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有效管理并实现人生自由

玄德:有效管理并实现人生自由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人生曲线讨论至此,我们基本理清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也看到最终的分布图所带来的用途,通过这样的分布曲线,许多《老子》、《论语》中的话都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而在这里,我还想探讨一下《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此一来就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无为”挂上了钩。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还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玄德:有效管理并实现人生自由

第十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生曲线讨论至此,我们基本理清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也看到最终的分布图所带来的用途,通过这样的分布曲线,许多《老子》、《论语》中的话都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而在这里,我还想探讨一下《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表面上看是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如果这样解释就有意思了,谁都别说话了,因为凡是说的人都不知道,那么我们怎样交流呢?还有的学者将这里的“知”解释为“智”:“智者不施加政令,施加政令就不是智者”。如此一来就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无为”挂上了钩。且不说这一章有没有治国的意思,单是“知”通假为“智”就有问题。的确,古文里有“知”、“智”相通的现象。《论语》中的“知”就有两种用法,一为知道的“知”,例如“学而知之”;一为智慧的“智”,例如“知者乐山”。但是《老子》里有大量使用“智”字的现象,在五千字的文本里,“智”字出现了八次。因此,在这里用“知”来代替“智”有些说服力不强。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还是“知道”、“了解”的意思。“知道”、“了解”什么呢,为什么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呢?如果只钻研这句话会得出很多解释,好在它只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的一句话,通过对其余文字的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跟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后面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使得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第一句话,又掉进了这六个排比句中,这六句话不止在这里出现,还在《老子》的其他章节中分别出现过一次,可见其重要性。老子将这六个排比句所描绘的现象归纳成一个词:“玄同”。从《玄德》的开篇我们就和这个“玄”字打交道,到现在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它了,“玄”是有和无的总称,是有和无合并的状态。也就是说要和有无合并的状态相同,这样的状态在宇宙中有类似的形象,就是黑洞。而上面提到的六个排比句是《老子》中除二十一章之外,又一处描述黑洞的精彩段落。先看“塞其兑、闭其门”,“兑”是交换,“塞其兑、闭其门”的意思是阻住它交换的通道,关上它的门。霍金在《时间简史》第六章中是这样描述黑洞的:

当该恒星收缩时,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很强,光线向内偏折得更多,从而使得光线从恒星逃逸变得更为困难。对于在远处的观察者而言,光线变得更黯淡更红。最后,当这恒星收缩到某一临界半径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如此之强,使得光锥向内偏折得这么多,以至于光线再也逃逸不出去。根据相对论,没有东西会走得比光还快。这样,如果光都逃逸不出来,其他东西更不可能逃逸,都会被引力拉回去。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空间——时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现在我们将这区域称作黑洞,将其边界称作事件视界,它和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的光线的轨迹相重合。

其中所提到的“事件视界”就是“塞其兑、闭其门”中所阻断的交换通道,所关上的门,实际上就是阻断任何东西,包括光向外运行的可能性。于是我们了解了,所谓“塞其兑、闭其门”中关上的门并不是关闭吸收的门,黑洞还可以继续吸收任何物体,黑洞的“事件视界”是阻挡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的界限。原来“塞其兑、闭其门”是让我们关闭输出的通道,关闭向外通行的门。“挫其锐”是说将它的所有尖锐的部分挫掉,而挫掉所有尖锐部分以后应该得到一个完美的球形。同样是《时间简史》第六章,霍金就描述了具备完美球形的黑洞:

牵涉恒星坍缩的快速运动表明,其释放出来的引力波使之越来越近于球形,到它终于静态时,就变成准确的球形。按照这种观点,任何非旋转恒星,不管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如何复杂,在引力坍缩之后都将终结于一个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只依赖于它的质量。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计算支持,并且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

此结果以这样的一句谚语表达而成为众所周知:“黑洞没有毛。”“无毛”定理具有巨大的实际重要性,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黑洞的可能类型。所以,人们可以制造可能包含黑洞的物体的具体模型,再将此模型的预言和观测相比较。因为在黑洞形成之后,我们所能测量的只是有关坍缩物体的质量和旋转速度,所以“无毛”定理还意味着,有关这物体的非常大量的信息,在黑洞形成时损失了。(www.xing528.com)

霍金用“黑洞无毛”来形容完美的球形,而“挫其锐”的结果就一定是“黑洞无毛”。不仅如此,上面引用中“物体的非常大量的信息,在黑洞形成时损失了”又正好是“解其纷”。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带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例如,通过对一块石头的同位素测量可以大致推断它的年代;一把黄土会说出它来源于何处。而这些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存储在物体中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在吸进黑洞以后就全部丢失了,全都变成了种类不多的基本粒子。纷纷繁繁的宇宙万物进入黑洞以后就全都分解了,全都变成一样的基本粒子了,这不就是“解其纷”吗。在“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之后黑洞就形成了,所形成的黑洞中只有光子和基本粒子,黑洞中的这些粒子依据宇宙的基本原理: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运行。在黑洞中没有其他形式的物体,任何物体被吸进来以后就被分解而与其中的光子和基本粒子相和、相同,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所谓“和其光”是说所有物体都会依据宇宙的基本原理运行,而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就是光子的原理;所谓“同其尘”就是所有物体都被分解为基本粒子。

综上所述,在关闭了输出的通道,关闭了向外通行的门之后,它会被挫掉所有尖锐的部分形成“无毛”的完美球形,所有物体都将被分解,它们都“和”于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它们都被分解为基本粒子,这样的状态就是“玄同”。现在,我们就知道这六个排比句中的“其”是什么意思了,它指的是任何一种物体,而这六个排比句说的就是将任何一种物体化为黑洞的过程,也就是将任何物体化为道的过程。最后的“玄同”就是任何物体在有和无合并的状态下与道相和、与道相同。

然而,得到了这样的与道“玄同”的状态能使人怎样呢,接下来老子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也就是不能因为得到了道就可以换来亲疏、利害和贵贱。为什么呢,这个与道“玄同”的状态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关闭了输出的通道,于是得到了它也无法改变人的亲疏状态。而它又锉掉所有尖锐的部分,形成“无毛”的球体,得到了它又能带来什么利,又能带来什么害呢。进一步它又分解了所有物体,消除了他们所携带的各种信息,无论宝石,还是沙子,都变成了没有差别的粒子,在一个没有差别的“玄同”状态里如何区分贵,又如何判断贱呢。因此,得到了道是不会改变人的亲疏、利害和贵贱的,在宇宙里,具备这样性质的东西很少见,因此是“天下贵”。

现在,我们看到了,《老子》第五十六章说的是任何一个物体、乃至人获得道的过程,以及获得道以后的作用。如此一来就可以知道这一章开始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知者”是什么样的人了,显然,它说的是了解道的人。于是,这句话就是:“了解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了解道”。麻烦又来了,如果是这样的意思,老子还不厌其烦地同我们说这些做什么。实际上,我们将“言”和“说”混淆了,《新华词典》里说得明白,“言”是言论的意思。《老子》里有很多处使用“言”字,都是言论的意思,仅举一例,《老子》第七十章中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就明显是言论的意思。于是我们就可以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解释出来:“了解道的人不以道作为言论,而用道作为言论的人不了解道”。什么是用道作为言论呢?我们经常听到的什么什么事情不道德,什么行为违反了公共道德就是用道作为言论。所有的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道德问题实际上是越礼的问题,道是超越宇宙万物生死的永恒存在,没有什么人可以使用道德来作为言论评价其他的人或事。《老子》第五十六章说得明白,得到了道不能使人亲、不能使人疏、不能带来利、不能带来害、不能使人贵、不能使人贱,那么它又怎么能用来评价一个事物是非呢?又怎么能依据是否符合所谓的道德标准就分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一种绝对化的两极状态,这又让我们想起来人生曲线分布图中三种稳态所造成的两极分化:

图1.17 知者不言

由于人生曲线最终造成的三种稳态,在“道”、“德”状态和“失”状态下的人呈现截然相反的情形是可以预期的。从这样的图上看,进入“道”、“德”状态的人是不会使用道作为言论的,因为他们了解道不能带来亲疏、利害、贵贱的特性,他们依据道的规律运行,了解道是“天下贵”,而不是评判是非的武器。在《论语》里我们看到的孔子就从不以道德为题去评判他人,在孔子批评和赞扬人的时候都是以礼为基础的,即越礼或知礼。就像宇宙,我们无法评价某个物体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也就是无法评价这个物体是否符合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因为道生万物,万物按照道的规律运行,所有物体,无论它是否明显地显现出这两个基本原理,它都会遵循这两个基本原理。所以说,经常使用道德来评价人和事的人不了解道。

在我们搞清楚什么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后,又有新的问题会提出来,这个无法给我们带来亲疏、利害、贵贱的道对我们有什么确实的作用吗?为什么它会是“天下贵”呢?无论如何,在学习、认知“道”的路上所带来的“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已经向我们显示了道的作用了,然而不止如此,道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就像《老子》第三十五章中所说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个淡而无味,不够看又不够听的道,用起来却绵绵不绝。对于道的作用,道在人生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够在后面的讨论中进一步展开。人生曲线的讨论到此处可以告一段了,它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型,我们可以顺着这样人生轨迹,看一看路上的风景,找一找“道”的路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