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结构 节水增收促发展
播出媒体 四川卫视《今日视点》
播出时间 2012年7月7日
作 者 王 军 曾旭东 陈宇韬
提要:新闻视线,转向甘肃。甘肃的张掖市地处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大西北,却肩负着整个西北地区的大粮仓的重任。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困扰着张掖市的农业生产,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张掖人一直在积极的探索,寻求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记者陈宇韬:张掖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的地区,其生态和生产用水本身就已经十分紧张了,再加上黑河调水任务繁重,张掖的用水矛盾就更加突出。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如此艰难的境地之下,张掖硬是让自己成为了全国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和蔬菜的生产基地。其背后为节水所作的种种探索,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解说:与全国一些地区工程性缺水不同,张掖的情况是无水可续,年均降雨量只有115~35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400~2800毫米。穿境而过的黑河是张掖市的重要水源,常年流量在15亿方左右,但一大半水量要分向下游的内蒙古,张掖市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9%,在这种情况下,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已经在张掖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节水面积达84万亩以上。
同期声:甘州区节水办主任王兴俊
在设施农业方面,我们主要采用微喷灌技术,对大田作物主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撑,可以亩均减少用水量100方到200方左右。
解说:以传统的小麦、玉米套种的耕作模式,如果大田漫灌的粗放操作,一亩地用水量需要600方左右,利用技术性等节水手段,农业生产的用水量的确有所下降。但对于用水条件紧张的张掖来说,依然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对此,张掖的做法是,全面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布局,以此达到最大限度的节水效果。(www.xing528.com)
同期声:甘州区党寨镇汪家堡村农户张发斌
以前我们种的是小麦套种玉米,用水量比较大,现在用膜下滴灌技术种制种玉米,产量提高了,经济收入增加了。
解说:制种玉米就是张掖市全面调整种植结构的经济作物,由于张掖境内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2011年,张掖制种玉米规模已达100万亩以上,占全国玉米制种份额的40%左右,产值突破24亿元。在产生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用水量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同期声:甘州区陈寨村支部书记陈建宏
我们全村有8000亩地的制种玉米,滴灌一亩地只用200多方水,水降下来了但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
同期声:张掖市节水办宣传科科长曾继红
我们张掖市农业节水采取的各种措施,截止目前占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0%,我们下一步打算,按照张掖的实际要求,调整我们的种植结构,把一些好的经济作物引到张掖市,把好的节水作物引到张掖市。
解说:去年,张掖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2亿元,农民纯收入6467元,粮食总产量122万吨,开创了节水、增收、多赢的局面,在向内蒙古额济纳旗每年调水9.5亿立方米的任务之下,西北大地上的张掖在农业发展上依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