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降低欲望是必需的
在了解了欲望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效地管理它,并规避风险,从而达到“知足不辱”。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看一看一个等值、持续、稳定的填充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一个以工资为全部收入的形象,幸运的是,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在列出欲望与满足度在这样等值、持续的填充方式下所呈现的变化之前,还需要做一些假设。我们先假设工资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上涨;为了方便起见,先假设某人在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前的初始欲望为1万,同时,工资为7千,这样就达到70%的填充度;正因为是工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花费,假设每月的花费是等值的4千;还有,为了简化模型,我们暂不考虑满足度的“慢衰”,而只将每次拿到工资后填充物转换为新的欲望的“快衰”效应考虑进来。在这些假设之后,可以得到如下的表格:
表2.5 等值填充也会导致满足逐渐下降
(假设工资为7000,而每个月的日常消耗为4000)
(续表)
在上面这个表格中C列为每月的花费,假设两年内这个人的花费不变,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简化了参数有利于我们发现规律。D列是每月剩余的部分可以假设为储蓄,这样一来,这部分会随着时间积累,和E列的工资一起成为新一个月的填充物。因此,F列所标明的总填充是剩余储蓄与工资之和。于是,可以看到,虽然在一开始我们没有考虑满足度的“慢衰”,但每月剩余的积累与当月的工资所导致的“快衰”实际上已经将满足度的“慢衰”效应包括进来了。用F列的总填充,除以A列所示的当月的初始欲望,也就是拿到工资之前的欲望值,就得到了这个月的填充度。而后,根据欲望与填充物转换的规则得到了最右面一列的填充后的满足度。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开始我们所假设的理想填充没有持续多久就逐渐下降,一年后(12次填充之后),满足度就不到40%了,而在两年后就只剩30%了。不仅如此,两年后的欲望值是原来的23倍还多,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变化。一个如此理想的开始,如此等值、持续的填充方式,并无法解决欲望增加的问题,也无法将相对好一些的满足度维持多长时间。也许,我们每月多花费一些会有所改善?下面的表格就列出了每月将所挣工资全部花掉的情况:
表2.6 等值填充也会导致满足逐渐下降
(假设工资为7000,而每个月全部花光)
(续表)
这是一个“月光族”的满足度在两年内的发展趋势表。可以看到,由于每月都将工资花掉,没有储蓄,因此没有“慢衰”效应,欲望的增加的确有改善。在两年里只增加为原来的3倍多,尽管这个数值也很大,但比起前面表中每月有些储蓄的人所增加的20几倍要好多了。但遗憾的是,“月光族”满足度的下降幅度不容乐观,两年的时间,满足度已经下降到20%以下了。满足度实际上是对现状的满意情况,也是人的安全感。相比这两种人,“月光族”由于满足度的下降,安全感的降低,会更早地变换工作以求更高的工资。如果我们假设25%的满足度会促使人变换工作,那么“月光族”会在这个工作一年的时候就寻找新的公司,而上面那个每月能够进行一些储蓄的人会稳定更长的时间。如果将那个表格继续算下去的话,就会发现,那个每月储蓄3千的人满足度降低至25%以下需要40月的时间。看来,鼓励员工储蓄是稳定队伍的好方法。可见,每月花光所有收入,虽然可以限制欲望的增大速度,但满足度的迅速降低是非常麻烦的。人生活的舒适感觉最终还是来源于满足度,因此,“月光族”并不可取。
前面的两个表格没有考虑工资上涨因素,如果每年工资都有上涨,岂不是可以缓解满足度的下降吗?遗憾的是,无论是上面哪一种情况,所增加的欲望都是惊人的,如果要在一年以后调整工资以达到开始时刻那理想的70%的填充度的话,有储蓄的那个人需要工资上涨5倍,而“月光族”需要工资上涨接近3倍。下面的表格反映了这样的状况:
表2.7 维持70%填充度每年所需要上涨的工资
(续表)
(续表)(www.xing528.com)
这张表反映了如果企业试图通过增加工资来补充员工的满足度所需的年工资增长幅度。第一张表里那个每月拿出不到50%工资储蓄的员工,在7000的工资持续了一年之后,如果要达到70%的填充度,需要将工资调整为3.6万,是原来工资的5倍还多。“月光族”的情况好一些,2万的工资就可以使他的填充度达到70%,但这也有接近3倍的数值。如果真有这种程度的工资上涨,在假设他们还是按照工资的比例每月消费,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满足度的衰减状况将完全和前一年的状况相吻合,而继续这种工资上涨幅度是不可思议的,尽管员工欢喜,但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承受。然而,这样做不仅仅是发工资的企业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为严重的代价是,人的欲望值被大幅度地提高了。不过我们大可以放心,没有任何企业禁得起如此大幅度地提高员工工资,这就难怪企业在给员工描述未来的时候总是强调企业文化而不是收入了。
到此为止,我们在欲望与填充物的关系上一直在努力调整填充物使得欲望增长不至于过快,满足度不至于降低过快。但这样的努力只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放慢生活节奏就可以延长“慢衰”的周期,这就放慢了满足度下降的速度,也就是放慢了欲望增加的速度。但这还是没有最终解决问题,降低了欲望增加的速度,并没有降低欲望,时间一长,再慢的增加也会变得不可收拾。就像是一部没有刹车装置的汽车,加速再慢,也会加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得不直接对欲望下手,看看有没有降低欲望的方法。从直觉上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饥饿疗法,一是转移疗法。
所谓饥饿疗法就是不给欲望以填充物,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饥饿使其变小。在人的多种欲望中,对食欲的饥饿疗法最直接而容易被采纳,节食者试图通过饥饿来降低食欲,同时,通过食欲的降低间接地降低其他的欲望。靠节食来修行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这样的方法在佛教中被称为苦行。释迦牟尼就曾经有过六年苦行的经历,在摩揭陀国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中,一颗形状类似宝盖的菩提树记录了他的苦行。六年时间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只干瘪的小苹果,或一小碗米饭,在这样的状态下冥想。禁食的结果是人变得很消瘦,手臂和腿都像芦苇一样细,甚至连呼吸都停止了。禁食的结果不仅使得身体失去了活力,连思维也停滞了,这样的冥想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在体力接近极限的时候,他幡然醒悟,结束了苦行,并进而规劝那些依然苦行的僧人。《老子》第八十章对所提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里看不到饥饿,而是在食、衣、住、心理等方面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历过一段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可以说,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那个年代都不能算是丰富。可以说那是一个对于人的欲望,填充物少得可怜的时代,目前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那个年代。然而,经历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饥饿的人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并没有显现出想象中应该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可能还会比没有经历过那物质匮乏时代的人更加饥饿、更加感觉不安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满足感或安全感的不足源于对欲望填充的不足,在今天的社会,无论这个人的现状如何,都会比改革开放前好很多,可为什么还会填充不足呢?显然是欲望太大造成的。虽然历经十几年的饥饿,欲望并没有减少,却有可能更大了。饥饿疗法只是不给欲望以填充物,但无法真正减小欲望,因此,饥饿疗法不能解决欲望的问题。
饥饿疗法不行,看看转移疗法是否有效。前面曾经多次提到,人的欲望有很多种,像权力欲、财富欲、性欲、食欲等等,当一种欲望由于填充而变得很大而无法收拾的时候,人们往往不会一直停留在饥饿的渴望之中,而是通过寻求另外一种欲望的满足来转移注意力。例如,当一个人饿得不行,又暂时没有任何吃东西的可能时,如果他总想吃的东西就一定会更饿,而想一想其他事情,或忙于一些紧急的工作,就有可能将胃的需求忘掉。再比如,如果一个人的财富欲暂时无法满足,就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的欲望方面,比如食欲,吃一顿好的晚餐,或许可以忘掉对财富的渴望。《论语》第七章孔子就说过这样的话: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用“执鞭之士”比喻比较低下的工作,意思是如果财富可以求得,我愿意做任何地位低下的工作;但如果财富无法求得,那还是作我喜欢的事情吧。这里正好说明了在财富的追求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做别的事情,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转移疗法应该是有效的,因为,同样是欲望,只要得到了填充,就会有一定的满足度。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其财富欲,此时,权力的增加,即对权力欲的满足会降低对财富的追求。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解决无法填充的欲望的方法是填充另一个欲望,而这个欲望在获取填充物以后也面临填充物转换为新的欲望的效应,那个欲望好像得到了缓解,这个欲望又走上了不归路。可见转移疗法也不是解决欲望问题的根本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经常被人们采用,就是对比,主要是和周围的人对比。《太平歌词》里有段唱词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庄公闲游出城西,
看到别人骑马我骑驴,
回头瞧见推车的汉,
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往往通过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平衡目前的心态,看上去,这样的方法的确有一定作用,通过对比,看到自己在社会中不高不低的位置而感到满足,欲望似乎被降低了。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只是一个假象。首先,上面那段歌词中的“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场景,比我强的人骑马,比我差的人推车,这里的我并不了解骑马的人和推车的人全部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否因为骑马而满足,因为推车而懊恼,“我”并不知道,“我”只是以自己的状态为基础,判断他们的状态。也就是说,这里的“我”还没拥有马,不知道骑马时的感觉,不知道有了马以后欲望的状态,“我”现有的欲望状态是骑驴时的状态。“我”的现有欲望没有因为看到骑马的人而增大,同样,也并没有因为看到推车的人而减小。其次,无论人处于什么样的欲望水平,他都会有一定水平的填充物,也就是有一定水平的满足度,通过和周围人的对比,自己现有的满足度会显现出来。因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带来的感觉实际上是暂时放大了当前的满足度而已,并没有真正降低自身的欲望。
看来以上这些方法都不行,必须找到能够真正降低欲望的方法,否则,按照前面的分析,无论如何顺应欲望的发展规律,它都会发展到有害于身心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