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斋醮科仪作为道教推行教化的方式或宗教形式,既是中国固有的礼乐文明之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又相对独立。从属于礼乐文明之整体,使她本着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去整合、提升不断变化的民间风俗及信仰等;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化系统,又有其自身变化发展的历史常规,形成一个以经籍书文为范本、以师资传授为途径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便形成了这个文化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正如各种文明的发展总是由简而繁、由质实朴素而丰富华丽的通常情形一样,道教的斋醮科仪也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过程,并且围绕着科仪形式的繁与简、师古与用今等问题,展开各种思考,进行不同的取舍。早在晋南北朝科仪形式初成体系之时,即有《太真科》主张斋醮科仪以简洁为贵。如说:
守一以斋为本。斋者齐也,洁也,净也。不必四时行道,三时讲经,昼夜存神,忏悔请福,干噪玄灵,更失其一。(1)
明代,道士宋宗真等奉敕制定斋醮仪范,同样也认为:
自经义隐而失真,致科范传而寝广。百家异户,历代滥觞。唱赞繁则质实之弗专,昼夜多则精诚之必懈。考之于礼乐制度,既或 差;质之于天地神祇,守无冒渎?(2)(www.xing528.com)
这都是来自道教内部的要求,即斋醮以质实为本,科仪形式崇尚简洁。
但另一方面,由于道教的斋醮科仪始终都对民间风俗、信仰等,采取一种因应然后变革之的态度,所以斋醮科仪呈现出不断增衍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新生道派将带有各种地域风情或文化背景的斋醮形式引入道教。同时,历代又都有道流为作增饰,务以烦曲为尽礼,兼有博学好古之士,综罗百家,求其统括而不遗。所以在《道藏》中,涉言斋醮科仪的道书十分繁富,而常人多不得其旨。即使在道教内部,能够主持斋醮活动的高功,也必须经过多年的专门训练,多数道士,实不知其然,毋问其所以然。形式繁重而内容不显,是道教的斋醮科仪经千数百年演衍而形成的一大积弊。
针对这种积弊,道教本身进行过反复的变革,芟夷繁冗,去华存实。但由于斋醮科仪早已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其自身变化的历史常规,所以变革不能是随意的。如五代时道士张若海等,站在“服义而改之”的角度,参照世俗礼仪之情理,试图对斋醮科仪进行改革,但因为疏略于道教的固有传统,结果引起后世道教的多方面非难,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说明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变革,蕴涵了某种既不因于一时人情,也不因于一时事理的必然之势。这种必然之势,是师古与用今相互矛盾的结果,反映出道教的斋醮科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固有方式。研寻这种结合方式,亦即探索道教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对于深入一步理解道教的宗教形式及其文化意义,或许是有所裨益的。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第一是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第二是探寻其不断增衍、日渐繁重的原因,第三是考察其变革的常规性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