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盛唐前后,重玄学的宗趣发生转化,即由体道修性向修仙复归。发生这种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玄宗好神仙之事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体道修性不是一个单纯的思辨问题,还必须结合于践行方得实处,《参同契》的传播使神仙信仰在更高的丹道理论层面复苏,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道教贵生思想的传统在发挥作用,具体的表现即重玄学与上清派养生法相结合,其代表人物则是司马承祯和吴筠。
司马承祯从师于潘师正,潘从茅山道士王远知受学,王远知初则师事臧矜,后又居茅山得陶弘景所传上清经法。所以这一支被称作上清派茅山宗的传承,实兼有两个学术传统,传自臧矜的是重玄学,渊源于陶弘景的是上清派养生法。潘师正居嵩山时,又曾得《本际经》、《海空经》等,所以到司马承祯时,这一传承不但兼有两个学术传统,而且对唐初如日中天的重玄思潮也绝不陌生,在这个基础上,司马承祯一方面阐发其服气养神之道,另一方面又将重玄学的心性修养论具体化为宗教实践,主张在坐忘主静的践行中复归真性,以拯空谈心性之弊。
吴筠稍晚于司马承祯,是潘师正的再传弟子,其学术渊源盖与司马承祯相同。所不同的是,吴筠受儒学影响比较浓重,追求“不规而圆,不揉而直”的儒道修养。在著述中,吴筠少谈具体的养生方法,而着眼建构其融合重玄学与仙道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老庄之学与仙道长生之关系的探讨,得出老庄之学——重玄家的老庄学教人修性,修性为修仙之必要前提的结论,在性命双修的意义上将重玄学与仙道结合起来,形成了内丹性命之学的基本观念。(www.xing528.com)
盛唐时阐发重玄学术的不只是道士,玄宗的《道德经注疏》也是重玄学著作。这个注疏本,是唐玄宗集诸道士以及精通道家学术的臣僚共同完成的,所以对初唐乃至上及两汉的道家学术,具备相当全面的把握。其学说之大旨,一是以“妙本”说融贯本体论和本原论哲学,二是将妙本“从本降迹”与修持“摄迹归本”结合起来,建构起相对完整的性命学说之体系。
唐五代时,还出现一批短小的道教经论,如《清静经》、《大道论》等,将重玄的思想理论凝练地表达出来,有些甚至采用便于传诵的韵文形式,对于重玄学思想在道教中的渗透及流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在重玄思潮下形成的道德性命之学,与唐宋内丹道互为表里,差别只在于经典依据有所不同。内丹道奉《参同契》为经,借助其概念系统建构起道术相贯的体系,而司马承祯等人则以《老》《庄》和上清经等为依据,探讨性命修养的道和术。至于其思想,实声息互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