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边界与孝的体现

玄德:边界与孝的体现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有无的边界——体现为孝同宇宙空间一样,人文空间——礼也反映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首先看有无的边界,对于人而言,有无的变换发生在生和死的点上。在有无的边界处,更为重要的特点是道可以穿越它。有子非常清晰地指出无论是两代人之间,还是同代人之间,传道是人生的根本。这同样是一条由有无转换的边界处道的传递所演化出来的礼。下一段,对于有无转化的边界就说得更加明显了: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玄德:边界与孝的体现

第三章 有无的边界——体现为孝

宇宙空间一样,人文空间——礼也反映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首先看有无的边界,对于人而言,有无的变换发生在生和死的点上。生是从无到有,死是从有到无。《论语》中有多处提及生死,而以下这一段则是将人生在边界处的有无变换说得很清楚: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第十一章)

季路来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就说:“人还没有侍奉好呢,有怎能了解如何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说:“不知道生,又怎能了解什么是死呢?”这里孔子说得很清楚,如果要了解死,就一定要先了解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生和死是有无的转换,生对应为有,死对应为无。有无相生,是完全相对的,知道了生,也就是知道了什么是有,通过有无的相对,也就了解了无,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死。

虽然面临生死的边界,我们所能做的不多,就像《论语》第十二章中子夏所说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有无的边界处,更为重要的特点是道可以穿越它。于是,在这样的边界上更多所反映出的是人与传道的关系。《道纪》第五章曾经详细地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其中孝就是传道。因此,在讨论人文空间——礼的三种边界之一的有无边界的时候,就会遇到人与孝的关系。也就是说,礼在这种边界上会由孝表现出来。对于如此重要的概念,应该在《论语》中占有明显的地位,情况正是如此,在《论语》的第一章,也就是全书的总纲部分就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内容。首先看到的是《论语》第一章中的第二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的人很少。而不好犯上,而又喜欢作乱的人就没有。因此,君子应该追寻本源,本源确立了,道就自然而生。孝悌就是做正确的事的根本。”在这里,有子首先通过孝悌与犯上与作乱的关系推论出孝悌的重要性,而后指出,孝悌是人生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以后,道自然而生。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孝悌与道的关系,也就是说孝悌就是传道。实际上,孝是两代人之间传道的通路,而悌是同代人之间传道的通路。有子非常清晰地指出无论是两代人之间,还是同代人之间,传道是人生的根本。在面对人文空间中有无边界时,由于道能够跨越这样的边界,因此,学习道并将其传递下去是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礼。

在《论语》中,上面一段之后,又有一段关乎传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有三件事。为人做事是不是忠心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传到我手里的人生之道是不是付诸实践了。”这之中的“传不习乎”就是有关传道的。曾子所说的三件事都是人生大事,先是忠,然后是信,当然还有孝,也就是“传不习乎”所要表达的传道。反省这三件事,实际上是检讨自身有没有越礼之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诚实守信,坦荡信人;传承人生之道,不能使其断绝。这三个需要遵守,需要反省的事不正是人需要用来约束自身的礼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忠、信、孝成为礼的显现,而孝所适用的边界正是人文空间中有无转换的边界。

上面这句话之后再隔过一段又是关于孝悌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应该是这样的,在家孝,外出悌,谨慎、守信并且信任他人,能够广泛地爱人,力图做正确的事,如果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则可以学知识。”这里将孝作为人所应该遵循的礼说得更加清楚了,孔子用这样的话开头:“弟子应该是……”,很明显,这之后的话都是年轻人应该遵守的礼。在家孝,说的是家里主要体现为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极力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道的通路畅通。外出悌,说的是一旦走入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要保证同代人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

再看下一段:(www.xing528.com)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心地向效仿贤才,对父母交办的事能尽力,对领导交办的事,能尽心去办,与朋友交往,可以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他没有学,但我以为这就是学了。”这里又一次遇到了孝、忠、信,其中“贤贤易色”就是表现为孝的礼。能够真心地效仿贤才,人才能不断地进步。

这之后,又有一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尊严,就会导致学来的道不牢固。君子要以忠信为根本,不与和自己不相同的人,也就是不守忠信的人为友。有了过错不怕承认和改正。”这又是一段对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这里再一次看到忠信,而除此之外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则属于孝悌。由于孝悌是传道,是维持传道的通路顺畅。而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又无法切实地掌握,显然影响学习效果,当然也就影响了传道通路的畅通。因此孔子说,为人需要自重才能使得所学的东西牢固。于是,通过人需要保证传道通路的畅通而推论出人的一个行为准则,也就是自重。因此,这一条礼也是与有无转换的边界有关的,也是与孝有关的。同样,如果与不守忠信的人交往,必将影响道的学习和传递,因此,从传道角度来看,不应该和这样的人交往。这同样是一条由有无转换的边界处道的传递所演化出来的礼。

下一段,对于有无转化的边界就说得更加明显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对待死,经常追思祖先,会使整个社会的德增加。”面对生死,一定要慎重,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关乎传道。虽然,对生死,对有无的转换我们无能为力,但在有无转换的边界,道可以穿越。因此,一定要慎重,一个人在谨慎的时候才会打开心灵的接收通道,才会捕捉到有可能一闪而过的,流动的道。而追思祖先则更是如此,所谓追思祖先,有可能不仅仅是自己的父辈,甚至是很久以前的,多代以前的祖先。因此,这样的追思要跨越多重有无转换的边界,而能够超越这些边界的只有道,其他的如财富、地位等等都随着有无的变换消失在历史之中了。因此,这种追思所能达到的效果只能是增加对道的认识。“慎终追远”可以使得人认识道,也就蓄积了道,德当然就会变大、变厚了。可见,“慎终追远”也是这样一种关乎传道的礼。

再越过几段,同样处于《论语》的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过分地追求饮食和居住条件的满足,做事敏捷而且说话谨慎,追求道的方向并时常加以修正。做到以上这些就算是好学了。”这里又是一连串的行为规范,而这一系列的规范最后被归结为“好学”。于是,这又与传道有关。所谓“好学”就是将对道的认识变为自身自动的行为,在上面引用的这句话中,孔子说做到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可以算是“好学”了,也就是说,做到这些,就可以将认识道的通路打开了。可见,这句话中所列举的行为规范是关乎传道的。

以上所引用的几段均出自《论语》第一章,而且都是对人、或者说对君子的要求,都属于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也就是说,都是属于礼的范畴。而这些章节中的内容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传道有关,与孝悌有关。同样类型的句子,所阐述的内容又如此相似,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论语》的第一章,恰恰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说明了在人文空间——礼的这个有无的边界上,传道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必须要这样做,以上所给出的行为规范并没有说每个人都要做到,而是说只有做到这些才是君子。如果有人甘当小人,不做这些当然可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做到这些,不是为了成为君子,或是得到一个君子的头衔,就是想得到这样的头衔,也没有哪个机构颁发。做到上述的这些章节所描述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用这样的礼来约束自己不是为了拿到君子的头衔,而是为了获得那超越有无边界,“冲”到我们身边的道。在有无转换的边界上,试图超越生死的人属于越礼,但这样的越礼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没有人可以超越这个边界的。但是如果注意到了可以超越这个边界的道,能够将继承、传递道作为自己“身”的自动行为,就有可能因为道而超越这个有无的边界,就可以做到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因此在这个边界上最需要注意的是道的继承和传递,这样的边界是人由道而生又由于道而死的时刻,人生的延续是由可以穿越这样边界的道而反映出来的。传道成了人文空间中有无边界的特征,而孝是传道,因此,礼的这种边界体现为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