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掖高效节水绿洲农业新模式

张掖高效节水绿洲农业新模式

时间:2024-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掖探索出高效节水绿洲农业新模式播出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间2012年6月25日作者张磊郝强甘肃省张掖市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的战略举措,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和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戈壁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酷的形势倒逼张掖必须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生态农业模式。

张掖高效节水绿洲农业新模式

张掖探索出高效节水绿洲农业新模式

播出媒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播出时间 2012年6月25日

作  者 张 磊 郝 强

甘肃省张掖市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的战略举措,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和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戈壁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得益于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悠久的耕作传统,长期担负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任,曾以占全省5%的耕地完成了全省35%的商品粮生产任务,也曾创造过全国粮食一熟制地区单产冠军县的辉煌。

但张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只有115~35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了1400~2800毫米,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加之黑河调水任务的实施,每年要向下游分水9.5亿立方米,用水矛盾和生态恶化的风险日趋显现。

严酷的形势倒逼张掖必须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生态农业模式。

“作为资源型缺水地区,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技术、经济等各种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管理,促进农业高效发展。”张掖市甘州区节水办主任王兴俊说。

于是,我们在绿洲农田里看到了大面积的制种玉米和设施农业。据了解,张掖市压缩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面积推广高效益、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抗旱品种,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沿山区压缩了一半以上面积的小麦、油料等高耗水作物,实现亩节水150立方米。农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以及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制种玉米,由2001年的10万亩扩大到105万亩。

制种玉米已占到全市耕作面积的四分之一,蔬菜大棚、马铃薯等设施农业和抗旱作物在全面推广。作物调整让每亩地的产量增加了,每亩地的收益也提高了。张掖市水务局宣教科科长曾继红说,下一步还要大面积大范围推广高效节水作物。

张掖市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还大力推广半膜垄作、全膜垄作沟灌,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等节水增收技术,示范推广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王家堡村村民张发斌正在自家的田里察看玉米的长势。他指着敷设在地膜下的滴灌管道告诉记者,以前小麦套种玉米,一年要浇水600多方,现在制种玉米用膜下滴灌技术,一年只用水200多方。

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节约用水,它还能节约肥料、劳力,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

“大田漫灌用肥料在80公斤左右,滴灌只用40公斤,但收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亩均节省劳力2到5个,相当于亩均节省300到400块钱,亩均经济效益要比大水漫灌提高20%到30%。”甘州区二十里铺乡陈寨村村支书陈建宏对膜下滴灌技术的好处深有体会。

截至目前,已推广常规节水技术面积228.2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5.16万亩,主要灌区的灌溉定额从每亩800立方米降低到现在的每亩530立方米。

在运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张掖市还稳步推进水权改革。通过明细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运行机制,组建和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实现了“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农户”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用水效益显著提高,单方水产粮由2001年的0.83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4公斤。(www.xing528.com)

节水农业的推广发展保证了张掖连年完成黑河调水任务,使得下游生态明显改善。自2000年以来,累计向下游输水100.07亿立方米,占10年来水总量的57.5%,实现了下游东居延海连续6年不干涸的历史性突破,最大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

记者手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张 磊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金张掖,因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个个令人神往的传说,让其成为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最能吸引我的城市。尽管在甘肃驻站,但去张掖的次数实在不多——干记者这行,节奏越来越快,很难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若是走马观花,必定会让自己的张掖之行留下遗憾。幸好,能参加“全国卫视看张掖”的活动,让我能从容、全面的了解这座戈壁明珠的全貌。

兰州,黄土丘陵;过武威,戈壁祁连大漠戈壁风景虽好,但绿植逐渐稀少,看得时间长了,视觉自然疲劳。满车人睡意涌起,耳畔已传入细细的鼾声。经历几睡几醒后,绿洲豁然映入眼帘——对于一个在甘肃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已经有点出其不意,更不用提来自四川、陕西和福建的外来客。于是,一片哗然,原来丝绸之路重镇就藏于如此欣荣的绿洲之中!

接下来的采访时间,景物自不必说: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藏在深闺的七彩丹霞、多姿多彩的裕固风情、国博故里焉支山……一个接着一个扑面而来,每处都有不一样的体悟,处处都有别样的兴奋心情

就连路上偶尔的小意外,都能给人带来无数的惊喜。在山丹军马场见识了飞驰的骏马、湖中的祁连雪山倒影后,往张掖市区回返,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发生了故障,不得不脱离了大部队,等待救援。而在此时,天色已晚,气温骤降。

正当大家拼命忍住渐渐泛起的焦虑情绪时,本来阴郁的天色却被正在下坠的夕阳驱散:云层镶了金边,起伏的山峦涂上了金粉,就连每个人的脸上也红彤彤的——尽管气温依然很低,但那神圣而温暖的色泽渗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再加上路两旁绵延的刚刚发芽的油菜花、远处放养的却静静伫立的马匹。

直到夕阳俏皮的晃动了几下,彻底隐入远方的山头后,大家才回过神来。于是,在意外中,我们见识了许多来者从未有幸见到的风景。当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周边彻底陷入沉寂,一道亮光从前方的路上倏然靠近——已经走出好远的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赶来接我们。在车辆暂时没法修好的情况下,把我们换到了另一辆车上,而他们却在冰冷的故障车里继续等待。

这就是善良而又真诚的张掖人,在祁连雪水的哺育下、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中,铸就了张掖人开放、豪迈、憨厚的优秀品质。在张掖的四五天时间里,从宣传部门的带队同志到接受采访的普通市民,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词一句,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期待能有再次的张掖之行,让这些掠影深入灵魂,凝结成最难忘的记忆。

记者手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郝 强

在戈壁绿洲甘肃张掖市的体验式集中采访让我印象深刻。走进张掖,雪山、草原湿地、丹霞、沙漠相映成趣,不愧为地貌景观大观园。徜徉黑河湿地公园,南国风韵兼具塞上风情,真可谓“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从甘州故地的山水古城风貌中,依然可以遥想当年凿通西域时商贾云集、民族融合、文明交汇的繁盛景象。而如今,这里围绕一山一水一古城的自然人文资源,坚持生态立市,注重生态建设,发展绿洲现代农业,积极打造宜居宜游的金张掖。浸淫着悠久历史、厚重人文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崛起于祁连山麓、黑河之畔。

相关链接

2012年6月21日至25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卫视、四川卫视、山西卫视记者组成的“全国卫视看张掖”采访团来张掖采访。几天时间里,采访团一行顶着炎炎烈日,先后深入临泽大沙河、高台大湖湾、张掖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玉水苑、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沙漠地质公园、肃南马蹄寺、张掖丹霞公园、山丹马场、焉支山等处,进行体验式集中采访。他们一路走、一路看、思一路,与基层干部群众谈思路、话未来,用独特的视角向外界展示了张掖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以及张掖各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做大做靓宜居宜游的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