之”而来,还是“道的蓄积”。一个人首先要使得自己的系统工作正常,而维持系统正常运行需要道,也就是说,系统中的道要首先供应系统本身的生存所需,系统需求之外的道才有可能被蓄积起来。例如,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要首先用于维持自身正常运转,人们通常用工作来换取自身所需的衣食住行,而工作要占据人的大部分时间,工作之余,由于身体需要恢复,休息也是必要的。工作和休息所占用的时间无法拿来用于做其他事情。而当工作的年限长了,原来占用很大精力的工作可以用很少的时间来完成,于是,空闲的时间就出现了,这样的空闲时间是多年工作积攒下来的,这样的空闲时间为做一些与利益无关的事提供了可能。空间也是一样,刚刚开始工作的人,谁也不认识,办起事来困难异常。公司、单位所提供的空间,也就是工作平台仅仅够应付工作本身的。当工作的年限长了,这样的人际关系网逐渐扩大,自己周转办事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样的空间在应付平常工作之后还有余量,还可以用来做与利益无关的事,这样的变化也是通过日积月累得来的。办事能力则更是如此,刚刚开始办事,没有经验,而经过时间的积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得就越来越深刻,往往能够一下抓住事件的关键所在,办起事来就体现为能力很强,可见,能力的增强是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增强所导致的,它更是道的蓄积。同样,没有对道的深刻认识,一个人是不可能用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时间、空间和办事能力来做与利益无关的事的,因此,不为利益而做事的愿望与诚意也是道蓄积的结果。综上所述,道的蓄积才是德的本质,而“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是德在使用角度所体现出来的表象。

以上说的是针对一个人的系统,如果研究的系统是一个社会,那就看这个社会中的所有的人有多少可以不为利益而做事的时间、空间;社会中所有的人有多少不为利益而做事的愿望和诚意。或者可以说,将每一个人的德相加就会得出社会总的德容量。

通过这样的定义,使得孔老思想中一些关于德的论述有了更为清晰的面目,例如《老子》第四十九章中的这两句话: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通常的解释是:“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种善是德;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种信是德。”如果认可这样的解释,那么有德的人应该无论对方是不是善良的,都应该善待他;无论对方是不是守信的,都应该信任他。如此一来,似乎对有德之人很不公平。反过来讲,对善良的人和不善的人都善待,似乎对善良的人也不公平。如果我们将前面对德的定义带进来,这两句话就容易理解了。由于德是“不为利益做事的能力”,那么老子是在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但是如果“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的善、这样的信是需要消耗德的,也就是需要消耗人自身所积累的不以利益为目的之做事能力的,所以叫“德善”、“德信”。这是一段完全陈述式的语句,没有指导人应该如何做的意思。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善待一个不善的人,如果你要信任一个不守信的人,一定会消耗你自身的德。至于这样做是否值得,不是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从使用的角度来观察德,使我们对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解释,德不再是那样模糊了。我们也通过这样的解释,可以更好地了解怎样的人才叫有德之人,了解我们自己的德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