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乐善班:600年天下第一戏班

乐善班:600年天下第一戏班

时间:2024-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刊发媒体甘肃日报刊发时间2011年5月17日作者齐兴福我省高台县有一个名为“乐善忠义班”的秦腔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戏班。高台现存的戏班有10多个,而位于宣化镇乐二村的“乐善忠义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作“天下第一”戏班。对此,我省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智称,把“乐善忠义班”冠以“天下第一”戏班的提法欠妥。

乐善班:600年天下第一戏班

600年“乐善班”“天下第一”戏班?

刊发媒体 甘肃日报

刊发时间 2011年5月17日

作  者 齐兴福

我省高台县有一个名为“乐善忠义班”的秦腔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戏班。如今的“乐善忠义班”能演绎100多本传统秦腔剧目,保存的秦腔剧目名称多达200多种。

在6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个民间戏班是否一直在唱秦腔?

“如果是,‘乐善班’不仅会将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200多年,而且对秦腔的历史发展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学者称,“乐善忠义班”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

走近“乐善忠义班”

“乐善忠义班”在哪里?走在高台县宣化镇,只要问及“乐善忠义班”,当地人几乎是无人不晓。

“乐善忠义班”在高台名气很旺。高台县委宣传部部长姚天成告诉记者,高台是汉代开辟“河西四郡”之后最早开发的农业绿洲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戏曲文化,因此高台又称为“戏曲之乡”。高台现存的戏班有10多个,而位于宣化镇乐二村的“乐善忠义班”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作“天下第一”戏班。

4月的高台,万物吐绿,生机勃发。记者走进乐二村的时候,“乐善忠义班”现任团长郭万银和几名秦腔演员大老远迎了上来。

郭万银称,村子的老地名叫乐善堡,是个非常古老的堡子,因“好乐(唱戏)”、“施善(行善)”得名。现在,乐善堡已分为乐一、乐二、乐三三个村子,而“乐善忠义班”现有的演员全部集中在乐二村。

“乐善忠义班”现有演员36人,均是当地农民。70岁的盛世祥自幼加入“乐善忠义班”,曾两任团长。如今,老人虽然“退居二线”,但仍是戏班的台柱子,在整个高台城,他也是出了名的须生演员。

盛世祥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乐善堡曾经寺庙林立,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唱戏的人。如今的乐善堡,戏曲文化氛围依旧浓厚,除了戏班的成员,40岁以上的村民都能听懂秦腔,并且能吼上几句。尤其是每年春节,如果听不到秦腔,就不算过年。

在盛世祥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是“乐善忠义班”最红火的时期,“来请的人很多,戏多得唱不完”。在此期间,“乐善忠义班”还走出张掖,在武威酒泉、嘉峪关巡回演出,最远到过新疆哈密。2011年春节期间,“乐善忠义班”在本村唱了5天的秦腔,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观看。

600年风雨谁见证

春天的乐二村泛着幽幽草香,青青村舍透射着古朴。村子中央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戏台,戏台的不远处,是一棵参天古树。

“听老人们说过,我们乐善堡人是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搬来的,这棵老槐树据说也是从山西移过来的。”盛世祥指着老槐树这样说。

乐二村的一些老人回忆说,1958年,村上建水磨时,曾锯了老槐树的一根枝做水轮叶片。高台县林业局后来测定,断枝的树龄约150年,而这棵树围4.2米、高18米的老槐树,树龄约600年,是迄今高台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棵树。

盛世祥指着古树不远处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关帝庙,庙前有一个很古老的戏台,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除了。

老人说:“明洪武年间,乐善堡就开始唱戏了,距今已600多年了。”为了证实盛世祥的说法,记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载明,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诏开创河西,驻军于镇夷城(今高台县红沙崖乡沙河村马营岗子)。随着屯田戍边规模不断发展,也有大量内地移民流入,其中包括一些半农半艺的艺人。高台县宣化乡乐善堡(俗称大寨子)戏班,就是由这些艺人组成的,该戏班创建年代无法考证。

除了上述记载,当地有人还亲眼见过记载戏班历史的珍贵实物。

乐二村党支部书记盛万勤曾担任过“乐善忠义班”的团长。他告诉记者,1953年,高台县在破除迷信活动中,拉倒乐善堡关帝庙前的戏楼桅杆时,桅杆顶端的球形玻璃瓦被打碎,掉落了一些珍贵的文物。由于这些实物已经遗失,后来编著的一些戏剧资料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但幸运的是,当年的几位见证人仍健在,记者找到了见证人之一的刘兴和

今年80岁的刘兴和10岁就进入了“乐善忠义班”,1978年调入县文工团。老人回忆说,当年拆除关帝庙的时候,他就在现场。

“桅杆被拉倒的时候,从上面掉出一摞戏衣碎片,我师傅殷庭贵拿起来看了看说‘洪武十一年我们这里唱戏了,唱的是会戏’。”刘兴和说,他当时站在师傅身后,看见师傅手中拿着的是几张破旧的戏衣碎片,上面确实有“洪武十一年”、“会戏”等“指头蛋大小”的毛笔字。

而据有关资料载明,当时从桅杆上掉出的是一个“乐善忠义班”的账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重建乐善班”字样。

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张掖市社科联副主席任积泉近年来长期研究张掖的戏曲文化,曾多次到“乐善忠义班”探访。对于当年从关帝庙掉落的那份珍贵资料,他做了大量的调查。

调查中,80多岁的殷三俊老人告诉任积泉,“当年拆除关帝庙时,从桅杆下的牌坊里掉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有用线装订的线书。我不识字,听旁边的人说,是洪武手里(年间)的东西。后来,红布包被工作组拿走了。”

76岁的王爱国也告诉任积泉,“拆关帝庙的时候,掉出了一个用红绸子包着的盒子,听人说是洪武手里(年间)的东西。工作组走了后,我捡了几样东西:八支毛笔,一个镜子,一个黄羊角。毛笔的毛软软的,像金丝猴的毛,镜子拿回家一照,把人都照的变样了,很害怕,赶紧扔了……如今,这些东西,已经遗失了。”

1957年5月,甘肃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陈光曾在乐善堡做过长达四十天的调查,认为刘兴和的说法是对的,同时,也确认“乐善忠义班”的历史“是可信的”。(www.xing528.com)

“天下第一”有待考证

被当地人冠以“天下第一”的“乐善忠义班”,能否担当起“天下第一”戏班的头衔?

任积泉称,根据刘兴和的说法,“乐善忠义班”应该比600年更早。刘兴和所说的“会戏”,相当于现在的多个戏班子同台会演;如果刘兴和见到的“洪武十一年唱会戏”的说法确实,说明“乐善忠义班”在明洪武年间已经非常成熟。

“据此而言,一个有600年历史的戏班,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戏班。”任积泉这样说。

对此,我省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智称,把“乐善忠义班”冠以“天下第一”戏班的提法欠妥。他说,“建国后编纂的一些戏剧文献对‘乐善忠义班’600多年的历史已有记载,目前看,‘乐善班’确实是我国西北五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戏班,但就全国而言,能否但当‘天下第一’尚不能下定论。”

而高台本地的一些研究人士表明,“天下第一”是当地民间对“乐善忠义班”的褒奖之词,如果单论延续了600多年的唱戏历史,“乐善班”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600年唱的什么戏

“‘乐善忠义班’唱戏600年已有记载,那么,600年来,他是否一直在唱秦腔?”采访中,李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盛世祥说,根据“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的演技及剧目,“我们唱得肯定是秦腔”。

“这需要确凿的物证。”李智称。

“‘乐善忠义班’是一件活着的文物。”任积泉说,盛世祥的师傅是殷正绪,师爷是许开元,这个师承关系是明确的,盛世祥今年70岁。由此,“乐善忠义班”唱秦腔的历史至少是一百多年。

在采访中,盛世祥、郭万银等人向记者展示了“乐善忠义班”的几件珍贵实物:戏班供奉的一件“庄王爷”木质像,一个用于化妆的眉子碗,还有一件旧时用于照明的三叉灯,一本古老的秦腔戏本。盛世祥称,这些东西在他入班的时候就有,是一代代老艺人传下来的,“具体年代说不清楚了”。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对于其历史发展及形成年代,戏剧界一直有很多争议。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秦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调,由此,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距今约400年。

“如果有物证能证明‘乐善忠义班’唱了600年秦腔,这将会把戏剧界公认的秦腔形成年代向前推200多年。”任积泉称,这不仅会改写中国秦腔的形成年代,而且对秦腔的历史发展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待解之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清朝末年,“乐善忠义班”上演的秦腔剧目有400多本,均由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而来。

李智称,作为一个民间戏班,“乐善忠义班”保存的剧目无论从数量还是内容来说都是罕见的。他们现存的《天启图》、《五雷沟》等6个剧目在《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中都无法查询。演艺中人物的脸谱自成一格,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传统的秦腔人物脸谱也有较大的差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乐善忠义班”,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也被完整地遗存下来。如,戏班每次开箱唱戏前,演员们都要将“庄王爷”的木质像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乐善忠义班”所有的演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必须赶回来演出《出五关》。

一个民间的戏班,缘何能延续600年经久不衰?是什么让他生生不息?“乐善忠义班”的历史究竟与中国秦腔有何种渊源?

“‘乐善忠义班’尚有很多的待解之谜,有待深入研究。”采访中,几位受访的戏剧学者如是说。

“乐善班”亟待挖掘保护

今年春节开学后,宣化镇乐二小学多了一名特殊的老师,他就是盛世祥。每周一、三、五下午,老人都要赶到学校,为秦腔班的孩子授课。

“此前,一直很担心戏班在我们这些人手里失传。”盛世祥说,由于“乐善忠义班”的很多剧目及演技都是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没有正规的文字资料,他一直担心一些传承下来的绝活“烂到肚子里”。

盛万勤称,近20多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老演员也因为生计问题离开了戏班;有些女演员出嫁后,受家庭压力、经济困难等因素影响,也不来唱戏了。为了留住演员,盛世祥老人想办法撮合成4对戏班内的男女演员结为夫妻,但传承问题仍面临断代的危机。

今年初,经高台县有关部门协调,乐二小学将盛世祥聘请为秦腔老师,开设了秦腔课,“没想到报名的人很多”。

记者采访的一个下午,盛世祥老人正在教室里教孩子们练身段。老人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更是投入。

记者手记

甘肃日报记者 齐兴福

在高台县采访,让我感觉是在跟历史对话。这里不光有大禹治水、黄帝问道的诸多传说,更有霍去病出征匈奴、玄奘晾经等历史故事。这里还曾经是北凉政权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境内北凉古都骆驼城遗址距今已有近2000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现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穿行在高台,古长城、烽燧随处可见。特别是乐善忠义班的传说,更是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的见证。这些悠久的文化体现高台这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多种文化交融的厚重的文化积淀。甚至于一个村子就承载了当地人口迁徙的文化现象。(注:记者采访的罗城乡天城村有近100个姓氏)这为高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后发的优势。发挥好优势,利用好资源,高台的明天会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