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欲望管理与自由生活-第五章的重要教训

玄德:欲望管理与自由生活-第五章的重要教训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知足不辱了解了欲望的特点,同时又能通过反视自身知道现在的欲望状态,这就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身,知道如何以目前自身的状态来应付可能到来的各种状况。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见,在这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追求长治久安的方法。这样的解释使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很难把握,无法使用。

玄德:欲望管理与自由生活-第五章的重要教训

第五章 知足不辱

了解了欲望的特点,同时又能通过反视自身知道现在的欲望状态,这就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身,知道如何以目前自身的状态来应付可能到来的各种状况。

欲望不可能被填满这样的认识会告诉我们40%~50%的满足度已经很好了,当心理上作了这样的准备,40%~50%的满足度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就会是满足感,而不是饥饿感。从欲望的特点又可以得知,等值、持续的填充会是最为理想的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对一夜暴富充满期待。填充物会转化为欲望的效用告诉我们,一夜暴富所带来的欲望的迅速膨胀是难以驾驭的,由于“宠为下”,因此要“得之若惊”,突然到来的财富所给予我们的是惊恐而不是满足感。然而,人无法预期未来会发生什么,不确定性原理使得未来充满变数。如果我们无法回避意外之财又该如何处理呢?当然,不要是一个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上总会流传一些关于某人拒绝意外之财的故事,这的确是保护自身的一个手段。但是,这样的方法有些过于消极,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先得到它。当意外之财到来的时候,当然这财富一定是合法的,比如中彩,此时中彩的人会选择拿出来一些与大家分享,比如请客,借钱给朋友。或许他们相信祸福相依,因此会试图通过散一些财来规避由于意外之财的到来而带来的祸灾。的确,接近100%的填充会带来很大问题,如图2.5所示的曲线下降部分的填充事件是相当危险的。

但这种危险来自于填充物转换为欲望的效应过大,而使得欲望迅速地增加,填充后的欲望值会达到原来的五倍、十倍、一百倍甚至更多。填充事件发生后的人满足度极低,非常软弱,极其容易受辱。此时,拿出那些相比急速膨胀的欲望少得可怜的填充物试图消解灾祸无疑是最为错误的方法,犹如饮鸩止渴。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塞其兑,闭其门”,堵塞交换通道,关闭输出的门!然后再寻找降低欲望的方法,以期度过这段危险的时刻。

图2.5 接近100%的填充度是危险的

有了这样的对欲望的理解,对自身的认知,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找到对策,从而使得人远离危险,这就是《老子》第四十四章所说的“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里再一次提到了“身”:名和身哪个更亲?身和物哪个算多?得与失哪一个算是病?这三个问句在通过前几章的讨论之后并不难理解,“名”和“货”都是“我”的需求,但不一定是“身”的需求;而“身”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如果失去了“身”就什么也做不成。而得与失又正好是上面图中所示的两极,虽然填充度有很大不同,但效果一样,哪一个算是病呢?相比之下,由于“失”而造成的满足度接近零是填充物的损失造成的,此时的欲望并没有增加;但由于“得”而造成的满足度接近零是填充物转化为欲望造成的,面对未来,“得”的问题更大。因此,老子会问:得与失哪一个算是病?接着老子得出推论:因此过分地爱惜必然导致巨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必然招致惨重的损失。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以长久”。可见,在这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追求长治久安的方法。然而,现今大多数的注释都将“知足”译为知道满足,将“知止”译为适可而止。这样的解释使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很难把握,无法使用。什么才叫满足呢?我们经常在规劝别人的时候使用“知足”,像“你知足吧”,这样的语气里实际包含了满足现状的意味,好像谁不满足现状就是不知足。而将“知止”解释为适可而止也很难运用,怎么才算“适可而止”呢?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全靠每个人自己感觉。难道就凭这么两句没有任何操作可能的话就能够长治久安吗?在《道纪》里对“知止”有详尽的论述,“知止”是了解边界的意思,只有了解了边界,人才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运行,这就是“知止不殆”。既然“知止”是了解边界的意思,那么“知足”就应该是了解什么是“足”的意思。幸运的是,通过前面几章的讨论,我们对欲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既顺应欲望规律又能规避风险的方法。原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在了解什么才是“足”,我们知道了50%的满足度就已经是最好的“足”了。原来,我们所做的这样的分析才是“知足”。了解了欲望的特点、了解了什么是满足、了解了人自身目前的欲望状态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不辱”。通过对欲望规律的认识,通过对自身状态的审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自身欲望的满足度处于40%~50%的状态时就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了。这样,人就不会为去追求不可能的高满足度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同时,我们知道了持续、等值、略有递增的填充方式才是最安全的方式,这种填充方式强调的是细水长流,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难怪以前在民间,人们更加注重传给后代手艺而不是财富。难怪孔子会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不仅如此,通过“知足”我们还了解了在遇到意外之财的时候,人的欲望和满足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变化就可以找到避开危险时刻的方法。因此,“知足不辱”不是那种听上去有些道理,但模棱两可,难于操作的话,而是切实可行的至理名言。人如果做到了“知止”,做到了“知足”,就可以永不停歇地运动,就可以规避所有的辱,这样不就是“长治久安”了吗?(www.xing528.com)

《老子》中并不仅仅是在四十四章里提到了“知足”,另外还有两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第三十三章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看有关“知足”的部分。在这里,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同我们通常对富裕的定义不同,我们习惯以财富的数值来衡量什么是富。但是,用财富的多少来说明富有很大问题。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标准,因为无论一个人的财富值N有多大,总存在N+1比N大,我们无法说出一个数值来定义什么是富,只能统计社会的平均水平,看一个人的财富高于平均水平多少,用这样的方法来定义富裕与否。但是,当我们用专家们选定的标准去问那些符合标准的人时,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富裕,我们经常听到从一些拥有住房、汽车的人嘴里说出:“我还没有脱贫呢。”其实,这并不奇怪,通过前面对欲望特点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填充物转换为新的欲望之后,满足度会非常低,具有如此低的满足度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富裕的,说自己还没有脱贫看来也并不过分。可见,富裕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还与自身的感受密切相关。这样一来,富裕就与满足度联系了起来。然而,由于欲望的规则,满足度最好也就是50%。因此,只有了解了这个规律的人,知道50%的满足度就是最好的满足度的人,才会在半饱的时候有满足的感觉。也就是说,只有“知足”的人才能有满足的感觉。有了满足的感觉,才会认为自己富裕,因此是“知足者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根据上一章里分析的“我”与“身”的关系,在这里所谈到的“知足”,即了解什么才是“足”,一定是“身”的了解。例如,在我们上述的讨论过后,作为中心控制处理器的“我”就已经了解欲望的规律了,但这还不是“知足”,要通过各个分处理器“身”的学习,人才能“知足”。因此,不了解欲望的填充规律,不了解填充物会转化为新的欲望的人,也就是不“知足”的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也不能算富人;而充分地了解了欲望的规律,充分地了解了自身,也就是“知足”的人可以在任何财富水平上成为富人。

《老子》第四十六章是关于欲望的,这里再一次提到“知足”。“天下有道,战马会用来耕田;天下无道,怀孕、生产的马也会用于战场。没有比巨大的欲望更大的罪过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灾了,没有比企图占有更大的过失了。”在这样的论述之后,老子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矣”。本章出现了两次“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说的是“不知足”会招致祸灾。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看到了对欲望规律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反之,如果不了解这样的规律,也就是“不知足”就一定会招来灾祸。“知足之足,常足矣”更加说明了“知足”具有“了解什么是足”的意思:了解了什么是足,也就是了解了欲望和填充物的转换规律,才能使“身”感觉到满足,这样的满足是平常状态下所能达到的“足”。“常足”是平常状态下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状态下所谈论的满足。反常状态是道的状态,道的状态没有这样50%满足度的情况。

综上所述,了解欲望的特点及填充规律是有效管理它的前提。在搞清楚了欲望的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顺应欲望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同时,了解欲望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规避人生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到此为止,我们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管理欲望的方法了:首先要“知足”,即了解欲望的规律;而后是寻求稳定、持续,但不一定过高地填充;当遇到意外的收获时更要注意“塞其兑,闭其门”,在关闭了输出通道以后,试图寻找降低欲望的方法使得我们度过欲望暴增后的危险期。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在顺应欲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得出的,但仅仅有这些方法还是不够的。在遇到意外之财后我们就面临寻找降低欲望方法的课题,在下一章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就算是最为理想的持续、等值的填充方式,在一段时间过后还是会面临满足度下降的问题。在填充物与欲望的关系中,仅仅靠调整填充物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看来有必要从另外一方入手,如何降低欲望已经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