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礼与知礼,欲望管理的自由生活

玄德:礼与知礼,欲望管理的自由生活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礼”和“知礼”通读《老子》中的礼并不难,因为礼在《老子》中只出现在两处,一处是前面提到的第三十八章,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一章是在讲将什么东西绝对化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了“道”、“德”、“仁”、“义”、“礼”的排序。这两段清楚地说明了孔子认为国家应该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那就是“有道”,可见“以礼治国”是手段。

玄德:礼与知礼,欲望管理的自由生活

第一章 “礼”和“知礼

通读《老子》中的礼并不难,因为礼在《老子》中只出现在两处,一处是前面提到的第三十八章,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很多人根据这句话来判断老子对于礼的态度。而礼出现在《老子》中的另一处是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涖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老子在讲武力的使用,以及我们应该对武力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一章文字并不难解,主要是说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即便是战胜了也不必高兴,因为战事会杀人,如果为战胜而高兴,则等同于为杀人而高兴,这样就是“乐杀人”。在这样的认识下,老子给出了应该如何对待战胜的方法,那就是“以丧礼处之”。正因为战争是要死伤人命的,而且还是很多人命,因此,战胜方用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是非常合理的。这里对礼的使用似乎轻描淡写,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三十八章之外的唯一提到礼的地方,就不能轻易地放过去了。这里老子建议战争的获胜方应该举办丧礼,以纪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显然,这里对礼没有摒弃的意思,反而鼓励人们去使用。看来,仅仅因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断定老子是摒弃礼的,显然有些武断。对《老子》第三十八章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从《道纪》的第十章开始讨论,并一直是本书前面两个部分的主要依据: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由于《道纪》第十章里对这段文字有详细的分析和白话翻译,就不在这里赘述。这一章是在讲将什么东西绝对化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了“道”、“德”、“仁”、“义”、“礼”的排序。而“忠信之薄”、“乱之首”也是将礼绝对化的结果。可见,老子是反对将礼绝对化,而并不是反对礼。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去《论语》中看一看孔子是不是也反对将礼绝对化,看一看孔子所说的礼是否是绝对化的礼。《论语》中关于礼的段落非常多,而最能说明问题一段出现在集中论述礼的第三章: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完全按照礼来对待上级,在大家看来就是谄媚了。”所谓“尽礼”就是将礼绝对化,于是,这种将礼绝对化的结果就再也看不到礼,而成为谄媚了。这样的谄媚一定会将“尽礼”之人所在的环境搅乱,会导致这个环境里的人不再讲忠信,这岂不是造成了“忠信之薄”,而同时导致了“乱”吗。由此可见,孔子也是反对将礼绝对化的。实际上,礼是人文空间,如果将空间绝对化,就意味着宇宙观变成了绝对空间宇宙观,在这样的宇宙观中,存在高于大众的绝对空间,也就是存在超自然力的神。而真正的宇宙却是以道为基础、以绝对光速宇宙观为基础的宇宙,在这样的宇宙里,空间、时间都是由道而生的。对应于人文领域,礼是人文空间,当然也是道生的。《论语》第三章中的另一段恰恰说的是这回事: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夏对一句诗有所不解,就来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的诗句,可能有人在这句诗的基础上加上了“素以为绚兮”。子夏有些不解,为什么一个笑起来很美,眼睛流盼时光彩照人的女子会是“素以为绚兮”呢?也就是说这样的美丽是建立在朴素洁白的基础上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就像孔子的回答:“绘事后素。”一定要找一块洁白的画布才能使得着上去的色彩鲜艳。对话到这里原本是关于诗和绘画的,可子夏在听了老师的回答后将其发挥了:“礼后乎?”他的意思是,礼是否就像是洁白画布上后着上去的色彩呢。也就是说礼是后来建立的,是基于某些根本因素的。这个根本因素就像是对话中所涉及的“素”,我们一直在学习老子,看到这个“素”一定会马上联想起“道”,用“素”来比喻“道”实在是很恰当。《老子》第十九章就有这样的句子:“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人有所归属,就可以达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状态。人的归属是道,当人归于道的时候,就会“见素抱朴”。可见如果将礼比作洁白画布上的色彩,那么洁白的画布就是道。孔子对于子夏的举一反三非常钦佩,马上予以赞扬:“能够给我带来启发的人就是子夏啊,现在完全可以和你一起来学《诗》了。”孔子的赞扬不仅肯定了子夏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也肯定了子夏所提出的观点,即道为先,礼为后,礼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礼是道生的。这样的观点与自然界中的空间由道而生是完全吻合的。

到此,我们基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礼态度了:反对将礼绝对化,不认为礼是基础,礼只是建立在道上面的大厦,只是绘制在道上面的色彩。但是,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可能还会给人混淆。既然礼不是基础,为什么要“以礼治国”呢?怎么不“以道治国”呢?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以道治国,因为道是运动的,流逝的,它需要通过一些相对静止的事物反映出来,而礼就是可以反映道的这样的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用什么方式来治国仅仅是手段,关键要看你要将国家治成什么样子。《论语》第五章中的两段很说明问题: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www.xing528.com)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先是孔子称赞南容,说他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可以用他的才能,国家无道的时候又能免于杀戮。后面一段是说自己,如果道不能推行,就扎个筏子到海上漂流,让子路跟随的意思是需要他保护,因为一旦有机会还要回来。这两段清楚地说明了孔子认为国家应该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那就是“有道”,可见“以礼治国”是手段。就是说“礼”是治国的手段,“有道”才是要达到的目标,通过“礼”的方法是可以让国家“有道”的。

到此,我们看到了老子和孔子对待礼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即礼是人文空间,是道的产物,可以使用它,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如果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下《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就会发现,这些描述都是探讨如何使用礼的。比如,“XX以礼”、“为礼”,再比如“知礼”、“好礼”。这些与礼一起组合而成的词在告诉我们礼的使用方法,而在这些组合之中有一个词更加重要,那就是“知礼”。在《论语》里有很多次孔子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使用“知礼”,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论语》的最后一句,也是《论语》的结束语就包含“知礼”: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礼,无以立”,可见知礼的重要性,似乎要求一个人知礼远比礼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要“立于礼”就一定要了解礼。礼是人文空间,很显然,人要了解空间比空间本身更重要。用空间来类比会使问题简单许多,如果我们说是应该崇尚“空间”呢?还是应该崇尚“了解空间”?显然是后者。了解空间是人为了理解自身生存环境所做的探索,霍金将这种探索赞誉为:“人类为理解宇宙的智力斗争历史长期的光辉篇章”。而空间是不值得崇尚的,由于时空的相对性,没有哪一个空间比其他空间更特殊,没有哪一个空间可以成为其他空间的标准,崇尚空间是绝对空间宇宙观。与之相对应,在人文领域,值得崇尚的是知礼,而不是礼本身,崇尚礼本身会导致绝对空间宇宙观。因此在学习古代思想,乃至任何思想,在涉及礼的时候,只要分辨出这个思想是否将礼绝对化,并加以崇奉。如果是,那么这个思想就有绝对空间宇宙观的成分,就有宗教的成分。

有了对礼的初步认识,在看“克己复礼”一段就容易明白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来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制自己恢复人文空间就是仁。所谓恢复人文空间,就是恢复人生活的秩序,离开了空间,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如果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秩序,重建家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正确的事。然后,孔子继续说:“一旦恢复了秩序,大家按照规矩生活,天下就走上正轨了。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自身做起,无法要求别人。”最后这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很有意思,这里的“为仁”代替前面的“克己复礼”,也就是说“克己复礼”,即恢复秩序这样的事,只能自己从自身做起,不能要求别人。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做是在了解了礼的基础上,我知道了什么是礼,然后我去重建。但是如果我做一个礼,让别人实行,岂不是做一个空间让大家遵守,这就是绝对空间了。因此,这句“克己复礼由己,而由人乎哉?”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是反对将礼绝对化的。颜渊还有些疑惑,就继续问:“那么实行的具体细则是什么呢?”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明白了:“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可以照着去做。”孔子给颜渊的实行“克己复礼”的细则定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颜渊是知道什么才是礼的,也就是说颜渊是“知礼”的。如果不“知礼”,如何实施这几个“非礼勿X”呢?因此,《论语》中关于礼的核心是“知礼”,而不是将礼绝对化,这同《老子》中所说的礼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第三十八章中那个导致“忠信之薄”,成为“乱之首”的礼是被绝对化的礼。由于礼是人文空间,空间是完全相对的,因此,这样的将礼绝对化实际上是“不知礼”。在第二部分的结尾,我们得到了一个人的系统图,其中跨接两个容器,具有负反馈性质的“德循环”中有一个礼旋钮。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个礼旋钮是一个连续可调的旋钮,类似于收录机中的音量旋钮,它的一端是“不知礼”,也就是将礼绝对化;而另一端则是“知礼”。

图中所示的这个礼旋钮是一个连续可调,由左至右,由“不知礼”到“知礼”;由“礼”到“知礼”。这里的“礼”就是将本来相对的礼绝对化,因此是“不知礼”。这个旋钮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当它调到最右侧时,就不能再反转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了解了礼的特点以后,当一个人“知礼”以后,是不会退回去将礼绝对化的。这样的旋钮处在德循环之中,当它由“礼”向“知礼”调整时会加强“德循环”的效益,增强德的积累。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礼的特点,以增强我们自身“德循环”的效益。

由于礼的相对性和独立性,它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中都有不同的反映,要梳理清楚其中的关键有些困难。好在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空间可以提供许多信息,在了解礼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自然界的空间都有什么特点。

图3.1 礼旋钮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