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玄德:自由人生与欲望管理

玄德:自由人生与欲望管理

时间:2024-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描绘人生的曲线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一幅人生曲线图。图1.1描绘人生的曲线但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否距离道最近呢?不仅如此,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出生和死亡点是人生的边界,根据道在边界处显现的原则,上面曲线中生和死的点都与道重合是符合这样的原则的。第十章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玄德:自由人生与欲望管理

第一章 描绘人生的曲线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一幅人生曲线图。这条曲线显示,当人刚刚出生的时候距离道最近;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后会在某一个点达到顶峰,越过这个顶峰后,人会向道的方向回归,这显然是一个好现象;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最后,在死的时候回归为道。

图1.1 描绘人生的曲线

但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否距离道最近呢?这样的结论从感觉上讲是正确的,但是光有感觉是不够的。如果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释,那么“道生一”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从这样的顺序来看,人刚刚出生的时候的确距离道最近。不仅如此,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出生和死亡点是人生的边界,根据道在边界处显现的原则,上面曲线中生和死的点都与道重合是符合这样的原则的。况且,道不仅仅是在边界处显现,而且违反常理,这也和人刚刚出生的状态相吻合。婴儿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违反常态的,他们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没有牙齿也就无法吃正常的饮食等等。所以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距离道最近”的说法并不是凭空想象,从《老子》中的这些论述来看,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事物诞生时刻的状态来看一看,霍金对于宇宙的诞生在《时间简史》第八章中有详尽的描述: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降低。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1千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极轻的粒子,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继续膨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下。这样只剩下很少的电子,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

可见,在宇宙诞生之时,宇宙中的光子是主要成分,此时的宇宙非常亮,此时的宇宙是光的宇宙。除了光子以外,宇宙中的其他物质是种类很少的基本粒子。由光子和基本粒子组成的宇宙直接反映了宇宙所遵循的两个基本原理: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换句话说,就是在诞生之时的宇宙直接反映了道。而后,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和冷却,宇宙中的物体以及宇宙本身渐渐远离了它们在早期曾经拥有的状态,也就渐渐远离了宇宙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而在今天的宇宙中,大体积的天体运行规律看上去符合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而恰恰是这种在我们看来平常的规律掩盖了事实真相,并且使得真正的道——光速恒定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显得反常而不可思议。因此,只有早期的、刚刚处于诞生时刻的、类似婴儿的宇宙才直接反映出真正的道。

从宇宙的诞生可以看出事物诞生之初是距离道最接近、并直接反映道的时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才提出了向婴儿学习的认识道的方法。《老子》第五十五章就有一段关于婴儿的描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德蓄积得很厚的人,可以和刚刚出生的婴儿相比。那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特点呢?毒虫不蜇刺他们,猛兽不伤害他们,凶鸟不搏击他们。他们筋骨柔弱但握力很强。不了解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之至”的原因。日夜嚎哭但喉咙却不会因此而沙哑,这是因为“和之至”的原因。至精、至和是老子所观察到的婴儿的状态,这与早期的宇宙十分相像。早期的宇宙尺寸很小,密度很大,正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第二十一章)。而且,此时的宇宙只有种类很少的几种基本粒子,在不确定性原理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此时的宇宙也是“精之至”、“和之至”的。

在人经历了早期的婴儿状态之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发育,那些原来并不直接显现道的、常态的规律在思想中逐步建立,那些原本不是边界状态下所拥有的功能也在一一发育。随着长牙、学会走路、而后学会说话,婴儿逐渐拥有了正常人所拥有的一切,并开始运用平常的方式诸如品尝食物、四处探索、语言交流等来认识世界,也就在这个阶段,人的婴儿期就已经完成了,开始了从婴儿向孩童的转变。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已经走在与道渐行渐远的路上了。

我们可能不知道从婴儿到孩童,人自身这个系统是如何从道的状态向其它状态转换的,但这种转换是如此之快,当小孩子开始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时候,这个原本运行在“道”的状态下的系统就已经经历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而运行在“义”的状态下了。然而,这样的渐行渐远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有的小孩子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是一个绝对空间的环境,也就是将礼绝对化的环境。比如过分地强调父为子纲,错误地使用孝的概念,将孝这个关乎传道大事的概念用来在家里建立绝对空间。在这样的氛围里,已经走到“义”的状态下的孩子很可能继续沿着与道相反的方向发展,进入到“礼”的状态。而运行在“礼状态”下的孩子会趋向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绝对空间,例如喜欢拉帮结派,倾向成为小霸王,或小霸王组织中的一员,从而失去了独立性。由于“礼”的状态,即绝对空间状态与道不相容,它会导致“忠信之薄”,如果人在少年期就进入到了这样的状态,那么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寻找道的路标,追寻道的方向就变得更加困难。

这实在令人感到沮丧,刚刚出生的我们曾经如此的接近道,并按照道的方式无为地运行,可是,当我们需要道指引的时候,已经离开道很久,已经相距道很远了。在平常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反常的道,动态的道是如此之难,以至于我们后悔不迭,像是丢了东西的人有种失落感。这不由得使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如果能有人在婴儿期的时候将我们所拥有的道保存起来,然后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传给我们。人生的设计就是这样的有趣,我们所需要的人恰恰存在,那就是父母。父母需要遵循老子的号召向婴儿学习,《老子》中有许多段落提到婴儿: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www.xing528.com)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章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用道纪的方法学习”中用来认识道的第二层修炼(详见《道纪》第十一章)。而《老子》第二十章中的“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则准确地说出了要向还没有长成孩童的婴儿学习[1]。二十八章中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说的就是成年人在学习道的过程中要由德来蓄积,而这种蓄积的目标就是“复归于婴儿”,这里的复就是再一次地成为婴儿,也就是达到婴儿那种运行于道的状态。五十五章的这句话在前面引用过,它更为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达到婴儿的状态,也就是“复归于婴儿”,必须将德积累到一定的厚度,即“含德之厚”。

从婴儿身上学习道的精神,不仅仅是为婴儿保存他们无法存留的财富,同时也是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像这样可以直接学习道的机会不多,而这样的机会又恰恰是人之父母自己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妙的安排。婴儿自身可能难以存留道的特性,但又有恰当的人选来做接力。这个接力者本身不是简单的财产保管人,从婴儿身上学来的道首先对自己有用,了解道的发生、发展规律,就可以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就“能浊以静之徐清”、“能安以动之徐生”,(让混浊的状态逐渐澄清,能让安静的状态逐渐运动)。掌握道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向婴儿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道的路标,而同时又为这个婴儿保存了他原有的特质,并在他需要的时候传给他。可见,孔子将“孝”定义为道的传递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详见《道纪》第五章)。

怎么才能向婴儿学习呢?也许我们会以为只要多接触婴儿就可以向他们学习,例如,经常去朋友、亲戚、邻居家看他们刚刚迎来的婴儿,但是这样的接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婴儿身上发现道的运行,必须日夜照顾、抚养他们,因为道是运动的、整体的,仅仅看到婴儿生活中的一些画面,一些片段是无法从中发现道的。因此,从学习婴儿中受益的传递者必须是带他们长大的人,要完成这样的过程,父母是最佳人选。祖父母不太合适,由于年龄的差距,祖孙之间道的传递可能不太容易完成,孩子长大后与祖父母相处的时间会很少。保姆或亲戚也不太合适,因为他们会离开。如果婴儿不是由父母带大的,则父母失去了一次学习道的良好机会,婴儿也会在将来向道回归的途中走许多弯路。

由于接近道的状态可以有利于我们学习,而对于一个人,无论他是否有意向道回归,他的人生都有两次距离道最为接近。一次是刚刚出生的时候,而另一次是死亡前夕。那么为什么老子只提出了向婴儿学习,而没有提出向将死之人学习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将死之时。当我们知道某人的死亡前夕是哪个时间段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过世了。由于我们无法判断人何时死亡,因此,向婴儿学习成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总而言之,人的一生由道而生,在出生之时最接近道;而后随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道就渐行渐远;在某个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人开始向道的方向回归,“复归于婴儿”;最后在死的时候完全回归于道。因此,本章开始所展示的人生曲线基本上反映了这样的趋势。但是人世间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人生可以用这样一条曲线来概括吗?虽然我们了解了人生于道,归于道,而中途离开了道这样一个趋势,但不同的人会拥有同样的曲线吗?这显然有问题。如果能够画出包括所有人的人生曲线,那么它不会是一条,而是很多条,最终它应该是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在一定规律下,呈现某种分布状态的图。而要将这样的分布曲线描绘出来,首先需要对人进行一定的分类。《论语》第十六章中就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类方式: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理解道的人为上,通过学而了解道的人其次,遇到困惑而学的人再其次,遇到困惑也不学的人在民众之中是最下等的”。其中“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中的“之”应该理解为“道”。孔子的这种分类方法与人的外在指标无关,无论身份、地位,这种分类方式只与人对道的认识程度有关,这完全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中时空相对的原则。因此,这样的分类方式非常适合我们讨论人与道的关系。

在这里,孔子将人分为四类:生而知之的人,学而知之的人,困而学之的人和困而不学的人。这种分类有一条明显的线索,那就是“学”,因此,在依次讨论这四类人的人生曲线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才是“学”。

【注释】

[1]目前几乎所有的《老子》注释都将这个“孩”解释成“咳”,说这两个字的古字相同,而“咳”当小孩的笑声讲。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好像还不知道嬉笑的婴儿”。这样讲,好像婴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老子突出要讲的是还不会笑的婴儿。但我以为,婴儿和孩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这里的“孩”字就是孩童的意思。《老子》中总共有两个地方出现了“孩”字,另一处是四十九章中的“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的这个“孩”当作孩童讲,不可能解释成婴儿的笑声,众多注释也是这样做的。因此,这两个“孩”字应该采用相同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